APP下载

技术加持与审美革新:试论未来电影的媒介形态

2022-12-31杜钰君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受众

杜钰君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0)

现代主义旗手汤姆·冈宁在言及电影艺术的现代性特征时曾指出,不同时代的电影创作本身便是结构蜕变的产物,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下,随着5G网络的全面联通、AI技术的广域布局、大数据的深度开发以及虚拟现实高歌猛进般的发展,传统电影的叙事体系面临着巨大冲击,同时也迎来了全新机遇。未来电影将在制作技术、内容生产、表现形态、传播运营等方面都发生质的蜕变。也正是由于电影产业不断发生的变化,本文将研究与预测视角限定在未来三十年内,从创作技术、交互体验和内容走向等方面来预测未来三十年电影发展的媒介形态变化。

一、虚拟现实技术承载电影形态:全感官调度,强沉浸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VR)为电影的影像化语言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性。全息体验和沉浸式真实使得电影的影像语言发生着近乎颠覆性的巨大变革,观众身份由客观审视的被动角色转而变成主观融入的主体,因而对电影叙事代入感的审美标准也相应提高。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叙事内容间的融合存在着较多的罅隙与裂痕。时至今日仍然缺乏对虚拟现实技术明晰的范围界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与增强现实(Artificial Reality)、融合现实(Mixed Reality)的统属关系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相对一致的定论。未来电影对VR技术的应用将突破当下VR技术的局限,与电影的影像文本内容深度融合,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视听盛宴。VR技术通过多维度的感官调度充分唤起观众的意义认同,形成认知共鸣,同时又以一种全然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异托邦”式的场景搭建方式形成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甬道,充分调度受众的认知“刺点”,从而在深度拟真的同时保持艺术的独创性。

(一)虚拟现实技术改写电影基本语言单位

虚拟现实技术的全面加持下,差异性的场景取代单个的镜头构成电影的基本单位,传统电影语言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画面构造本身失去了意义。由于受众可根据个性化的喜好和想法自主选择现场体验位置与体验角度,因此被传统电影叙事奉为圭臬的空间调度便荡然无存。不论是“新浪潮”们惯用的长镜头,还是小津安二郎自成一体的微仰镜头,亦或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为形成“无限真实”而启用的斜倾镜头,在VR技术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因为观看角度和观看距离的不可控性,镜头本身的叙事功能被大大削弱。

场景形成意义的关联,意义的关联又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虚拟世界中传输精确的美学能量,以此来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虚拟现实技术加持下,未来电影将以场景为基本的叙事语言单位进一步构建临场感,真实的场景体验助推观众形成最为广泛的心理认同。这不可不谓是一种颠覆式的巨大变革。试想电影《公民凯恩》中的经典镜头:童年时凯恩在雪地玩雪,而后纵深的长镜头拉入室内客厅,等候着的凯恩父亲与里屋中谈话的凯恩母亲、律师间形成某种微妙的三角平衡关系。如此精心设置的镜头语言在虚拟现实技术面前不复有存在意义。场景内部观众体验的真实感以及场景与场景间切换的平衡感将成为评判未来电影优劣的重要指标。

(二)虚拟现实技术变革电影创作技巧

在一众虚拟仿生技术的加持下,电影的艺术将由“有距离的凝视”转变为“沉浸式的审美体验”[2]。视觉上的全方位呈现,听觉上的高精度传播,以及触觉、嗅觉、味觉上的拟真化表现是优质虚拟现实电影的必备要素。

未来电影的台词与情节演绎、特效打造等将一如既往地在影像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之下,电影的一系列剪辑方式和运镜技巧将失去存在意义。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前辈在百年前苦心孤诣提出的蒙太奇理论在VR技术的加持下显得黯然失色。未来观众将以亲历的视角直接体验电影现场,而不再需要虚拟的镜头拼接和象征性的情节关联。

与之相对应,台词和故事情节的合理排布被抬升到无比重要的位置。未来电影更为注重沉浸式的体验感打造,而声音则无疑是未来电影“沉浸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特效技巧的作用下,声音的精细化处理可以有效调动受众的观影积极性。未来电影的VR技术将推动环绕声转变为全景式环绕声,基于景物自身特点和实时定位形成更具场景适配性的仿真音效。

