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结合整本书阅读,培育学生语文素养
——以研学课程《明清小说之路》为例
2022-12-30王嵩涛
◎王嵩涛
“整本书阅读”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和学生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篇章阅读的矫正和弥补,具有单篇课文阅读所不具备的价值担当,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明清小说产生的时代及地域文化背景
明清小说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高峰,从题材和内涵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思想和社会价值取向,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明清小说共有4 部(不包括节选单篇),分别为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吴承恩的《西游记》,九年级上册施耐庵的《水浒传》,九年级下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及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经典作品皆融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用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生动的情节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矛盾。
(一)《水浒传》
关于《水浒传》的地域文化背景,目前主要盛行两种说法,一为“兴化说”,一为“东平说”。“兴化说”认为《水浒传》所写水泊、水寨、水战的生活原型与场景的主要参照物为水乡兴化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环境,且与施耐庵同时代的张士诚盐民起义一事在兴化一带更为广传。不难发现,水浒传中对梁山泊的环境描写多是芦苇水荡之景。而作者所住之地的环境与梁山泊的环境很是相似,湖泊颇多,路径也较复杂,芦苇荡中野鸭成群,芦草茂盛。此外,《水浒传》中涉及的许多地名以江苏地理为背景。例如,书中武松诛杀潘金莲、西门庆一事发生在阳谷县的紫石街、狮子桥,而施耐庵的故里现仍有紫石街和狮子桥。再如,冈子和金沙滩,《水浒传》中对沙冈的描写较多。在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就发生在黄泥岗处;第二十六回,武松打虎一节发生在阳谷县的景阳冈。这两处地方的环境特征与盐城的地理特点十分吻合。由此可见,《水浒传》中梁山泊的环境与作者隐居之地的环境颇为相似。另一说“东平说”认为书中所写事件主要是围绕东平梁山展开的,小说中出现的地名如“阳谷”“中都”等在梁山的周边是真实存在的。此外,小说中所反映的地理文化知识,北方强于南方,而且,对北方的地理位置描述多为正确。例如,宋江发配江洲,南经梁山泊;梁山泊东有东平府,攻打东平府后再打邻近的东昌府,等等。这些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可见作者对东平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当熟悉,是有亲身经历的。
(二)《西游记》
《西游记》取材于唐朝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五十余国,最终到达印度的游学经历。大多数人认为《西游记》以中国西北地区、南亚地区的历史叙事、文学叙事和景观遗址为地域原型。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流沙河”原型可能是新疆吐鲁番的流沙河,在《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中谈到在黄风岭流沙河边的石碑上有“八百流沙届,三千弱水深”十个字。永乐年间陈诚《西域番国志》记载:“出川至流沙河,河上有小冈,风云卷流沙所积。道北有山,清红如火,名曰火焰山。”万历年间何乔远《名山藏》:“出大川渡流沙河,有山青红如火焰。”其次,从地域关系上来说,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佛教和其他西域文化的第一道消化中转站,西域以及比至更远的域外文化总是先在河西地区被初步汉化,再转向内地。因此,西域地区流传的一些西游故事便是《西游记》小说的雏形。例如,《西游记》中的高老庄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座魏晋时期的古城堡,猪八戒就是在这座古堡中被收为徒弟的。因此,从西域地区的一些民间传说和地名中不难发现《西游记》中再现了西域的一些文化元素。此外,《西游记》中的一些故事还吸收了印度地区的民间传说和地域文化。例如,孙悟空变成老鹰叼走盘丝洞七个妖女的衣服,这一情节与印度故事“鹿女公主传奇”相似。再如,观音形象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印度佛经典籍的影响,不论是哪种观音形象都能够在印度典籍中找到相关影响。
(三)《儒林外史》
吴敬梓生于安徽滁州,但命运跌宕,四处漂泊,他将自身经历将故事贯穿在一起。因此,这部书从浙江写起,涵盖了山东、江西、四川等多个地区,主要故事场景放置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与乡村,来展现清代儒士们的生活状态和江南民俗风情。首先,在长江下游,尤其是秦淮河畔,河流、湖泊交错,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儒林外史》中很擅长写湖泊之景,对划船的描写也是随处可见。其次,在吴敬梓的笔下,对江苏尤其是南京地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对当地的饮食和服饰文化的描写,对繁华都市、兴隆商业以及文教事业的描写。例如,书中比较富裕的人家吃的是鸡鸭鱼肉,家境贫寒的人“每日里拿着八个钱买四个‘吊桶底’作两顿吃”;参加考试的考生要准备丰富的场食,如“月饼、莲米、人参、板鸭等”。对南京的壮丽,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
(四)《红楼梦》
《红楼梦》书中的人物活动虽然主要在北京展开描写,但苏州也不时被作者提起,尤其是一些重要人物出场于苏州,其中还穿插了洛阳、长安、蓝田等地。据考证,明清时期苏州是最繁荣的地方,也是红尘中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苏州作为甄士隐居住地和贾雨村的活动区域,最先进入读者的视野,而且小说中进入贾府的女子也多为苏州户籍。苏州的自然风物、人物性情以及空间的构造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书中乌进孝送租的礼单还有着浓浓的东北特色。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天黑山村乌庄头来了,贾珍道,“这个老砍头!今儿才来!”贾蓉接过禀帖和账目,忙展开单子看时,只见上面写着: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西洋鸡两对。从书中的方言来看,可以发现是南方与北方方言的混合使用。
二、迈开脚步,在明清小说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开展研学活动
(一)在山东感受《水浒》文化
在实施《水浒传》研学设计时,主要结合山东地区进行展示,可以结合山东水浒影视城,采用边游边学的形式,带领学生相继参观其中的东平府、端王府、太尉府、王婆茶馆、武大郎家等水浒传中令人耳熟能详的景点。对于水浒传中知名的章节,例如武松打虎、李元外招亲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精细阅读,然后对照研学实践中的具体活动进行对比式学习,通过带领学生观看相应的山东快书或演艺节目的形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书中描写的场景。在内容讲解上,可以结合水浒影视城中的具体场景,例如,将王婆茶馆和东平府大堂作为课堂,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还原千年前的水浒故事,实现一场穿越的研学之旅。
