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资保险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2022-12-29朱莉妍金子恒
朱莉妍 金子恒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我国保险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面对新时代的国际化要求,我国中资保险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主要经历了探索、试点以及全面发展三个阶段。总体来说,虽然种子保险机构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对外保持谨慎态度,但在国际化进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探索阶段
1979 年,改革开放全面启动,中央经济会议对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并提出打造经济特区的意见,这一意见为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探索打下准备。1980 年,国内保险业务和机构全面恢复,发达国家的保险商们发现了中国市场中的商机,从这一年起,众多国外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代表处。外部资本的到来为中国保险市场竞争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同时这些资本让我国保险企业开始更加直观地去了解国外保险公司,这些被允许进入的国外保险公司代表处也为外资保险公司之后进入中国市场打下了基础。对于长时间在计划经济下经营的中资保险公司来说,市场正在不断酝酿着一个对它们强有力的冲击。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国内保险市场开始出现新的生机。
2.试点阶段
1992 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寿险分公司落地,成为第一家在华设立分公司的外资保险机构。为站稳上海市场,友邦保险公司通过组建4000 多名营销员实行上门推广的新模式来尝试打开中国市场。这一举措在当时获得巨大的成功,中国其他保险公司纷纷开始仿效,改变营销模式,从公司直销制转变为个人代理制。1994 年,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财险公司。1995 年以后,试点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000 年,保险业市场上包含有外资保险公司19 家以及200 多个外资保险公司的代表处。
试点城市的开放,外资企业的进入以及中资企业的运作改善,使得整个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从1992 年的211.69 万元上升到2000 年的1595.5 亿元,每年的保险费收入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这一阶段,中国保险业实现了从封闭市场到开放市场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保险企业“走出去”积攒了宝贵的经验。
3.全面发展阶段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保险业开始步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这个阶段中,我国保险业国际化发展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市场结构得到改善,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入世协议的签署为外资进军中国市场打通了道路,外资寿险、非寿险、再保险等产品被允许在中国市场发售。相关法律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强度不断加大,多重因素推动着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保险营销出现多样化,保险资产管理也开始变得专业化、国际化。2003 年,在监管机构的推动下,国内保险公司改制上市,吸引了巨额的境外资本,经营方式也转变为综合经营,保险公司的资本得到补充,盈利能力也得到提高。2018 年,银保监会修订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其中进一步放宽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限制和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这意味着我国保险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即将到来,市场活力将进一步被激发。
二、我国保险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1.外资机构数量逐步提升
2020 年年末数据统计显示,在华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保险专业机构数共计200 家,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71 万亿元。在2021 年3 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该决定取消了外资股比的限制性规定,并进一步明确了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和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外资保险公司的准入标准。外资保险企业的进入和经营领域的逐步放开,使得保险市场的国际化迅速发展。
2.中资机构加强海外布局
我国保险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除了“引进来”,“走出去”进程也不断加深,不仅为在海外的本国企业或他国保险消费者提供保险服务,也参与到国际再保险的市场之中。如中国太平保险公司作为国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保险公司之一,在境外设立了13 家机构,并分布于五大洲的11 个国家和地区,为国际消费者提供保险服务;自2017 以来,中国再保险集团陆续完成了与全球27 家大型保险和再保险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工作,进一步推动了中资机构的海外布局。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国的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国保险企业得到了大量的业务补充,丰富了保险业的保障需求,截至2021 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投资超过1 万亿美元,服务超过20 万家企业。为了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面对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金融市场并不稳定的局面。为推动出口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务发展,2020 年在银保监会指导下,我国成立了“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加强了中资保险企业在海外的保险业务产品的空白区域建设,使得中资保险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
3.中资机构海外分布集中度较高
纵观中资保险机构的布局,中资保险机构在“走出去”策略上,国际化程度并不高,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地区、美国和英国等地区,区域化集聚使得国际化业务发展远不能满足中资企业的需求。与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海外布局规模小、业务涉及区域小、总体保费沉淀规模小,国际化进程缓慢。
4.海外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国保险企业存在“量大于质”的思维误区,对客户的定位划分不清,对于客户需求并没有针对性分析,在保险公司追求保费规模的背景下,各类保险公司之间同质化严重。但随着保险公司不断学习国外优秀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潜心研发,整体已经向国际标准逐步靠拢。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保险国际化的新机遇
保险资金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来源,《“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中也强调了希望保险机构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资金和其他金融服务,也明确提出了市场准入的具体路径。
1.中资企业跨境贸易保险需求加大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使得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额保持增长,除了保险资金本身的参与,也吸引了众多机构参与其中,但是中资企业机构在这些国家投资必然会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也就意味着需要保险公司为其保驾护航,保险市场的供给将会发生改变,对于中资保险企业来说将会加快国际化进程。
