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躺平”的社会语境与具身认知
2022-12-30周春丽
周春丽
常州大学纪委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
“躺平”是当下语言生活中广泛使用、高频出现的一个流行语,已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又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1日 08版)的相关报道曾称:“年度网络用语鲜活灵动,记录了网民们的生活点滴”;“‘躺平’只当是奋斗征途中的小憩”。通过网络检索,发现了不少有关语料。如:
(1)自出现在网络平台上的那一刻,躺平思想就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势不可挡的热度让躺平思想在教育界也引起了一丝波澜。(知乎网,2021-06-21)
(2)面对这道考题,少数干部出现了“躺平”心态,有的年龄较大,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选择“撂挑子式躺平”;有的认为这次换届也“赶不上趟”,选择“无所作为式躺平”;有的平时工作激情高,因受限于班子结构功能因素影响,上升机会比较渺茫,选择“不求上进式躺平”。(人民网,2021-09-27)
(3)原本最应该选择“躺平”的她,却开启了一场人生的蝶变与逆袭。(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01-14)
上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021年6月1日,百度网检索到的“躺平”百度指数能显现该词突然“升温、火爆”的过程指:2021年5月6日之前,“躺平”日均百度指数低于1 000,5月6日增至1 423,之后该词的百度指数持续上升,显著性增幅从5月24日开始出现,当日该词百度指数达7 656次,三天后增至15 086次,再三天后增至90 030次。计算表明,5月24日—31日这一周内,“躺平”一词百度指数日均增长高达23 193次,日均增幅317%。这足见“躺平”一词广泛流行,值得分析。由于语言、社会、认知三者之间存着密切关系,这种分析可以在社会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进行[1],并着重分析流行语“躺平”的社会语境与具身认知。
1 “躺平”的社会语境:社会竞争加剧下的“内卷”与“反内卷”
成为流行语之前,“躺平”本指平卧,是一个述补式短语。目前尚未见辞书将“躺平”作为词条收录,但辞书可查到对其构成成分“躺”和“平”的释义。譬如,《现代汉语词典》 (第七版)对“躺”的释义为 “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也指车辆、器具等倒在地上”,示例组词有“躺柜”“躺枪”“躺椅”;对“平”的释义则列出了多个义项,其中与“躺平”关联度最高的是“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使平”,示例组例词如“摆平”“扳平”“扯平”“逼平”“拉平”“削平”“找平”等等。成为流行语之后,高频出现的“躺平”已经凝固为一个整体,语义不再等同于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产生了引申义或比喻义。换言之,“躺平”已经具有某种不可推导的整体义,不再能从其组成部分或其他语言形式来推导意义,请看例(4)和例(5)。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视角来看,这是新的形义配对体的产生过程,可以称之为“构式化”[2]。
(4)躺平,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5)“躺平”本指平卧,引申指休息。如今不少人口头挂着的“躺平”,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以此为生活理念的群体即“躺平族”,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其实,许多喊着“躺平”的年轻人,并未真正“躺平”。
由此可见,“躺平”可以解释为:主动退出竞争,顺众随俗,降低欲望,以舒适的方式来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心态。该词的广泛流行、频繁使用促成其快速实现了规约化识解和句法语义功能扩张,进而出现多种用法。譬如,“微躺”“不躺平”“躺不平”“被躺平”“躺平式”“勉强躺平”“佛系躺平”“主动躺平”“集体躺平”“躺平者”“躺平男”“躺平族”“躺平青年”“躺平打工人”“躺平设计家”“躺平学”“躺平主义”“躺平哲学”“躺平文化”“躺平焦虑”“躺平年代”“躺平风气”“躺平App(应用程序)”“躺平频道”等等,下为举例:
