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蒙古族音乐作品创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2-31孙国强
孙国强
(赤峰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蒙古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蒙古族音乐彰显出较强的音乐魅力和音乐感染力,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从音乐作品的角度讲,蒙古族音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在多元的世界民族音乐中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一、蒙古族音乐概述
(一)蒙古族音乐特点
蒙古族音乐基本上是由不带半音关系的五声音阶构成,五声音阶中每个音都可作为调式的主音,其中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调式最为常见。曲调起伏较大,常用六、七度以上的大跳,音域较宽,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表现了蒙古族豪放、热情、好客、自由的性格特征。
蒙古族音乐的节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节奏较为明显的,常见的是二拍子或四拍子,虽有复合拍子,但其性质仍为二拍或四拍。另一类是节奏很不明显,速度也较缓慢。实际上许多乐曲的节拍不能用小节线来划分,通常是自由的、随性的,即使以某种节拍划分,其每拍的时值也不一定绝对相等,而且轻重拍的区分也不像其他乐曲那么明显,因此,可以说蒙古族民歌是一种“曲调性强、节奏性弱”的歌曲。
蒙古族音乐常用的乐器有马头琴、雅托克、胡琴、三弦、四胡、火不思等。蒙古族器乐的特点是柔和、安静、悠远。上述乐器中马头琴最有代表性,它的前身是“潮尔”。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智慧的结晶,由柳木做架,外蒙羔羊皮,马尾做弓,可以十分恰当地表现出奔驰的马蹄声与马的嘶叫声,也可模仿草原上的羊和骆驼的叫声。潮尔的演奏方法十分特殊,要席地而坐,琴箱直触在草地上,通过与地面的接触发声,达到了天、地、人合一的境界。由于潮尔对演出场地有特殊的要求,后来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把羔羊皮改为箱板,使乐器不再受演出场地限制,更具时代特征。如今的马头琴已登上世界舞台,悠扬的琴声可以与大提琴相媲美。马头琴音色低沉柔美,音量十分饱满,表现力极为丰富。除了为民歌与好来宝伴奏外,马头琴更适合独奏、合奏、重奏,在蒙古族器乐重奏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蒙古族音乐分类
1.长调音乐
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音道或乌尔吐,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歌演唱形式,被誉为 “草原音乐活化石”。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调是抒情民歌,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
蒙古族长调民歌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是蒙古族全部节日庆典、婚礼会、亲戚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演艺形式,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历史和文化品位。代表曲目有长调宴歌 《吉塔拉》《走马》《云青马》,长调赞歌《江沐沦》《小黄马》《辽阔的草原》等。
2.短调音乐
短调,蒙古语称宝古尼道或乌火尔,短调民歌是与长调民歌相对而言的。短调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乐句之间与唱词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布局较长调民歌协调、对称,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结构对称、方整,歌词一般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上反复叠唱。由于短调结构规整,简单易学,因此具有广泛性、普及性和群众性。
短调民歌伴随了蒙古族人的一生。其表现题材十分丰富,涉及蒙古族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儿时的摇篮曲、表达爱意的情歌、女儿出嫁时的送亲歌、结婚时的婚礼歌、喝酒时的祝酒歌、贺寿时的祝寿歌和叙事歌等。代表作有《嘎达梅林》《森吉德玛》《乌兰哥哥》《诺恩吉雅》《乌云珊丹》《龙梅》等。
二、赤峰市蒙古族音乐的创作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大批音乐工作者前仆后继的努力,赤峰市蒙古族音乐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从早期的《牧歌》到现代的改编作品《万丽》等,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本土音乐作品和编曲人才。其中有我们熟知的作曲家呼格吉夫、杨红村、宋汇霖、白立平、魏世夫、丁延哲等,以及年轻一代的创作型新秀毕远鹏、王征序等,他们对赤峰市蒙古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牧歌》是赤峰市蒙古族民歌的代表作,旋律具有蒙古族民歌典型的悠扬、高亢、抒情、辽阔的特点,不仅在中国乐坛久唱不衰,而且已成为世界音乐殿堂的经典演唱曲目,曾被无数知名歌唱家演唱。赤峰市市歌《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作品淋漓尽致地向外界展示了美丽富饶、文明团结的赤峰形象,唱出了赤峰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呼格吉夫作曲的《草原的节日》是以科尔沁短调《朱迪娜娜》为音乐素材,以草原那达慕为原型创作而成的,作品极具民族风格,是蒙古族弹拨乐与马头琴的完美结合。《天下最美》由赤峰人哈桑作曲并演唱,曲调激昂,大气磅礴,表达了对克什克腾旗大草原的热爱。循着歌声走进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古战场、大青山、达里湖、黄岗梁、克什克腾石阵,一幅天下最美的“草原画卷”徐徐展开。丁延哲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创作了《饮马河的黄昏》《莫合茹》。《莫合茹》是一首古老的巴林民歌,意为“两座山”,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草原的向往。旋律娓娓动听,主歌与副歌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乐曲中除了马头琴伴奏外,还增加了竹笛,使得歌曲更具时代性,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在器乐方面,呼格吉夫创作的《敖特尔风情》《花腰马》等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受欢迎并流传至今,极具影响力。青年作曲家毕远鹏创作了《贡格尔舞曲》、现代好来宝《万丽》等。《万丽》是以赤峰地区巴林短调民歌《万丽》为音乐素材加工创作的现代好来宝作品。作品在延续好来宝演唱演奏风格的同时,大量融入了现代音乐的编曲创作手法,吸收了摇滚乐的节奏律动,结合蒙古族弓弦乐、弹拨乐演奏手法,音乐更具欣赏性,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味。