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2-12-30宁夏大学教育学院达雯娟孙宇婷
■文/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郭 睿 达雯娟 孙宇婷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是教育领域关注和发展的重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建立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和实现农村幼儿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然而,面广量大的农村学前教育仍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匮乏、课程模式单一、家庭教育理念保守等诸多困境。因此,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寻找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保障
乡村振兴教育是在脱贫攻坚战略基础上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延续和巩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的投资具有较高回报率。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学习经验对儿童的教育年限和成就、就业能力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提升等具有长期的积极效应,是打破贫困代际循环、提高人口生产力、保证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最优化路径。二是农村幼儿园发展是振兴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农村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资源可就地取材,有助于乡土文明的传承,更有助于幼儿亲近自然,提升对农村和土地价值的认知。三是农村幼儿园发展利于农村人口回流,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农村幼儿园发展吸引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入驻,同时可以带动相关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达到吸引外出人口返乡的作用。
(二)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作为普及有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资源不足,全国还有4000个左右的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个别地方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还在50%以下。”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村幼儿园办学质量与普惠力度还有待提高。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实现学前教育现代化、迈向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
(三)实现农村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为义务教育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首先,推进农村幼儿园的建设发展,可使乡村偏远地区的幼儿能够就近入学,避免辍学幼儿数量的增加。其次,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不仅能促进幼儿大脑智力的发育,而且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具有一定影响,而高质量的农村幼儿园无疑是幼儿教育成长的最好环境场所。最后,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父母常年外出务工,隔代教育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迅速发展,政策的支持及乡村产业的振兴,能使部分父母愿意返乡务工,从而避免亲子教育缺失,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基础设施落后,园所卫生环境条件有待改善
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是制约农村学前教育良好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造成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目前农村幼儿园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仍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备、环境卫生不达标等隐患。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部分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有限,户外活动场地设施不足,现代化硬件设施难以一步到位,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园班级区域设置数量有限、材料投放单一、玩教具陈旧,并没有做到及时更换。除此之外,卫生条件简陋,消毒工作不达标,保育工作不到位,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二)师资力量匮乏,缺乏专业人才支撑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为学前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农村幼儿园师资存在数量不足、专业程度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数量少。农村地区相比城镇地区交通不便,生活、工作条件差,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低,致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补充困难、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教师专业性不足。农村幼儿园教师大多来自转岗或者通过特岗考入的教师,学历以专科居多,准入资格过低,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占比较高,其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发展意识欠缺、教科研能力不强,职后教育培训不到位,部分幼儿园职后培训仅局限于园本培训,教师缺乏外出学习的机会,致使专业成长空间受限。
(三)课程模式单一,乡土资源有待开发
农村学前教育和乡土社区文化之间出现了断裂,幼儿园课程一味追求城市化,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课程模式单一,乡土文化逐渐被遗弃。乡村教育在中国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然而,随着教育价值取向、方式内容及理念趋向城市化,部分农村幼儿园忽视本地区的乡土特色文化资源,忽略幼儿的前期生活经验,直接引用城市幼儿园的教材、玩教具,导致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方式脱离了农村山水土地,失去了农村学前教育独有的特点和活力。例如,笔者践习的某农村幼儿园盲目跟风照搬观摩园的特色课程之“马路边边”,该课程以城市社区马路为基础,而本幼儿园坐落于农村小镇,脱离了本地区生活环境,课程后期开展障碍重重,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四)家庭教育理念保守,家长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家庭教育关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当前,农村地区家长对学前教育认知不足,教育理念落后,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家长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大多家长对幼儿园的认知依然停留于“托儿所”——照顾孩子的场所,而将大部分的教育资金投资于其他教育阶段。除此之外,即使部分家长重视幼儿学前阶段的发展,却将重点放在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忽略了对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小学化”倾向严重,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不予支持。例如,留守幼儿家庭,祖父母繁忙于田间农活,精力不足,只关注幼儿的吃喝拉撒,忽略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所卫生环境条件
面对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不达标等现状,应多举措突破困境。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和调整幼儿园配置,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相关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与督导,建立监管机制,引导农村幼儿园按照有关政策规范办园行为,确保办园条件达标,安全卫生管理规范,保育和教育行为规范。如,教育局可以通过评估部门对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评估。同时,幼儿园需发挥自身优势,一是设立园内评估小组,对本园保教质量及园内设施设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评估检查,二是提高设施设备及本土资源的利用率,如教师可以利用废旧材料、乡土资源自制玩教具。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学前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为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一是政府需加强政策倾斜,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增加编制、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地位,吸引年轻教师入驻。此外,教育局实行“教师轮岗制”,加强城乡教师流动,平衡城乡教师师资结构,避免因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班额过大、开园困难等问题。如,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为解决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采取“园区+走教”办学模式,让教师“走起来”,让幼儿“留下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幼儿园师资薄弱等问题。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素养。幼儿园应构建园本培训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交流,促进幼儿教师自主发展。
(三)依托乡土特色资源,加强园本课程建设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挖掘本地区的乡土历史、民间游戏、自然环境等乡土资源,结合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构建适宜本园的基本课程,不仅可以提升教育质量,还可凸显农村幼儿园的特色,体现农村幼儿教育的价值。广袤农村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庄园的农作物、田地里的牲畜、民间的社戏、勤劳纯朴的家长以及农事活动等都可成为园本课程资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直接应用到课程开展中,还需要教师筛选、审视,从而转化成幼儿喜爱、易理解、可操作的课程资源。例如,宁夏某农村幼儿园从本地极具地域特色的枸杞入手,形成了枸杞的种植、采摘、功效等系列课程,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枸杞的生长,找寻自然对生命的关照,从农耕实践等活动中体悟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四)构建家园共育共同体,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家园共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针对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理念落后、家长教育素质不高的情况,农村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家庭教育专业化平台建设。如,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宣传方式增强家长的学前教育常识,帮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幼儿园作为家园共育工作的主导方,应主动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通过家访、家长会、亲子活动、科学育儿宣讲会、育儿教育沙龙等多种活动方式,增强农村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责任意识,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