(三)虚拟现实技术克服场景体验不适感

影片中物体的高速运动与观众实际位置的相对静止极易形成巨大落差,导致受众产生身心分离的不适感,这也是横亘在电影创作者面前的巨大挑战。虚拟现实电影所产生的虚拟真实感有赖于头脑中的信息传达和意义感知,因此物体的运动速度必须在受众的反应范围内。这也就使得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场景中的运动幅度和运动频率都不得不控制在较小的幅度内,大量快动作和特效都因超过受众现场体验的感官承受能力而难以被采用。

未来的VR设备将不再局限于用头盔和眼镜打造视觉印象,而是通过从上到下对身体关键部位的“全副武装”、佩戴各式工具而体验最为真实的虚拟环境。彼时,VR电影在体验过程中的晕眩感和迷失感将不复存在,无论是高速运动还是异彩纷呈的特效,都可以被观赏者有效感知。

二、“交互”改写电影制作与体验格局:选择主动权与内容创作权的主体性回归

(一)交互式的场景体验变革

交互式电影强调场景体验,是导演将影视情节发展的部分主导权归还于观众的体现。在未来,电影的交互感将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影过程中的互动不再局限于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单一性群体互动(如弹幕),而是基于信息输入与反馈行为的人机交互,实现影片内容与受众情感的双向沟通。观影人群的个性化情景选择直接决定电影情节的多元走向。

囿于技术成熟度,现在的情节交互大多是形式大于内容,交互点有限且交互类型单一,有内容与互动脱节之嫌[3],明显弹出的交互界面拉低影像观感,不利于沉浸式的内容打造。未来交互式电影将遵循多线并进的叙事结构,在当下“图片加画外音、旁白”的简单情节交互以及屈指可数的交互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质的突破。交替传送光技术、光谱滤波分色技术等手段的运用助力电影艺术将受众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漫无边际的意识流化作具体可感的现实。同时元宇宙概念的不断开发也为深度交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交互式电影并非是为单纯迎合“后情感时代”[4]的快情感消费需求而制作形成的简单的“拼贴”电影,而是叙事内核的深度交互。未来交互电影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全方位升级,减少多次选择对故事完整性的破坏,同时变革传统电影中超文本的网络叙事结构[5],以多线性的树状结构赋予电影叙事个性化以更多的有效空间,使观众思想意愿与剧情走向紧密相连,这也对未来电影情节数据库的智能匹配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实上,当下一众有探索精神和独立精神的影片已然在尝试交互式的情节表达方式,美剧《黑镜》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黑镜》提供同一故事背景和主题设置下的多元情节发展方向,而将故事发展选择权广泛给予观众,在多重选择过程中,受众意志直接影响到电影发展的情节走向,受众身份由影片观看者变成影片主导者,在消解自我意识的同时,形成与电影中人物更为广泛的情感认同。

(二)游戏空间的合理带入

未来交互式的电影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电影与体验式游戏的边界。由于人物角色选择以及故事情节的多元化,未来电影与游戏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消弭。角色选择类游戏的实质是呼唤玩家将自我意识与游戏中角色的精神意志合二为一[6],这种思想显然契合了未来影片的交互发展思路,而可选择路径的丰富也为未来交互电影增添趣味性。

交互式电影和体验式游戏在内容上有诸多共通之处。游戏的剧本化走向和玩家的自主选择在增强体验过程趣味性的同时也增添了一定的叙事内涵。而影片的交互特征和广泛赋予受众的情节选择权则是游戏选择空间的合理代入。这种代入方式使得影像多通过一系列情节由观众自行 “组装”而成,观影者可通过对剧情的喜好和直觉判断,在纷繁复杂的众多情节点中做出契合自身意志的选择。

(三)对受众选择权的理性关照

在未来三十年,电影交互特征的充分挖掘和探索体现对观众主体意识的合理关照。就目前发展的技术水平来看,电影在交互过程中难免“简单粗暴”地将交互的选项直接弹出,极大破坏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临场感。与此同时,现世时空的强行插入反而加固了影像表达中“第四堵墙”形成的隔膜和陌生感。

而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后,电影的交互艺术将发生质的飞跃,即交互更多地作为一种情节组织方式存在,而非炫技性的补充。未来电影中的交互场景将以更为隐蔽而自然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或与场景布局中隐蔽的道具选择相关联,或推动观众以第三人称的身份插入剧情,直接改写命运主线。总之,交互将不再以拙劣的面貌呈现于受众面前,而是在大数据库的算法引荐机制下以隐蔽式嵌入的方式开发电影的多重时空叙事,在给予受众自由视角和选择权的同时借助艺术表现手法的隐喻和限制来引导注意力,将交互过程真正与电影的叙事主体相融通[7]。

