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2-12-30◎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高中生

◎牛 丽

在高中学段,语文教学的维度已经从基本的“记忆+复刻”提高到“理解+创新”,而这一变化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则更为突出。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绝大多数高中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古诗词学习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从本质上来讲依旧有着较为浓厚的“低阶气息”,无法在更高阶段上满足高中古诗词综合考查的需要;与此同时,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属性也给高中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古诗词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学生的理解维度较低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出现了实质性提升,简单的“背诵”和“模仿”早已无法让学生达到这一阶段课程考查的常规标准了。古典诗词是颇具人文含量和思维空间的一种文学样式,具有非常高的字句信息密度和综合表达高度,同时还有很大的感性认知空间与文学理解维度。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记忆主义”思维,以“背过”诗词原文、翻译、作者信息和主旨为“学会”一首古诗词的标志,对于作品中更为丰富的场景性、情感性内容的理解则罕有考量。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其实并不一定是学生太“懒”,更多的是因为古典诗词所具有的“文贵于敛”的审美倾向——很多古典诗词的场景刻画都具有极强的意象、意境元素,主张将人文性的理念、认知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融合进对应的物像或行为当中,而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作者情感的流露。这种表达方式和当前学生所习惯的“短、平、快”的情感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学生无法以完全自发的形式来形成相匹配的“思维频率”,故而难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标性的认知成果,导致相应的教学活动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薄弱

我们知道,社会正处于自媒体和“快餐文化”快速发展、蔓延的时代,而高中生又是最具有新鲜文化接触欲的群体,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利用互联网来接触更多的信息文化,对“短、平、快”的信息表现模式有着很强的迎合欲,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喜快不喜慢”的文化审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的古典诗词都强调对情感成分的“滴水成流”性的表达,强调对感情内容的雕琢型处理,读者必须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思维精力才能形成显著的理解成果,否则便难以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和文学魅力——这一对矛盾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表现得兴味索然。

除此之外,创作最晚的古典诗词距今也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作品诞生时的社会背景、语言环境以及其他人文性元素的存在样式、表现路径都和当今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通过简单的自我代入法去理解其中的细节性内容,甚至在攻克词句理解这样的“基础关”时都会感到困难重重。这种较大的学习难度会在无形当中进一步降低学生的疲劳阈值,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更容易因感到费解、倦怠而丧失积极性。

(三)应试思维普遍存在

高中生承担着较大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对“如何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个问题投入了很大的思维资源,因此时常会将“能不能帮助自己答对问题、拿到高分”作为评判一种行为、一种理念价值高低的主要乃至唯一标准。古诗词学习有语文考试考查维度的考虑,但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完善学生的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的文化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习惯性品读和实际应用的方式来彰显古典诗词的价值与魅力。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很多高中生出于对分数的过度追求而选择性地放弃了对古典诗词文化资源的自主挖掘,以“应试思维”来决定自身学习古诗词的尺度和进度。

在这一普遍现象作用下,学生在日常文化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古诗词的机会大大减少,而能够将古诗词知识和学习技能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就更显罕见,这将逐渐导致学生在主观上将古诗词学习视为一项纯粹的“应试”活动,进而进一步导致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之间继续削减自身的古诗词常态化学习土壤,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这种循环圈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不利于学生古诗词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会让教师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丧失“寓教于常”的理念,使古诗词教学陷入更深的困境。

二、优化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依托场景教学,降低古诗词的理解难度

1.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古诗词学习场景

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学习,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高中生仍旧存在着浓厚的思维感性色彩,对一些相对抽象或者需要一定的思维加工方能实现具象化的知识信息,依旧会有认知方面的困难——这也正是他们在学习古诗词时所面对的一个难题。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呈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化、动态化、生动化的优势条件,通过图片、视频乃至实景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来呈现诗词作品中的相应场景,让学生通过视听渠道来实现对古诗词场景性信息的直接摄入,大大缩短对应信息从作品到学生脑海的思维路径,降低学生在创设古诗词立体场景时所要投入的智力成本,以此来实现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效率并优化学生主观学习体验的多维目标。

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资源中加入一些互动性的成分,让学生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来开展交互学习,让场景的构建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参与感。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素材和相应软件制作或者直接下载现成的教学视频,一边播放本首诗的范读音频,一边带领学生观看视频中所体现的与诗歌内容相对应的景色:一座巍峨的高山耸立在天地之间,悠悠白云从山腰徐徐飘过,朗朗青天直接与山巅相接;沿着曲折的山路而上,一片澄澈宁静的湖幽然而现,湖中掩映着皎洁的月华,几声猿啼则打破了此间的静谧溘然而来……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通过操控鼠标来以第一视角的方式推动镜头转换,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去领略天姥山中的别样景色,进而体会作者当时看到此情此景时寓托在诗中的情绪。

