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2022-12-30余婷婷
余婷婷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如何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构筑青年一代强大精神支柱,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党的思想理论工作重要课题,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对部分青年群体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况的实证调查分析,研究青年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接受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
1 青年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认知认同现状
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认知认同的真实了解,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安徽省范围内不同青年群体(35岁以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发放调查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57份,问卷调查对象包括青年学生112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51人、企业职工73人、农村创业青年67人、自由职业者54人,并对其中16人进行了深度访谈。综合调研分析情况,青年群体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认知认同呈现如下特点。
1.1 理性认同是主流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强调理论受众在理论学习后形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灌输的具体实践,就是要将理论、价值、规范等输送到青年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理性的认同乃至坚定的信仰和践行[3]。因此,笔者将青年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和信仰程度作为调研的重点内容。调查显示,青年对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积极关注、高度评价,能够产生强烈共鸣,形成高度认同。92.8%的调查对象表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看爱学。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何吸引人的问题上,认同其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占96.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占93.4%、青年成长成才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占91.3%、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根本指引占89.8%。而青年践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上,93.4%的调查对象在学习后开始逐渐产生信仰。其中,非常信仰的占46.7%,比较信仰的占32.1%,一般信仰的占14.6%。这充分体现出青年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呈现理性认同,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
1.2 情怀感染更突出
理论的吸引力离不开其创立者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智慧、人格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内因[4]。调研显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展现的人格魅力、为民情怀,对青年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是青年学习和认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动力。多数青年表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学习习近平经典论述开始的,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为民情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道路自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寄语等对青年影响深刻。同时,习近平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家国情怀对青年产生深远的感染力,不少青年表示习近平的知青经历激发了他们的奋斗激情,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胸怀激发了他们爱国爱民之情,增强了青年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1.3 传播途径显差异
途径影响效果,合适的途径可以极大地缩短信息源到受众端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效果。调研统计,青年接触知悉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渠道途径主要有:网络新兴媒体占96.4%、思政课等课堂教育占89.1%、党课团课等活动占87.6%、讲座宣讲占80.4%、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占37.8%、其他方式占27.3%。在所有的渠道中,新媒体和思政课选择比例最高。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新兴媒体的崛起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必须全面建构互联网+理论传播的新思维和新格局。
1.4 关注问题有侧重
总体上看,青年普遍认同党的创新理论是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升华,对国家事务和个人生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调研统计显示,青年关注度比较集中的主要是中国梦、新发展理念、两步走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但对于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同青年群体间出现较大差异,青年公职人员的关注面较为全面,重点是新发展理念、党的建设、国际关系等方面。高校大学生对社会话题的关注高于政治话题,特别是对就业去向、创业政策、房价涨跌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关注度最高。青年工人等群体则对“七个有所”、思想道德、社会文明等领域内容予以较大关注,充分显示这一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已经从个人或家庭收入增加等局部利益,转向对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整体利益的期盼。
2 青年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认知认同存在的问题
在青年学习接受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呈现新的特点同时,仍然存在一些认知认同上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在学习深度、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等方面。
2.1 青年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理论不足
总体上看,青年群体接触和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主要是通过网络、思政课、宣讲等形式,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缺乏,信息传递呈碎片化状态,加上受青年群体的生活阅历、工作经历、知识结构等局限,造成了他们对理论宏观整体系统把握不够,“学了记不住”“学了没弄懂”“学了不会用”是普遍状态,没有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的目标。
2.2 针对青年群体理论宣传大众化通俗化方式缺乏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青年个性鲜明,学习生活中大量使用网言网语,对权威、严谨、抽象的政治话语比较陌生。然而,不少向青年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上比较生硬,不能有效地将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转化为青年话语,不能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形象、浅出的进行解释。调查统计显示,16%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思政课教育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其中,14.6%的认为“空洞大道理讲得多,联系实际太少”,15.5%的认为“填鸭式的多,互动式、交流式的少”,17.8%的认为“学了也解决不了自己的实际问题”。
2.3 影响青年接受理论的环境亟待正本清源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消极因素已经成为阻碍青年思想引领的重要问题。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历史虚无主义的随意杜撰、歪曲史实,社会问题被不良媒体的恶意引导、肆意放大,物质条件改善后滋生的宅文化、佛系文化、嘻哈文化等充斥网络。不仅影响青少年对事物正确认知,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形成攻击之势,对青年正确接受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产生阻碍。
