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12-30石柏胜王小燕
石柏胜,王小燕,王 序,郑 淼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2368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若以“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论角度予以审视,其人才培养机制还普遍存在师资队伍课程思政理论修养不高、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水平较低、实习实训基地缺乏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衔接、教学评价忽略课程思政要素等诸多缺陷。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拟作简要探讨,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1 课程思政理论视阈下加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逻辑意蕴
1.1 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和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迅速展开,从探讨的总体来看,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丰硕而深刻,但其核心实质还是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如专家所论:“课程思政是学校教育之‘立德树人’的组成部分,并与思政课程及其他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它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活动,由学科育人功能生成并与学科有机融合,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多维性、生成性、主题性等特征。”[3]因此,从当前新时代课程思政理论内涵来看,无论哪种教育模式、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机制,都要首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要旨,始终强调“三全育人”,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切实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
1.2 “双创型”人才概念阐释
在2014年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的背景下,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为目标,系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打造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机制,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而为我国的创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与此同时,关于“双创教育”和“双创型”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紧锣密鼓地迅速展开。就当前研究情况整体来看,“双创教育”简言之就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双创型”人才即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和较高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双创型”人才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或创业素质,创新意识强烈、创客精神鲜明、创业能力强大。他们目光敏锐、思维灵活、敢于探索、勇于冒险,具有发明家的智慧、改革家的勇气和创业者的气魄。“他们以创新为灵魂,秉承企业家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对商业机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是兼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5]
1.3 两者的逻辑关联
课程思政主要指通过借助或依托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授课过程而对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其要求专业课和通识课应当充分挖掘和发挥其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功能,做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全面配合和有机互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论、教学范式,其着眼点在于“立德树人”,其实质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双创型”人才则强调的是人才类型,突出其具有较强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从表面上来看,两者似乎是毫无相关,但如果从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的来审视,两者则互为关联、密切联系。首先,课程思政涵盖“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必然包涵“双创教育”,涵盖“双创型”人才培养。其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指导。“双创型”人才要能够为我国当前创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且更应该通过课程思政的科学教育,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再次,课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互渗交融实现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导和领航作用。课程思政决定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性质、方向、目的和意义,但不能挤占“双创型”人才创新、创业的培养空间。课程思政要巧妙借助“双创教育”的鲜明专业桥梁悄无声息、自然而然地达到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 课程思政理论审视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加强“双创教育”,“双创型”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在课程思政理论视域下,“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却存在诸多问题,制约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的互渗相通,影响“双创型”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
2.1 师资队伍课程思政理论修养不高
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主要是两类人员:一类是专(兼)职辅导员,或者是刚进校的青年教师;另一类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过来的兼职教师。这两类教师的课程思政理论修养普遍不高。其原因之一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当前诸多高校虽然掀起了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热潮,安排了一系列培训;但是从工作细节和落到实处来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形成了课程思政教学浮躁空泛的现象,使得“双创教育”指导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常常流于形式,课程思政教学功底薄弱、经验不足,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度普遍较低。原因之二是地方经济文化环境缺乏对高校实习实训生思政品格教育的关注。地方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等社会组织机构在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时,往往只重视对大学生岗位技能的考核而疏于思政品格的考察。因此,其在安排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时,常常只强调指导教师的工作实践丰富和岗位技能熟练,而忽略课程思政教学经验。这就导致来自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兼职教师不重视参加高校的课程思政理论培训。因而,他们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与课程思政的渗透融合。
2.2 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相渗互融水平较低
课程思政教育理论的实质是把“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含而不露、悄无声息地渗透融合到专业课程内容教授的具体情境当中,做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水乳交融、浑成天然,从而让学生在听讲专业知识理论、参与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当前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教育”指导教师由于课程思政理论修养水平较低,课程思政教学意识薄弱,课程思政教学经验贫乏,他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往往不注意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科学方法,而是生搬硬套、强拉硬拽,使得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讲授机械割裂,生硬枯燥,出现“硬融入”“两张皮”等现象,从而造成课堂内容繁杂交混,学生如坠云雾、难以接受的教学后果。例如,在“基础写作”课程中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时,有教师以“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为主题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列举和评价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革命志士爱国事迹之时,没有紧密依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主干,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融入学生发散型思维和创新型思维的训练过程中,而是“开宗明义”,或大谈特谈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或就一个事例滔滔不绝地阐释爱国主义精神,然后才让学生析材料、写感想,结果是割裂了课程思政与写作创新思维训练课之间的渗透互融关系而把写作创新思维训练课上成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机械拼凑的“杂烩课”。这种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内容的简单组合,不但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专业实践技能的熟练把握,而且大大损害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阻碍了“双创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快速提升。
2.3 实习实训基地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督导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改革创新思维、开拓进取精神和大胆创业能力,而且更注重对大学生动脑动手的专业实践技术训练和职业岗位实践技能锻炼。近年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加强“双创教育”,有效提高“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在中小学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并且同诸多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服务机构、民间创客组织加强联系,帮助大学生构建了顶岗实习、锤炼技能、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多种多样的实习实训平台。但是,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在促进“双创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和创业专业素质的同时,由于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难以跟踪到位,实习实训单位对课程思政教育又知之不多,所以普遍存在着实习指导教师重专业技能培训而轻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思政无人督导、“三全育人”难以落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和监管“漏洞”。这是课程思政在“双创型”人才培养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很大困境。高校应当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督导这一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在具体了解有关情况的基础上,积极与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沟通交流,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课程思政教学,如专门为实习实训基地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制度、加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等。