三、“后现代”的内容创作:精神狂欢式的喧嚣与内省

电影理论家德烈·巴赞认为,电影是与时代平行发展的产物而并非个别物质的衍生品[8]。事实上,电影艺术的精神内核往往蕴藏着对时代发展的反思与社会批判的鉴照,是某种意识觉醒的鸿蒙,是观念思想诉诸具象化影视表达的途径与载体。

在后现代文明时期,未来电影的内容创作将呈现多元并存的矛盾局面。一方面,人类难以舍弃泛娱乐化语境之下精神狂欢所带来的即时快感[9],但同时也在对自我欲望的审判和对抗中凭借科技助力来探索认知边缘地带的科幻之美。无论如何,情感将成为未来电影的叙事内核。

(一)科幻题材的寓言式创作:自省与自我表达

伴随文明的技术演进,对人类自我存在意义的主体性反思、人类与社会间矛盾的挖掘和探讨将成为未来电影主题创作的热点,由此会带动科幻电影的井喷式发展。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科技与人脑间的配合更为默契,在未来人们一方面享受人工智能科技带来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则会陷入奇点来临而产生的隐忧与恐慌。这种复杂的矛盾心态势必会通过电影等艺术载体体现。对 “未来的震惊”与“理性的迷茫”将推动未来电影中乌托邦式幻象与反乌托邦的赛博朋克并行。

于是宏大科幻电影进入黄金发展期。由于人类文明发展对自然环境难以恢复的破坏,关于末世景观与后家园叙事的情景将在人类对灾难的反思中[10]以寓言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科幻电影的“灰色想象”地带,人类将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隐忧诉诸具体的影像表达,其中包括人脑智能与机器智能关系的深层次探讨,这就使得赛博朋克类的反乌托邦电影热度得以持续。不论何种表达范式,在其中一以贯之的都必然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二)泛娱乐化视域下的精神狂欢

泛娱乐化浪潮下,极度娱乐化但缺乏特定主题意义的影片在未来将得到一批特定观众的青睐,这类影片往往以类型化的方式呈现。一般而言,以娱乐为核心的影片创作往往不拘泥于影片中心的意义表达,而是以更为多元的形态满足不同阶层的“原始”需求和内心的潜意识需求。

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淬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实现了从需求的及时性满足到延时满足的进化。而在物质生产极度丰盈的时代,及时性满足重新成为消费的原动力。泛娱乐化视阈下,以精神狂欢和全感官满足为要旨的“类型化”电影将成为商业影片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纯享电影”中的情感关照

未来几十年是AI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心灵疲惫也将成为每个社会个体必须直面的“后现代问题”。于是,以情感观照为核心的“纯享电影”便应运而生。

纯享类电影致力于通过虚拟与现实间的交互打造轻松愉悦的感知氛围,融入大量自然生态审美元素,更多地凸显艺术作品的实用价值,扮演着“治愈心灵”的角色,发挥着电影的 “放松”功效——通过呈现类似世外桃源般的静谧生活,或如香格里拉般恬淡的理想世界,以美好治愈心灵焦灼。

作为以受众需求为本位而创作的带有诊疗色彩的电影作品,“纯享电影”的治愈功能大于娱乐功能。随着心理勘探技术的日益成熟,大量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疾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机械扫描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这类电影可以通过对患者遭遇刺激的记忆片段的提取和重新组合来再现当时场景,借助替代现实(Substitutional Reality)打造系列拟合性的生活情境,使得受众在重新体验电影影像的过程中收获与过往现实截然相反的具有正向意义的结局,从而对导致患者产生应激障碍的记忆碎片进行消弭和缝补,根据呈现结果进行情境复现和情感愈合。

总体而言,未来电影必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数字化技术等的全面开发而呈现全新的影像表达方式。思想狂欢的娱乐享受与精神卫道士般的自主思考将并行不悖,影像语言的多元价值将得到不同维度的开发利用,以共同成就未来电影崭新的形态。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虚拟现实艺术的“沉浸”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虚拟现实:另一个真实世界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