在作品结尾还运用了说唱RAP,将音乐推向高潮。此作品是现代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相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也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三、赤峰市蒙古族音乐作品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作品缺乏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欣赏的音乐也从单一到多元,大数据时代使音乐分类更加清晰,创作成本降低。人们可以多渠道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鉴赏水平也与日俱增。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音乐仍属于小众资源,即便借助互联网,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更不用说一些口传的作品。将一些没有谱例、牧民口述的民歌等保护起来的同时,尝试整理、改编,让蒙古族作品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并得以传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赤峰市的音乐作品创作出现了断层,创作作品数量大,但能够被大众接受且广为传唱、演奏的优秀作品并不多见。声乐作品少,器乐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缺乏内涵的作品大量涌现,盲目迎合市场需求,使得原本参差不齐的音乐作品分化更加严重。
(二)音乐作品普及度不高
赤峰市有一些优秀的音乐原创作品,如上述的《饮马河的黄昏》《莫合茹》、现代好来宝《万丽》等。有的赤峰人并不知道这些是赤峰人的原创作品,有许多人听过而且喜欢这些作品,但并不知道其内涵。另外,源自宫廷的雅乐,经由承德传入赤峰,曾经一度失传,后经由老一辈音乐人抢救整理,重新呈现出来。音乐创作者在原有的宫廷音乐的基础上,加入民族乐器的演奏,融合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创作出体现文化融合的赤峰雅乐。赤峰雅乐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无数音乐人和创作者无私奉献和智慧的结晶。但知道这些作品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了解其价值了。还有了解陶布秀、雅托克、胡琴等蒙古族乐器的人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只停留在对马头琴这类比较普及的乐器的认知上。
(三)音乐市场化欠发达
好的音乐作品要有人欣赏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这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创作人才用心去创作音乐作品,同时还需要专业市场化团队的包装推广。在一些发达城市,音乐市场化高度发达,知名的剧院演出人员爆满。比如,知名的基辅歌剧舞剧院,从新年音乐会第一场演出开始,全年的演出计划由专门的演艺公司安排,每月初公布当月的所有音乐会演出名单。音乐会的门票大概在10元到300元不等,知名音乐家的演出,门票一般也不会很高。虽然同一节目由不同团队表演多次,但剧场上座率依然很高。演出者经常演出,提高自身水平,创作者不断推陈出新,演艺公司业务熟练,观众基础良好,欣赏水平高,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对于中小型城市来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演出场次少,高水平团队少,交流演出少,多数演出上座率不高。对于创作者来说,创作的作品没有人演出,没有人欣赏,没有市场,自然不会有创作的动力和热情。
四、赤峰市蒙古族音乐创作对策
(一)传承蒙古族音乐文化,创作优秀作品
《巴林民歌(上、下)》由纳·宝音贺希格主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中整理了赤峰市大部分蒙古族民歌,这些民歌旋律优美、内容丰富。赤峰市旅游资源丰富,景型多样,文化底蕴深厚,可根据上述蒙古族民歌和赤峰旅游文化特点创作适合赤峰市的舞台剧,也可以根据赤峰文化特点创作儿童剧,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我们可以借助“天南地北赤峰人”“赤峰文旅万里行”等活动宣传本土音乐作品。克什克腾旗的旗歌《天下最美》很好地宣传了克什克腾旗的旅游资源,歌词中的“最美的草原”“最美的湖畔”“天下最纯的泉水”“黄岗梁的林海”“乌兰布统古战场”等一一展现了克什克腾旗的美景。近两年举办的草原音乐文化节,云集了众多知名蒙古族乐团,吸引了大批音乐爱好者、探险者和旅行爱好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了草原民族音乐文化。
赤峰市人才辈出,有许多优秀的、知名的词曲作家,政府可以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让这些优秀的音乐人为家乡创作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而通过“音乐”这个平台宣传赤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三)重视高校在音乐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大学作为一座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集人才培养、人才输送、学术研究、精神引领、科技创新与转化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赤峰学院作为赤峰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近些年来在赤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内蒙古自治区和赤峰市的各类大型演出和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都有赤峰学院的身影。《何苦》的主创人员丁延哲老师(作曲)、王征序老师 (编曲演唱)曾受邀到香港。2010届学生傲日其愣凭借丁延哲老师的作品 《莫合茹》《饮马河的黄昏》获得了星光大道冠军和农民歌会歌王的荣誉。王征序老师创作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他紧跟时代的步伐,借鉴蒙古族音乐元素,运用创新、融合的方法创作了适合时代需求的音乐作品。
以上这些创作者和作品的成绩充分说明高校在传播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理论课程和音乐实践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增加蒙古族音乐鉴赏课,在视唱练耳课程、鉴赏课中加入赤峰市蒙古族民歌作品的旋律片段,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历史和音乐文化,为文化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民间优秀作品,理论结合实践,分析整理,在创作作品时加入适合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因素。通过实践课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适合蒙古族音乐创作的学生,以推动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