2.4 教育教学评价忽略课程思政要素
“双创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就是检查和评估其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但是,“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由于“双创型”人才带有鲜明的“创新”“创业”特色,因而人们习惯上都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业能力为标准来评价“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其实,无论是从“双创教育”的教育模式,还是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类型来看,其均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范畴之内,都要保证为我国人民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固然离不开“创新”“创业”两大关键要素,但是更不能忽视“思政”这个处于指导与统帅地位的核心要素。因此,高校在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教育”发展质量、评估“双创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状况,而且更应当强调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突出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情操等思想政治品德的考察,从而推动我国“双创教育”健康发展,有效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 基于课程思政理论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3.1 提高“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理论水平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是教师。要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教育”效率和“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不仅要紧紧盯住创新、创业培养特色,注重增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而且更应该从课程思政国家教育战略高位出发,加强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理论培训,提升他们的课程思政理论水平,丰富他们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有效促进课程思政理论在“双创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提高“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理论水平,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增加课程思政理论培训的次数,聘请校内外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课程思政教育专家从多个方面对“双创教育”授课教师进行多轮培训,竭力避免机械重复培训,有力增强培训的吸引力;二是注重提高课程思政理论培训的实效,坚决改革“授课专家‘满堂灌’,参训教师‘打瞌睡’”的形式主义培训方法,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手段,积极运用案例启发、师生互动、交流探讨、模拟课堂、撰写论文等多种方法,积极调动参训教师的学习主动性;三是加大对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力度,既可以安排到校培训,又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培训,把课程思政培训安排到参训教师人数较多的实习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既可以采取签订合同、到堂签到等强制性手段约束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参加培训,又可以运用计算课时报酬、发放参训礼物、授予培训证书等多种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等方法吸引他们主动参加培训。
3.2 加强对“双创型”课堂授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双创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近年来,随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教育”的不断加强,“双创型”课堂教学愈来愈受到学校和系部领导的关心和重视,课堂授课的“双创型”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双创型”教学特色亦更加鲜明和突出。因此,在“双创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凭借自身“双师双能型”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优势,紧紧抓住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内容进行教学;听课督导人员也常常注重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双创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教学督导人员,他们的头脑都被“双创型”的耀眼光环所笼罩,因而普遍忽略了课程思政教学要素的渗透与融入。教学督导人员重“双创”教学而轻课程思政,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则搞搞形式主义、走走过场,这就严重影响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课堂授课的这种缺陷,高校应当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精心选派课程思政教学专家随堂听课、查看教案、提出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对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理论指导和实践培训,竭力引导教师把课程思政科学融于“双创型”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使两者珠联璧合、同向同行,“切实解决表面化、硬融入、两张皮等问题”[6],坚决做到“双创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交相渗透、完美融合,务必落实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教育任务。
3.3 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的课程思政教育督导制度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主战场就是实习实训基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基地多数都在校外,并且广泛分布于中小学校、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新闻传媒公司、文化旅游部门、企业广告营销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社区创客服务园,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和文秘室等。为了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实习实训质量的管理,高校一般是从校内专门安排带队老师到实习实训基地给学生以实地指导。但是,由于实习实训工作的灵活性、分散性、专业性、实操性等特点,无论是校内带队教师还是实习实训单位指导教师,在缺乏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氛围的环境当中,他们履行教师的职责普遍着重于单纯指导学生如何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怎样对岗位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哪里下手开启创业之路等,却忽略了把课程思政教育理论融于当前实习实训指导任务当中,疏忽了落实以德为先、“三全育人”的教育重任。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当同实习实训基地加强联系,在加大对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课程思政理论教学培训的同时,积极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的课程思政教育督导制度,大力选拔课程思政优秀专家到实习实训基地现场指导,明确实习实训指导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检查实习实训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实习实训教学考核中的课程思政内容,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实习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积极性。
3.4 突出课程思政在“双创型”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质量、引导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教学评价中,人们一般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注重教师的行业工作经验、专业技术实践水平、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提高,评价的角度侧重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和改革创新,评价的标准则重点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的热情激发和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这种“双创型”教学评价,显然是忽视了课程思政要素在“双创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常常导致指导教师缺乏把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双创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很难与课程思政互渗交融、携手同行,影响到“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此,高校应当大力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教学评价,“要合理规划业务评价与思想政治评价的占比,将以往的过于偏重业务评价转变为业务评价与思想政治评价并重,明确将育人要求纳入评价体系”[7],在强化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同时,要从“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论高度,增加课程思政科学融入“双创教育”的评价内容,并把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列入“双创型”教学评价标准之中,有力突出课程思政在“双创型”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导教师努力把“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合成一体,切实保障“双创型”人才培养做到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4 结 语
课程思政赋予“双创型”人才培养丰赡的逻辑意蕴。课程思政与“双创型”人才培养之间应是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协同合作、同向同行的紧密关系。但是在课程思政理论视阈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只有大力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强化对“双创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的课程思政教育督导制度,突出课程思政在“双创型”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显著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创教育”开设的各种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决不能因为打上了“双创型”的鲜明烙印,就忽略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而是应当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牢牢守住课程教学的主阵地,坚决“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深入挖掘自身蕴含的课程思政丰赡宝藏,巧妙融入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技能训练当中,充分发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双创教育”建设,完善“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