3 影响青年认知认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通过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特点和问题总结,系统分析青年自身、传播渠道和外部环境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才能真正掌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中传播路径机制,提升理论灌输的实效。
3.1 青年自身因素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本质上是让青年接受并接纳理论教育,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出发,理论教育的效果实现,关键要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一是价值导向。理论传播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价值导向是基本原则[5]。价值导向与理论认同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不同价值取向的接受主体对理论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在理论灌输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在理想信念上加以引导,形成正确价值导向。二是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针对青年理论灌输就是要与青年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理论灌输与接受主体的内在需求相联系,对青年发展问题的答疑解惑,更加容易引发青年极大的接受兴趣,产生积极的接受反应。三是群体分类。理论受众由于文化背景、职业背景等区别,必然存在认知上的分化,对理论的理解认知认同程度也会存在差异[7]。正如列宁强调对待工人、知识分子、农民等不同群体在理论素养、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理论灌输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同样对青年群体的职业、年龄区分,要采取不同的理论传播方式。
3.2 传播媒介因素
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提升理论的传播力,对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着重要意义[8]。理论传递到青年并被接纳是一个系统的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直接影响理论灌输的效果。一是传播渠道。根据调研得知,当前青年接受认知理论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和网络,思政教育课、形势政策报告、宣讲会等是传统理论武装的主阵地,网络新媒体推送、网络新闻报道、网络课堂学习等是青年更易于接受的新兴渠道。二是语言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十分重视受众的认知特点,正如列宁指出的“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然后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并帮助工人领会它”[9]。理论由于其特殊性,是一套严谨的语言表述体系,相对于不同群体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如何将理论语言转化为群体易于接受的语言体系,对理论传播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三是情境载体。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灌输青年,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10]。仪式教育、榜样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有着特殊意义的载体,比如有很多青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起因是受习近平个人魅力的感染,而《梁家河》《习近平在正定》正是充分运用榜样教育引导人们认知认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方式。
4 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
4.1 强化价值引领,聚焦信念信仰,解疑释惑
思想政治教育将心比心才能换取人心、打动人心。要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引青年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途径[11]。充分利用好青年对国家领袖家国情怀的崇敬之情,通过习近平人生成长经历、对青年的寄语等感染青年、启迪青年,帮助青年解决青春期的烦恼、成长中的困惑、思想上的“疙瘩”,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针对青年中存在的宅文化、佛系文化等亚文化进行正确引导,把“是什么、为什么”讲清楚,把“怎么看、怎么办”讲明白。在高校组织政治素养高、理论功底厚、精通新媒体的理论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专门工作队伍,通过学校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与学生对话、讨论,对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疏导和帮助,解决理想、信念、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4.2 找准青年需求,围绕关心关切开展引导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关注实际、解决问题。要着力把握需求侧,改进供给侧,紧扣青年思想动态,即换位思考、“有效供给”,精准对接他们的关注需求,提升青年理论获得感。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适应分众化要求,有区分、有侧重地对不同群体开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面向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侧重加强理论阐释和国情教育,多组织他们赴改革开放、乡村振兴一线体验感悟;面向工人、农民等职业青年,侧重加强政策解读和民生领域巨大变化的宣传,鼓舞士气和信心;面向高中生,侧重围绕习近平的情怀风范、党和国家发展前景进行有温度的启发式教育,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头脑中深深扎根。
4.3 改进传播方式,针对认知特点创新方法
要着力推动理论文本通俗化、话语体系生活化、宣传载体时代化。无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普及、宣传阐释,还是党课团课、思政课等课堂教育,都应把握青年的心理和接受习惯,创新方式、丰富手段,把透彻的思想讲得更透彻、鲜活的理论讲得更鲜活,吸引他们自觉主动学习。抓住青年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时不网的特点,在互联网思维下建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学习的体系和逻辑,在理论整体框架下做好切块供给,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12]。注重运用“两微一端”、移动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多推出H5、微视频等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多采用网言网语准确生动地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使青少年真正学得进、学了信。
4.4 破除障碍阻力,突出正本清源开展斗争
引导青年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客观理性地看待负面舆论报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积极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把青年作为开展斗争的主力军,带领青年在开展斗争中形成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更深刻的认识。
4.5 形成工作合力,围绕常态长效建立机制
加强青年思政课教育体系和机制建设,做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政课质量,提高思政课抬头率、参与率、点赞率。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校园文化和学生活动之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宣传教育,久久为功、成风化人。突出青年政治发展机制建设,建立更为合理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体系,更加注重在党、团、队政治生活中加强榜样引领和仪式教育,将学习掌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青年党员的重要政治要求,实施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中形成示范引领。
5 结 语
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加关注理论受众的需求侧,创新理论传播的方式方法,破除消极障碍因素,形成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常态化机制,才能实现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与启发性高度统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