在景点参观后,可以前往八百里梁山坡中唯一的遗留地东平湖,泛舟游览,体验《水浒传》中所描写的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八百里水坡气势,体会水浒传中阮姓兄弟“芦苇荡里逞英豪”的气魄。此外,在水浒传的研学旅程中,还需要发挥山东当地儒学魅力,可以同时开展沿着孔子足迹进行传统文化寻根探祖之旅,带领学生感受齐鲁大地的文化魅力。在研学活动中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可以在水浒影视城中换上古代的服装,或结合宋朝科举文化带领同学们结合水浒传的问题进行答题,使学生体验穿越时空的考试。当测验结束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选出状元、榜眼、探花,并组织学生换上相应的服装,接受众人庆贺,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宋代的科举文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研学课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水浒传中的具体章节文本进行细读,找寻小说中具体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与历史的关系。可以结合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性格,进行归纳,提取出每一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性格特征,并分析比较不同人物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比式阅读和积累分析,形成对某一人物的完整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总结辩论会,例如,以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为相应的辩论话题,使学生在辩论中进一步完善对具体人物的认识。
(二)《西游记》与“一带一路”
在研学课程设计时,可以将《西游记》西天取经的路径与“一带一路”的路线相结合,使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增强对“一带一路”的知识认识,进一步感受丝路文化,形成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学子。
西游记本身虽然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并非绝对虚构,而是作者用现实的地理知识去对应了小说中的地理位置。在研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将其以1—2 周为节点,每周两节课的形式带领学生识认西游记中具体的地理位置。例如,在《西游记》中关于花果山的描述是“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以此来推断花果山的大致位置。教师也可以结合孙悟空拜师学艺的路线进行研学线路设计。
在组织西游记研学实践时,可以带领学生坐着火车,进一步观赏沿途的变化景观。在研学旅途中,难免舟车劳顿,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感受《西游记》中的精神,并在研学中见识奇异的自然景观。在研学实践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活动进行集中展示,总结自身的研学收获。《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本身信息量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在不同的景点中结合《西游记》对应章节进行学习实践,将其与“丝绸之路”有效衔接,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和态度。
(三)吴敬梓生平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祖籍浙江温州,后又移居江苏南京的秦淮河畔,出生缙绅世家,早年生活较为豪纵,后来屡屡困于科场,家道衰落,经历了世态炎凉,晚年时期致力于研究经学,最终穷困以终。在开展吴敬梓系列的研学实践时,可以结合吴敬梓的生平经历进行探索。首先,参观游览吴敬梓故居,在此了解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背景,了解当时康乾时代下,科举制度中读书人的公民生活,组织学生前往滁州吴敬梓故居,前往吴敬梓纪念馆参观游览,感受馆中的仿明清风格,体会吴敬梓当年真实的生活场景,也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培养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四)大观园里的发现
大观园是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元春省亲后,命宝玉、诸钗入住。大观园是红楼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并且,大观园内部的园林设计也对后世的园林建造有着重要影响。
因为大观园是《红楼梦》人物的主要的活动场景,因此以大观园中的发现为主题展开研学,根据书中描写的内容进行参观,也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与书本内容有效对接。参观大观园时,可以结合《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路线进行展开。为了提升学生的代入感,可以组织学生穿上相应的红楼服装,或对照书中内容来验证大观园里的摆设、布局是否与书中一致。《红楼梦》一个重要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中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并且这些人物的性格还往往通过日常中的小事来展现出来。
在整个《红楼梦》的文本中,有将近30 场宴会,这些宴会也有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转折,并且在宴会描写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中的贫富差距。例如,在家宴中,有贾母为薛宝钗庆生的宴会,薛潘生日宴会,史湘云设螃蟹宴,以及众人攒钱为凤姐庆生辰等。同时,在大观园中游园也是重要的活动形式,尤其像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大观园就是贾府最典型的后花园。贾母两次在大观园宴请众人,并带领众人参观大观园,其中的言行举止无一不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鸳鸯作为贾母中身边的头等贴身丫鬟,深知贾母性情,也与凤姐合谋拿刘姥姥取乐,但对刘姥姥也是礼敬有加,在结束宴会后还亲自向刘姥姥赔不是。在带领学生进行游园参观和研学实践时,可以组织学生以红楼梦中游园宴会为主体,带领学生制定适合个人的阅读计划,简要精确地复述起游园的路线经过以及感受,在游园过程中,在宴会过程中,各主要人物表现的不同性格,通过反复的交流阅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并绘制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路线图。
《明清小说之路》研学课程的实施,要始终秉承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持续性,有效性,鼓励学生基于自身思考和学习交流,进一步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逐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不断培养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