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22-12-29李海滨崔越涛
李海滨,崔越涛
(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落地,从目标上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靶向清晰;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确保学生能沿着正确路径开展学习活动;新课标强调整体单元设计与教学,确保学生学习时经历思维过程,生成高度结构化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积极解决问题。可见,新课标与《意见》从根本上把提高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联系起来,强调建构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2022年,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以下简称“学校”)针对课堂教学这一研究方向,积极申报“‘双减’背景下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最终获准立项辽宁省教育厅研究课题。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学校扎实开展实践研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最终建构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思路
(一)了解现状,确立方向
“提升课堂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是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问题、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了高效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突出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敏勤在《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一文中提出判断课堂是否高效的四个问题,即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怎样获得,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龙宝新在《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一文中提出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即“反思常规—新视野介入—引发震撼—教学变轨”的思路。以上研究表明,高效课堂的关注点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才能实现学生高效学习;二是要有科学流程,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三是要注重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嵌入式评价,也要关注过程的随机语言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四是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二)把握内涵,明晰理论
新课标强调实践育人、综合育人。如何才能在实践育人、综合育人中实现核心素养落地,教育理论已有所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知识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而获得的,需要设计抛锚式主任务引领,支架问题搭梯;专家思维强调学生的学习要经历像专家一样的思考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学生要经历看到事实(具体)生成观点的思维习惯,能够迁移旧知(抽象)解决新知(具体)的思维习惯,生成像专家一样的有高位引领的、结合具体实例的知识结构;SOLO理论生动形象地介绍专家思维结构的特点,即结合系统内所有要素,并能与其他系统有机联结,这提供了素养落地的评价方向,为嵌入式评价和阶段评价设计提供指南;脑科学关于三脑理论强调了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强调要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任务,要设计问题串支架,要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开放性任务,用发展性评价看待学生的输出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乐学、爱学。
二、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学校只有针对学情,明确学生基础,才能保障课题研究有效果。因此,学校开展学情调研活动,从课上的观察到有针对性的集体交流、个体沟通等,再到课前、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多方面研究。同时,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图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解决教师实际问题,促其观念改变
教师的研究要聚焦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才能提高个人实践,并促进高效课堂设计。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指导下,学校发挥骨干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教师实践与反思,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骨干教师依据沙河口区“三小”(小问题、小研究、小成果)的科研流程生成了有启发的结果:针对教师在教学中用主任务引领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的问题,有研究成果“教师课堂收放的思考”;针对教师课前不知如何激活学生旧知的问题,有研究成果“有效设计引课材料激活学生活力”;针对教师任务设计不明确的问题,则有研究成果“巧设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样的“三小”研究活动及时、高效。
(二)借助区科研部力量,生成高效课堂框架图
学校借助区科研部力量,结合框架设计,开发了高效课堂研究点列表,从学生主体行为和教师引导作用两个维度,确立研究角度和研究问题,既给教师提供了流程信息,又让教师在研究中尽快理解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三)借助“三表”科研支架,引导教师研究
学校充分借助区科研部的力量,着力解决教师开展科研时不会发现问题、不知如何把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不能在研究中发现真实素材等困惑,保障教师研究实效。学校根据教师研究的难点,开发了“三小”科研支架三表,分别是针对教师不会发现问题——“三小”科研问题提炼表;针对教师不会把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三小”科研主题产生支持表,同时配套双因素法,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入手确定主题,确保“小”;针对主题确定后教师不知如何收集研究素材有针对性开展支架——“三小”科研行动观察表。
三、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示范引领
首先,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加大对研究成果的宣传,尽快让全校教师了解高效课堂模式,认同教学模式。每周的学校会议,校长要抽出时间宣传高效课堂模式。
其次,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每周开展新模式示范课,课后本学科教师全部参与专门评课活动。从课题立项到研究,学校领导、教师共计上示范课24节。每节示范课都有设计与反思,促进了全校教师对高效教学模式的理解。
(二)优化备课模式
对比高效课堂“三小”科研框架图寻找问题,是集体备课的第一要素,其关键是引导教师主动对比教学行为与问题框架;在单元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对策是集体备课的第二步,课程内容及承担素养是解决问题的载体,没有承上启下、左右关联的单元分析就不会有正确的对策输出;在正确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比照问题、结合理论,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运用新内容解决问题,做好教学设计。
(三)确保集备实效
学校不仅关注集备时间的保障,更注重集备程序的科学性。从问题引入,结合理论提出对策;激发所有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集备前每个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在个人备课纸上进行记录。而且,学校制订科研制度,保障研究实效性。首先,学校突出研究的科学性,强调流程;其次,学校要求教师关注研究成果,强调案例真实、有效;最后,学校要求教师提高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研究。
(四)倡导学科探究
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带领各备课组深耕课堂,通过文献研究、课堂观察、经验总结等多种手段找到不同学科间课堂路径建构的特点和方法,归纳分析后提炼经验,并积极推进研究成果。
例如,语文组尝试将写字教学与书法艺术、古诗教学与音乐绘画、课本剧教学与表演艺术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大语文的艺术魅力,提升语文素养;数学组形成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艺术,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到多题一解、自主归纳,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让学生探究数学思维的艺术之美;英语组改进了“5R”课外阅读模式,探索了“双减”背景下的“R531+”课外阅读教学模式以及“LUP双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四、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果与反思
(一)阶段成果
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校部分教师的研究热情,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备课组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快速成长,刘舒、徐莹老师多次在市区教研活动中展示课例,并进行教学心得的分享与交流;徐晶老师先后多次在省骨干教师培训会作“‘双减’背景下创新课堂建设”的讲座,其主持的市、区名优工作室活动以及联合体工作,带动大连市15所学校的近2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更多探索与尝试,影响学生近3000人。学校的高效课堂研究阶段性成果也在区域内得到了积极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有7节精品课例获得省级精品课例一等奖、4节获省精品课例二等奖、1节获省精品课例三等奖。
(二)总结反思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从上位入手,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让教师明确方向;在教师的研究中给予支持,提供研究的支架;发表或推广教师阶段性研究成果,让教师有成就感,增强研究的积极性;从制度入手,建立教师积极参与的研究文化。
在应用过程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与学科相匹配是首要原则,其次是要与教师教学风格相适应。做到以上两点,高效课堂模式才能落到实处。学校建立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集体备课文化,保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与本学科相适应;运用制度建立积极的反思文化,确保在应用中形成教师个人风格;夯实备课流程,在上下关联、左右串联的单元整体分析基础上明确目标,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指导下设计活动,确保方向正确、过程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