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草木染做个小染匠
2022-12-30张掖市山丹县永宁幼儿园孟军惠
■文/张掖市山丹县永宁幼儿园 孟军惠
幼儿园开展草木染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在作品欣赏中提升审美能力,在动手创作中提升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如何科学投放适宜的材料,如何帮助幼儿提升活动体验,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草木染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染液给纺织品上色的一种古老的染色方法,颜色温润、纯净,取材于自然,操作简单,十分适合幼儿学习。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讲述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引导幼儿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还可以带领幼儿走进自然,了解植物与染料的关系。
例如,教师利用幼儿园户外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开展“找颜色”的游戏,幼儿需按每轮游戏的要求,在自然掉落的花、草、果子当中找到指定的颜色。游戏中,有的幼儿发现自己在寻找捡拾的过程中沾上了植物的颜色。“老师,我找到了绿色的小草,我不小心把它掐断了,手指染上了绿色。”“老师,我在捡小红果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了它,鞋底这里变成了红色。”追随幼儿的发现,教师告诉他们:“植物里面是含有汁液的,这些汁液通常会带有植物本身的颜色,古时候的人就是用植物里渗出来的汁液给衣服染色的。”幼儿听后,十分惊讶,他们看看手里的植物,又好奇地看向教师。教师带领幼儿回到班级,适时播放了关于草木染的视频,还展示了许多草木染作品。幼儿观看后个个跃跃欲试:“老师,我想做这个,可以吗?”“老师,我也想。”“我也想。”于是,一场草木染活动开始了。
二、投放材料,尊重个体差异
材料是活动开展的必备条件,开展草木染活动需要用到各种植物、布块以及操作工具。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根据小、中、大班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层级进行投放。比如投放操作工具时,小班幼儿肌肉群发育不完善,可以通过准备小积木块等小型工具,辅助幼儿进行拓印,中班幼儿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可以投放石罐和木臼作为捣汁工具,大班幼儿认知水平和身体发育情况都有较大提高,教师可以为他们投放榨汁机等工具用于取汁。
此外,即使是同年龄段的幼儿,由于受到成长环境、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基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更多可能。比如,可以为操作能力薄弱的幼儿多投放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如布块、印章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升自信心。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提供一些更为丰富的材料,如珠子、滴管、衣物等,鼓励其利用丰富的材料进行更多的探索与操作。
总之,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关注到幼儿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多样化、分层次的材料投放,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拓宽幼儿活动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三、动手操作,收获快乐体验
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基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引导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作。
小班幼儿对于事物的认知尚处于具象思维阶段,教师可引导幼儿先通过草木拓印的方式开展活动。如,将荷叶形状的木块蘸上染料后放在布上,然后用小锤子不断敲打,最终拓印成一幅荷叶作品,既锻炼了幼儿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了肌肉群的发育,同时又引导幼儿发现了植物的美。中班幼儿相对于小班幼儿形象思维更加具体,这一阶段的幼儿对事物充满探究欲望,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滴染游戏引导幼儿给布染色,在此过程中帮助幼儿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而大班幼儿已经逐步形成了抽象思维,且有较强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草木染活动时,可以引导幼儿收集运用更多的材料,仔细研究每一种材料的特性,了解学习夹棍扎、空扎等较复杂的染布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发挥及制作。
总而言之,草木染活动的开展并不是要求幼儿染出多么完美的作品,而是要引导幼儿在自发的探究与操作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开展草木染活动首先要以幼儿为本,充分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在材料投放时也需关注到幼儿之间的发展差异,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幼儿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提升活动体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