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阅读猜想 构建思维框架

2022-12-29刘彬彬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丁香古诗词草原

刘彬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当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文学作品本质上是共通的,学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猜想。小学生正值思维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把握时机对其进行培养。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笔者围绕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进行探究。

一、了解创作背景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名家作品无不浸润着创作者的心血,蕴藏着其深刻的用意。对于学生来说,作品的寓意并非那么容易领悟,而若能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去展开猜想,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

老舍先生的《草原》,字里行间洋溢着草原之美与人文情怀。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读出了草原的景色优美,也有的学生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为此,笔者适时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这样吗?还有其他的创作意图吗?

随着课堂的层层深入,有学生敏锐察觉到了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从这句话当中,你读出了什么新的含义?有学生提到了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团结。对于这样精练的回答,笔者给予了表扬,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有相似情感的句子。有学生回答道:“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读到这里,许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不只是在写草原美景与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更重要的是为了赞美民族团结的精神。

笔者适时出示了《草原》的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是1947年9月12日老舍先生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1961年10月1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的见闻。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本文有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但更重要的是对民族友谊的歌颂。由此可见,《草原》一文的创作是作者的兴之所至,也是民族团结的时代需要。

二、关注文学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包含着作者独有的主观情思。在诗文创作当中,作者为了表现隐藏的内心世界,往往选择以自然界的事物来含蓄地表达,传递内心感性的声音。从这个角度看,意象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想象,从而将情感与物象联系起来。

在课文《丁香结》当中,有这样的片段:“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客观来说,很多孩子对丁香花并不熟悉,对于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意象也知之甚少,因此造成了阅读障碍。当我问学生从这段话当中读出了什么时,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雨中的丁香花,因为它是格外妩媚的;有的学生说丁香花有了微雨的衬托,有一种朦胧美,为下文写丁香结作铺垫;还有的学生觉得,丁香花抚慰了作者的心灵,所以让她印象深刻。此时,笔者出示了本课的阅读链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等。读到这里,丁香已经远远不只是一种植物这么简单了。于是,我追问学生:丁香在这句话当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在这些诗句当中,它象征着什么?回到课文当中,你们觉得作者还是在写雨中丁香的妩媚吗?在此基础上,学生明白了丁香在古诗词当中离不开一个“愁”字,作者在此处写的不是丁香之美而是内心之愁。对于文末的丁香结的含义,学生自然也好理解了。

读到这里,同学们纷纷能够理解丁香象征着忧愁,那么在古诗词当中还有哪些事物寄托着作者特殊的情感呢?读《十五夜望月》《泊船瓜洲》,了解在无数游子心中,月亮都象征着思念;读《孤雁》《月夜忆舍弟》,可以感受到孤雁即象征着兄弟分散;读《墨梅》《梅花》,知晓梅花在诗人心中有品行高潔的寓意;读《送元二使安西》《杨柳枝》,一枝折柳,道不尽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充分学习并掌握了古诗词的常见意象之后,学生对于诗词的猜想、理解就会有迹可循,揣摩出文字隐藏的意境,对于诗词的兴趣在无形中更加浓厚了。

三、发掘诗词留白

诗词的特点,往往在于表达感情时的含蓄隐晦,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猜想能力,往往陷入读不懂、不爱读的境地。在古诗词之中,有许多间接的表达方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并不能直接领悟景物与情感、事物与志向之间的联系,这些留白便需要老师的引导。

在教学时,如果教师仅仅是流于形式,缺乏边阅读边猜想的方法引导,那么学生是无法理解诗词背后隐含的深意的,更不要说通过一首诗词去读懂同一类型的诗词了。缺乏猜想力的学生是悲哀的,引导学生去发掘留白的教师才是明智的。

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乡村生活在辛弃疾的笔下显得格外清幽、动人,在学生了解词的大意和思想感情之后,其实有很多留白可供我们去发掘:作者为什么不选择白天,而是选择夜行黄沙道中呢?有学生说,词人可能是夜不能寐,关心百姓疾苦,想看看百姓收成如何。除了词中提到的事物,他可能还看到、听到、想到了哪些事物?有同学说词人报国无门,无缘建功立业,只能寄望于乡村百姓能生活幸福。当作者重新发现茅店之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变化呢?学生回答:激动,惊喜。通过引导与讨论,学生对于留白有了新的认知,情感也更加丰富了。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当关注诗词的留白,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感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体会文章修辞

散文诗是文学体裁当中的特殊类型,以其优美的语言与隽永的哲理打动人心,但也因其深奥而被学生视为学习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从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在感受文笔优美的同时,更好地体会散文蕴含的哲理。

在散文诗《花之歌》当中,全文无一“花”字,却句句在写花,可谓是精妙至极。一般人写花,习惯了第三人称的角度,而纪伯伦却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辅以奇特的想象,描绘出花的不同形象,如“大自然的话语”“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等,营造出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以花的口吻来自比世间万物,辅以丰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情感,从而抒发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充分体会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学生脑海中浮现花所寓的世间万物,在猜想当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结合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感知拟人化语言的魅力,有助于学生感知生活的美好离不开充满爱和希望。

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猜想,缺乏猜想的语文学习将会是黯然失色的。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又要给予学生猜想方法的指导。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时有迹可循,素养得以成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丁香古诗词草原
永远的丁香
踏青古诗词
丁香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丁香本马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