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策略探析
2022-12-29赵钰
赵钰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设置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这类作品在统编教材中既有集中编排又有分散呈现,涵盖了各个革命阶段、各种文体,目标是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入、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中,强调革命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深刻内涵。
由于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中的背景、内容存在一定的隔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有效梳理革命历程,创设情境,关注文体,依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认识、领悟崇高的革命精神,在关联整合中联系生活实际探寻革命传统在当下的教育价值。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1.利用视听资源再现历史情境
虽然革命历史早已远离我们当下的生活,但革命精神却通过有效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尤其是近些年,大量革命题材影视剧的出现,使许多革命人物、重要历史事件得到艺术再现,让人们可以随着荧屏回到当时当地,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革命传统作品时,学生对文本表述的背景和人物缺乏了解,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源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历史。
如教学林觉民的《与妻书》,教师可以精选影片《百年情书》的镜头,重点介绍林觉民生活的时代,让学生感受到在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西方列强逼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拯救中国,即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林觉民就是其中的一位。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再进入文本学习,朗读林觉民给妻子书信中的文字,咀嚼语言,反复涵泳,就能够走进烈士复杂的内心世界。感知林觉民在思考情与理、公与私的内心争斗中,集中表现为对妻子的爱与对国家的爱的交织,虽然对妻子的真爱是深情难舍,但对国家的爱更深沉,所以最终选择毅然割舍个人情感,选择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幸福,体现了烈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如果没有真实历史背景再现作为教学情境,学生对《与妻书》所体现的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高风亮节就难以领悟到位。
2.有效勾连资料把握历史脉络
一篇革命传统作品虽然只涉及一段或个别历史情境,但它在革命历史进程中不是孤立的,可以以革命史为纲进行前后勾连,把握相关的历史脉络,进而由点到面地理解相关作品中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诗人1933年在狱中创作的众多诗篇中的一首名作,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同情和对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仇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诗人入狱的原因:1932年,诗人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因“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的主义”罪被捕入狱。这样的背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内心对自己曾经的封建家庭生活重新认识,毕竟5年的幼年生活能够留下的印象是有限的,此时此刻,是监狱生活让艾青有了内心的转变,进而认识到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唤醒了那个时代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追求。
二、披文入情,让学生感悟精神
1.在品味语言中鉴赏形象
在革命传统作品中,革命精神和人物品质不是标签贴上去的,而是蕴含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句,抓住作品所表达的人物特征,把握人物深刻的思想,促进学生欣赏鲜明的人物形象,认同文本在人物形象上所传达的价值观。
如教学《百合花》,这是一篇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但在作品中枪林弹雨的战争场景成了背景材料,小说在此背景上成功地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本质上说,这是两个无名无姓的普通人,在革命战争中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人物举不胜举,而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普通的人物呢?这就需要深入文本语言,抓住文本的一系列看似平常的细节描写:通讯员在步枪筒里插的树枝,通讯员和“我”说话时脸上出汗,通讯员不让新媳妇给他缝补衣服上的破洞;新媳婦不愿借给通讯员自己新婚的被子,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缝补衣服上的破洞,新媳妇将自己新婚的被子盖在了通讯员的遗体上等。品读这些细节描写,揣摩作者淡化枪林弹雨而强化战争中普通人物的言行举止,感悟通讯员和新媳妇在革命战争中的所作所为,走进那个时代青年人淳朴唯美的内心,进而体会革命年代独特的青春美、人性美,领悟小说着力塑造普通人形象的魅力。
2.在关注文体中探寻价值
革命传统作品的体裁是多样的,既有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又有革命理论著作,还有实用类作品,如消息、通讯等。文艺作品重点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感动读者的,革命理论著作常常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都是革命传统作品中值得重视的内容。实用类革命传统作品常常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逊色,其强烈的革命精神,能够体现超越时空的价值。
如教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发表于五十多年前的长篇通讯,有作者敢讲真话、敢于担当精神的支撑,读者才能从中深刻感受到“共产党的干部是怎么舍生忘死为群众服务的”。这种服务人民、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以党的宗旨出现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从另一个角度看体现的正是榜样的力量是永远的。
三、关联整合,让学生塑造人格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仅单篇的革命传统作品的教育往往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关联整合教材中的革命传统作品,引导学生实现革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在有机融合与贯通中,助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关联整合,可按照单元学习任务进行,可按照文体进行,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可在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之间进行等。
如教学革命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时,可以根据小说这一文体特征进行整合。入选教材的这类小说有《荷花淀》《百合花》《小二黑结婚》《哦,香雪》等。他们中既有革命战士的代表,如水生和通讯员,又有不同时代群众的代表,如小二黑代表的是革命时期,香雪则代表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在作品中觉醒的程度,与革命文化的传播关系紧密,只有整合起来看,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革命文化对今天的自己应有的影响力。
又如入选的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围绕“从民族的英雄看英雄的民族”这一主题表达的。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就可以将课文所涉及的革命历史有机联结起来,让学生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探寻人物的共性,进而提高对革命人格和精神谱系的认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会发现战争年代无畏牺牲的无数先烈是英雄,和平年代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是英雄,伟大的中国人民就是一个英雄的群体。由对英雄的崇敬上升到对孕育英雄的中华民族的自豪,学生的心灵和人格自然受到民族崇高精神的洗礼。
总之,在高中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教师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红色资源培育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品质,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上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