(6)他们年收入不那么高,……,但在内卷和躺平的缝隙中找到了一丝平衡。而包罗万象的互联网平台,是他们敢于开启“微躺”的原因。
(7)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
(8)在“躺平学”走红之前,2017年就曾流行过与之相似的“丧文化”与“佛系”……
(9)主动躺平还是被动放倒?……
上述用例中的“躺平”既有关涉具体的、微观层面的,用来表达部分人的行为、心态;也有关涉“主义”“哲学”“文化”等抽象的、宏观层面的,用来表达某种社会思潮和语境。这表明该流行语已经在社会众多领域被广泛使用,是对现实社会语境的某种映射。一般认为,它映射的是社会竞争加剧、生活成本升高、上升空间变窄但物质相对丰裕的社会语境。这种社会语境也促生了另一个相应的流行语“内卷”,它的语义曾被描写为“[[内卷]/ [+发展滞缓][+难于向外扩展][+自我锁定][+内部竞争]]”。与之相关联,“躺平”则表达了在不断加码升级的“内卷”中竞争加剧、收益不足、焦虑无助的情况下,部分群体所采取的一种至此罢休的行为、心态,即或“身体上躺平”、或“精神躺平”。这可称之为“反内卷”,它或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所言,在一个过度依靠外显指标竞争的环境中,一些人力图事事处于领先地位,另一些人无望取得竞争优势或会产生“躺平”心理[3]。这种差异共存也是当下社会个体(或群体)生存发展的常有样态。概言之,流行语"躺平"表达的是"内卷"与"反内卷"并存社会语境下的某种行为、心态或社会思潮、社会现象。
最能佐证这种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分析的社会语境是:在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地区,“躺平”的关注度更显著。具体来说,以百度指数为重要参考,通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可对关注“躺平”关键词的人群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其用户所属的省份、城市的分布及排名。该结果显示,“躺平”百度指数排名最靠前的六大地区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这一排名与经济发达水平、社会竞争强度等的地区排名高度吻合。
从社会语言学(尤其是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看,语言总是同时反映和构建语言使用的情景或语境。任何语言片段,无论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由一组语法暗示或线索组成的,后者可以帮助言语行为主体(在交际中与其他人协商或者合作)构建七件事情:①某项活动或某些活动,②我们在该(些)活动中确定某种身份或角色,③促成彼此之间的某种关系,④使用某种符号体系和知识形式。⑤在该(些)种情景中,人和事物承担某种意义;⑥事物通过不同的方法彼此联系或不联系,彼此相关或不相关;⑦各种社会产品以某种方式发挥作用[4]。广为使用的“躺平”也是如此,它帮助言语行为主体实现了这七个方面的构建。
网络用语“躺平”在现实生活中的前述使用情形很好地印证了社会语言学家布赖特提出的“话语与社会共变”理论。也就是说,流行语的出现和流行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镜像反映——发展迅猛、竞争加剧、节奏加快、压力剧增的“内卷”社会语境催生了语言层面“躺平”的出现和流行,而语言生活领域的这种流行反过来又引发了更广泛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反应,这两者日趋形成了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共变关系。在爬梳这种共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世界是如何呈现它与人类的活动、语言、社会文化知识、态度、身份、立场与策略关系的互动中产生意义的。
2 “躺平”的具身认知:切身可感、反复出现的认知体验
“两大承诺”“五大理论假设”是认知语言学的支柱内容。“两大承诺”指认知承诺和普遍性承诺;“五大理论假设”是具身认知、百科全书式语义、语义概念化、概念符号化和基于使用的模型。它们遵循“现实—认知—语言”依次映射滤减的语言观,强调语言是在人与外在世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号系统。这个语言符号系统的形成离不开认知层面的概念化系统,后者又需要以言语行为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感知觉具身体验为基础来发展形成[5]。这种具身体验又必须以人体感知系统及其延伸媒介(如手机、电脑、望远镜等)为依托。无论是人体感知系统,还是它们的媒介延伸,都有一定的功能受限性和应用选择性,进而会在认知中体现着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简到繁、由具象到抽象等的普遍性规律[6]。这种规律在语言中有体现。