2.利用还原活动,营造诗词学习场景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必然也会具有一定的场景塑造性;而场景之所以能够成为提升文学作品质量的载体,很大程度上就是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获得完成“主观代入”的契机。多媒体技术所呈现出的场景固然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场景认知体验,但与之相比,还原活动所能起到的代入作用无疑是更加显著的。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组织一些还原古诗词作品场景的活动,并可结合需要和实际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服装,将目标作品以及相关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内容以舞台剧的形式还原出来,一方面使学生形成更为浓厚的诗词解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作品世界去表现、感受其中的场景成分,从而让场景教学的效果实现质的扩大和优化。另外,教师还可将有关活动直接交给学生以结组的形式来完成,继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锻炼他们的诗词自主理解能力。

比如在完成了《鹊桥仙(纤云弄巧)》这一首词的基本讲解后,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以自愿的原则结成几个小“剧组”,鼓励各组成员根据词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来将原作扩写成一部微型“言情剧”,并根据成员的条件和意愿来分配角色、排练对白,准备相应的道具和服装。下一堂课,各组可按照顺序将本组的作品表演给全班观看,把自己所想象的词中的场景和人物的行为、心绪表现出来;活动结束后,教师可根据举手表决等方式,根据各组表演的质量和对原作情境的还原度来评选出若干个“最佳剧组”与“最佳演员”。

(二)依托教学形式优化,增强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1.融入艺术形式丰富古诗词教学形式

在很多高中生乃至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印象里,古诗词学习似乎永远只能以“讲——听——背”的模式进行。这种传统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的作品信息和低阶诗词学习技法,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却也造成很大的打击,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从更多角度、更高维度去感受、品味古诗词的独有魅力。对此,教师不妨从“还原艺术本真”的角度出发,以古典诗词在被创作之初的艺术形式——即演唱的方式来开展诗词教学,用富有节奏和曲调变换的方式来取代低平的念读,用这种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的方法来快速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更深层面去体会古典诗词隽永的韵味和独有的美感。

带领学生学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诸如《枉凝眉》《望山月》《一曲相思两厢情》等颇具“古风”歌曲的伴奏,而后利用软件将这首词以歌词的形式填入曲中并做调试,而后带领学生以“学唱歌”的方式试着将词唱出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甚至可以根据曲调和词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以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作品的艺术美。

2.融入实践活动丰富古诗词教学形式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必然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也不会是凭空出现的“空中楼阁”,一定是来自于作者丰富的经历和感受。高中生有着很强的行动欲,更喜欢以富有“动感”的方式去参与知识学习。结合这两点认识,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完成古诗词内容的基本讲解后,根据作品的内容、创作以及作者在创作诗词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设计、组织一些户外实践活动来带领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诗词的创作过程做一次完整的“复盘”,并充分激活学生心中的学习、认知兴趣,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通过实践感知而与作者之间形成的情感共鸣,最终达成巩固、扩大、优化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理想目标。

比如对于《涉江采芙蓉》这一首诗,教师可以在完成课程讲解后,选择一个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公园、植物园或者附近的自然水域(注意安全保障),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诗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等句子所对应的诗意场景,并可在情况允许时组织学生以“泛舟戏水”的方式进一步体会诗中的行为场面,让学生和诗人、诗中角色达成一种精神上的同化。

(三)依托日常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古诗词的习惯

1.借助环境教育开展古诗词常态教育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悄无声息而又巨大、深远的,能够在无声无息之间改变人的思维认知。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务必要重视并有效利用环境教育的作用和手段,在一些学生经常活动的场合环境中融入一些富有古诗词意味并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理解、感受的文化元素,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这些元素的熏陶之下,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实现学生古诗词学习、认知、品悟能力的渐进强化,以此来达成“润物细无声”的理想目标。需要格外强调的是,教师在选择这些元素和具体的融入路径时必须要秉持“自然”的原则,不可让学生感到太过突兀,否则反而会起到不利的反作用。

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一些绘有古典水墨画并配以应景的古典诗词的书画作品,在教室的阳台、杂物柜上摆放种有雏菊、矮梅、斑竹、君子兰等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的植物的盆栽,在黑板四周贴上带有“回”型纹图案的贴纸,或者利用大课间等时间播放一些如《春江花月夜》《广陵散》《渔舟唱晚》等“古风”颇浓的古典音乐等等。

2.借助日常活动开展古诗词常态教育

对于学习而言,教师的课堂讲解所能起到的更多地是指明方向的作用,而只有从日常活动着手,学生才能形成常态化的认知习惯和内化素养。据此教师要根据古诗词学习的具体要求和相关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任务,让学生以“日积月累”的方式完成对古诗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熟悉掌握,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品读古诗词、运用古诗词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从而达成更高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每天学习结束后撰写一篇日记,围绕自己当日所学的古诗词内容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来给对应的诗人、词人写一封书信,也可以让学生在日记当中仿照自己所喜欢的诗词句子写一两句自己的作品等等。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学审美和智慧的精华,理应在课程教学当中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对古典诗词教学的优化力度,围绕多元主题制定、实施系统性的策略,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更高维度和更多角度去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意境、魅力,使学生逐渐学会、爱上古诗词,并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高中生
踏青古诗词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