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传播得更远
2022-12-29陈卫东陈留红
陈卫东 陈留红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涉及两项语文要素: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二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教学中,教者从单元整体的视角观照单元板块体例,以单元主旨统领,整合内容模块,积极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支架,于课时教学中有机渗透、分步呈现单元的多样化表达体例。学生浸润在饱含个性的故事场景中,进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系列言语实践活动,进而体悟单元人文主题,提升思想文化修养。
一、落实要素,建构学习任务群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创造性复述,既是教学目标,也是学习方式,它建立在以往“初步复述”“借助提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等复述策略的基础之上,要“有所创新地把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个由简到繁的过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丰富故事某些细节,改进自我讲述方式,借助创意的表达途径展现等为自我的言语表达打基础,为自我的个性而秀做铺垫。
依循编者意图和教材体系,明晰单篇课文及各板块在本单元整体系统内的价值担当,我们不难发现:两篇精读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在流传区域、神话色彩、表达特质、内容难易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与略读课文《牛郎織女(二)》共同形成了单元内一个相对完整的民间故事语言实践场、文化体悟场;《口语交际》对复述民间故事提出了“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地“讲”的具体要求并予以一定的方法提示;《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为复述中的“小创作”明晰具体方法;“词句段运用”于对比中既展现了口语形象化和书面语凝练化的语言现象,又为学生铺展了“合理想象,丰满内容”把故事说得更具体的有效途径……单元板块的呈现方式及其内在联系,为教学者指明了方向,为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了具体的凭借,也使单元教学整体建构具有逻辑可能和实践抓手。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民间故事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我们以落实语文要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为目标,建构本单元“讲故事”的整体任务框架。
二、创意讲述,探究多样化表达
确立以“讲”为“形”,从“讲”入“写”,“讲”为统领的教学观念,教者在教学实践的各个体例、各个课时、各个环节“润物无声”地予以渗透,使“讲”成为一种自然的学习样态,助力学生习讲、能讲、悦讲。
1.建立故事思维
以“讲”的方式开启故事之旅,发挥“单元导语”的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初步建立单元体系下的学习思维和观照方式。在图文结合、音乐渲染的场景中,师生接力讲讲“快乐读书吧”中的《从前有座山》,学生感知故事的“耳熟能详”,体会故事情节的反复;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刨根究底“故事你是从哪里听来的?你会怎样地传下去?又传到哪儿去?”进而知晓“口耳相传”。课堂环节的故事性和教师浅显风趣的语言都作用于学生重温民间故事,体悟“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一人文主题。
2.搭建复述支架
契合故事表达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保持昂扬的前行姿态,亦有利于故事精彩纷呈地展现。教者为学生搭建表达的语言支架,注重使用思维导图、连环画等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任务群开展系列言语实践活动,使得“讲”有层次,有条理,有创意。
①巧用思维导图。教学《猎人海力布》一文,在学生借助词语概括故事梗概之后,教师分层揭示“猎人海力布故事情节”思维导图,带领学生直观感受故事是由一个个情节串联起来的,同时引领学生展开逻辑思维,在映现故事画面中适当合并情节,尝试概括主要事件,进而感知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故事情节思维导图既是学生详细复述故事的支架,也是学生提升概括能力的抓手。
②借助言语支架。聚焦主要情节,基于学生对文本主要信息的梳理,教师提供表达框架,引领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创意表达,体会人物形象。如《猎人海力布》“救乡亲”情节,教师引领学生关注海力布心情变化的句子,圈出“大吃一惊”“焦急地”“急得掉下了眼泪”等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情。教师适时地呈现如下的表达支架,学生借助文字支架,围绕“讲”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展开合理的想象。
海力布 , 地说:“乡亲们, 。”
(填上合适的神态、动作、语言)
面对乡亲们的问题,海力布想:把要大家搬家的原因说清楚吧, ;不说清楚吧, 。生死关头,海力布镇定了下来,他想: 。海力布毅然 。
列举是语言的生长点,教者还可以引领学生根据上下文的理解,自主发现故事自带的言语创作支架,进行创造性复述。如《牛郎织女(一)》“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郎看见的、听见的、心里想的……跟老牛怎么商量呢?在本故事“道破天机”“仙女下凡”“湖边相遇”“互相谈心”“喜结良缘”等各个情节中,按照故事的发展,关注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寻找可以进行想象创作的空白点,故事更有新鲜感。教学中,当以契合故事情境的表达支架引领学生将想象进行到底,以个体的自我创造将复述推向高潮。
③生长图文思维。连环画这一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为民间故事的传播勾勒出了华彩重章的一笔。在《牛郎织女(一)》教学过程中,教者可以将不同版本的连环画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丰富感性认知,增强审美感受。教师应注重带领学生自主创作,自我提炼。
学生用连环画的形式描述故事,在该任务群下的“出示绘画,初知表达”“借助绘画,回想内容”“对照文本,把握情节”“仿照图示,提炼语言”“交流评价,加工语言”等环节中经历绘画创作、概括表达、评价反思、再次加工……进而参透文本表达,生长情节逻辑,生长语言素养,感悟“留下主要信息,删掉次要内容”,为习作“缩写”奠定基础。
教学中还可以将课后习题的小练笔与“交流平台”相结合,设计“设置悬念,采用倒叙”或“变换人称,重构时空”的言语支架……教者秉承将单元知识形成系统,使语文要素落实于具体的言语实践,促进学生提升表达能力的主旨,因地制宜、因课而异地设计适合的个性化语言支架,学生的创造性复述将因此变得更为灵动。
大单元的整体设计观照民间故事单元的创造性复述,理念变革是教学诉求,谋求形式是遵从规律、服务当下、契合特点的教学实践方式,于多样态的呈现中架设生命个体与故事的桥梁,努力达成大单元整体任务群建构,最终呈现一个丰富多样的、自然循环的、形态完整的、浸润生命成长的民间故事学习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