“躺平”合乎上述规律。首先,人们生活中经常用身体躺平的方式来休息。这种仰面朝天、身体充分舒展是人们普遍熟悉的感知觉具身体验,这种体验不但带来愉悦放松,而且日常生活中反反复复地出现(见例10)。这显然有利于相对应的概念化过程完成,进而能在语言层面得到符号化表征、规约化识解和广泛性使用。随后,语言系统又能以这种感知觉具身体验为有限结构原型,把符号化表征扩展到感知觉具身体验之外更广阔的领域,形成从身体到精神、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等广泛领域的传播流行[7]。
(10)躺平是放松、知足、悠闲 、享受……一把好的躺椅,可以陪伴你一辈子,给你温暖治愈。
换言之,人们对“躺平”的具身体验提供了绝佳的认知参照点,它承载着人们所熟悉的概念内容,能为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奠定基础。互联网日趋普及和万物越来越互联互通让这种隐喻投射越来越便利:互联网日趋普及让流行语出现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万物越来越互联互通让流行语出现和传播的领域越来越广。为观察这种情形,我们于2022年3月15日借助中国知网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发现:如果以中国知网总库为检索范围,以“躺平”为检索词,会找到5 169条结果。换言之,有5 000余篇文章中谈到了“躺平”。再细看发表年度能发现,2022年前三个半月出现了743篇,2021年出现了2 063篇,2020年出现了179篇,越回溯篇数越少;细看论文归属学科能发现,该词出现在中国文学、中等教育、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高等教育、社会学及统计学、工业经济、新闻与传媒、金融、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投资等诸多领域的论文中。以综合性学术期刊《探索与争鸣》为例,它2021年第12期的“圆桌会议”栏目就推出了多篇讨论“躺平”现象的文章,(11)摘录的就是它们的篇名。
(11)a.《“躺平”:回应姿态、社会心态与生存样态》
b.《合成症候躺平现象分析》
c.《躺平:代际冲突下的“后浪”文化》
d.《从预防性抑制到现代性危机:躺平的前身后世》
e.《自我解构的躺平主义——“躺平正义论”批判》
f.《前行即正义:对于“躺平”的反思》
g.《躺平:加速社会青年代际的感性减速》
h.《网络热词研究元批判——以“躺平”相关研讨为例》
同时,“躺平”的这种切身可感、反复出现的感知觉具身体验和对应语言符号的高频率出现还能不断促成互文性话语网络的形成与丰富。“互文性的根本特性是一个文本充满了其他文本的片段,这种文本片段可以被明确区分或融入新文本中,可以被新文本同化、排斥、讽刺地回应等”[8]。大量出现“躺平”一词的书面表述中都加标了引号(例2、3、5、6、7、8、13等),这可以视作这种互文性特征的显性标记。这种互文性话语网络的形成与丰富既通过搭建相互之间链接的方式拓展了各自的边界、丰富了各自的内容,也为“躺平”在或具体、或抽象、或宏观、或微观等诸多不同层面和领域被规约化识解使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线索和认知基础。神经语言学研究也证明,隐喻和转喻是建立在神经元连通基础之上的,只要具身认知被激活,分管它们的神经元就会联通,进而形成一个神经回路,并最终成为其隐喻义产生的生理基础[9]。随后,它更容易被激活,更容易形成“越常用,越好用”“越好用,越常用”的循环往复,进而句法语义功能不断扩张[10]。这些都表明,“躺平”一词成为流行语并非偶然。假以时日,随着“躺平”的高频率使用和广泛性规约化识解,它或将像“摆平”“扳平”“扯平”“逼平”“持平”“荡平”“躺赢”“躺枪”等词一样被辞书作为词条收录。
再回头看,“躺平”以言语行为主体具身认知中形成的原型意义作为语义基元,再在具体使用中不断规约化和再语境化。在这一过程中,原型意义是具象化的,是其他词义联想扩展的基础和依据,而其新义在隐喻衍生机制中,由于不同的话语群体选择的投射点有差异[11],形成不同的发散向度,从而使“躺平”在新义流变中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不同群体的话语场域内甚至能出现完全相反的意指——有积极的意指,表达一种人淡如菊、随性而为的生活智慧(如例12所述);也有消极的意指表达一种拒绝奋斗、逃避自我的消极心态(如例13所述)。这表明每个人在“躺平”原型意义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投射。这些不同的心理投射汇聚一起又形成了多义而非单义的“躺平”话语网络。
由于人们在借助语言进行和表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逻辑判断时总难免带入视角、立场、态度、感情等方面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被视作语言的一种本质特性,个体在主观性上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带来语言识解使用上的同质性和差异性。个体对“躺平”一词的识解使用也是如此,既可以通过识解使用带有共性语义的“躺平”来表达同质性的具身认识、传达共同性的情感认同、融入共构性的言语社区,也可以通过识解使用带有差异性语义的“躺平”来表达差异性的具身认识、传达个性化的自我认同、构建多元化的言语社区[12]。不管是这其中的哪一种情境,言语行为主体都能在对“躺平”每次具体使用中依托词汇语义、百科知识、逻辑知识对其进行识解使用。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可以如同“废柴”其实不“废”一样[13],“躺平”表达的也可以是“躺不平”——奋斗征途中的小憩并通过幽默、自嘲的形式排遣压力。这表明,词义会随着言语行为主体对具体语境的认知而形成、改变,“躺平”也不例外。在该词刚出现却又尚未流行开来的最初阶段,对它的认知理解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在到该词慢慢流行开来之后,该词的高频率出现带来高频率的认知激活,对它的认知理解越来越容易,对的语义理解也会有共性语义基础上的差异性细节语义增删和褒贬色彩改变[14]。
(12)躺平的人有了时间,可以多思考,什么才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做到这点,我觉得就有望躺平变成躺赢。
(13)“躺平”,从字面理解是对环境的顺从、对困难的妥协、对未来的放弃。但看社交媒体就会发现,大部分聊躺平的年轻人,嘴上说着随便,心里装着不甘;与其说是放弃目标,不如说是惧难偷懒……躺平,勤者不甘,勇者不屑,智者不法,强者不为。
“躺平”在例(12)和例(13)中表达的语义存在差异,其中比较显著的差异在于前者含有正面评价义,后者明显带有负面评价性。这种语义在具体使用语境的差异所印证的观点是,同一词语可能用来表示多种语义,这些语义能够从多方面被激活,能够激活不同观念的联想,能够引起意指的多样性。它们的边界不是固定不定的,而是模糊和可消解的,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化为有区别的词语[15]。这种分化不断发生时,实际上它又是在变化中实现了前文所提到的“构式化”历程,产生了新的形义配对体。
3 结 语
或因“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和中外消极文化的侵蚀”内因和“生命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外因的作用[16],“躺平”现象在社会中出现。这种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焦虑,促使语言层面的“躺平”一词流行。这种流行使用促成了它的构式化,使其快速实现了规约化识解和句法语义功能扩张,用以表达部分人的行为、心态以及某种社会思潮、社会语境。这体现了语言对社会的反映——发展迅猛、竞争加剧、节奏加快、压力剧增的“内卷”社会语境催生了生活领域“反内卷”以及对应的流行语“躺平”,而后者反过来又引发了更广泛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反应,这两者越来越形成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共变关系。同时,“躺平”的流行合乎人们常有的具身体验,具有良好的认知基础,因而能广泛投射到思想、文化、社会等广阔领域,并形成基于核心义的多向度的语境义。观照社会语境和人们认知来分析热词,面向未来去开展语言生活治理和社会治理。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人们到底是选择 “内卷”还是“躺平”?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会是一个广为热议的话题,语言生活治理和社会治理也由此应该持续监测分析这类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