2021 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直接投资1309.7 亿元,新签对外承包合同6257 份,新签合同额8647.6 亿元。在这些投资中,由于项目多处在发展中国家,政治环境不稳定,一旦出现政权争夺等突发问题,会对项目造成严重的后果,保险可以发挥更好的保障作用。同时,在境外项目中,通常会有强制性保险的投保要求,在工程承包合同中通常会包含保险章节,并且部分海外国家对于银行保函并不认可,需要采用保险保函,对我国保险业国际化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险市场空间巨大
“一带一路”建设沿线涉及65 个国家,发展中国家为沿线国家的主体,经济发展有着大好的前景,其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形势与中国有着良好的互补性。但是,在这些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中很多都饱受气象灾害的影响,保险业的发展并不完全,很多国家受到认知、市场的影响对保险的抗拒性较高。以俄罗斯和土耳其为例:俄罗斯的保险市场处于垄断,保险种类少覆盖面少,理赔计算复杂;在土耳其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导致居民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习以为常,因此对于保险的购买欲望不高。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些国家中存在着大量的尚未开拓的市场,为中资保险公司国际化业务发展带来机遇。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我国的经济实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赖,随着外贸交易的次数、货物总量的增多,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就会不断增加。并且,随着“一带一路”的项目建设,合作区域将会不断增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我国保险企业的承保范围。“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关系网,为中资保险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将进一步提高中资保险企业业务的开展规模。
3.新冠疫情加剧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续出台了封城、隔离政策,这对沿线国家的经济活动造成极大的限制。同时,海外企业业务在疫情影响下经营成本压力大。在项目建设上,因海外国家的新冠疫情封控政策影响,人员流动、物资运输困难,项目停摆造成各种成本上升。新冠疫情对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并且各国受制于各国经济和医疗水平,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水平不一,这就造成了部分海外国家易出现社会治安事件,对于中资企业来说面对的外部风险就增加了。
另外,受新冠疫情影响的业务中断也将让企业进一步意识到业务中断、海外投资保险的重要性,加强其对于保险的需求,这将会进一步带动中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四、我国保险业国际化遇到的挑战
国际化对中资保险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的外部环境给中资保险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中资保险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在国际化进程中暴露出来。
1.国际市场环境不稳定
中资保险企业在拓展国际化业务的过程中,面临的投保对象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国别上的风险不受个体与经济体的控制,在制度、财政、社会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对保险公司的国际业务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最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平均风险报告中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风险等级处在5.5 级左右(共9 级,风险水平由低到高),风险水平较高。另外,国际市场各国政治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经济可持续性差、金融形态和发展阶段的多样化都导致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权信用风险防控难度持续攀升。
同时,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导致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增加,提高了保险企业的出险率,相关短期业务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保险企业的资产投资业务也因全球经济衰退而受损严重,在资金偿付、流通、盈利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当前全球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经济发展缓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治风险增加,逆全球化思潮加剧,部分国家对外资企业抵触加深,阻碍中资保险国际化市场的进入,具体表现为政府或者民间对于中资企业的抵制。特别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际上一些国家会将我国保险企业的进入视为威胁。尽管中国一直坚持共享共建的全球化理念,但快速增长的对外投资份额,让不少国家对中资企业保持敌视态度。
3.国际化保险人才紧缺
中资保险公司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保险主体队伍不断扩张,对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保险公司在逐步提高建设保险专业人才选拔,但中资保险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相关资产挖掘、风险控制等专业人才稀缺。
尤其是在国际理赔、法律条款等方面上,现行多数沿袭国内保险市场经验,在客户群体上也存在以华人为主的问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但同时简单的国内模式复制、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中资企业海外业务创新力不足,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保险产品。
目前看来,我国保险海外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后续对于人才需求缺口将会不断扩大,专业人才的缺失将会影响保险业务的发展,不管发展速度如何,我国保险企业“走出去”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指导。
4.中资保险公司缺乏国际化动力
当前,我国国内的保险市场尚未饱和,中资保险企业缺乏国际化的动力和意识,相对于国际业务更倾向于开展国内业务。对比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水平,我国保险公司业务涉及范围小、海外机构布局规模小,缺乏应有的规模效应,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原因在于我国早期保险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人员队伍的素质并不高,相比较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愿意将市场重心放在对业绩的规模提高,导致我国保险企业缺乏持久的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我国保险企业接触的程度较低,对于国际市场认识不清,并且缺失国内立法的引导支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会存在与多边条约相对抗的情况出现,这就会导致引起地区的交易合作矛盾。在海外投资建设中,合作双方由于对对方的底细不清,常常会伴随着信任危机,这就需要由中介来进行协调担保,但这极大地增加了成本开支。尤其在当前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各国之间的项目交易风险增加,增加了中资保险企业担保赔偿的风险。
五、保险国际化经营意见
中资保险企业国际化面临着大量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中资保险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迫切地需要优化内外部环境,增强自身实力,积极地向海外市场靠拢推动中资保险企业国际化进程并加强市场化程度,向客户靠拢。
1.加强与东道国合作关系,加强监管协作
国家要切实做好中资保险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保护伞”,加强国家会谈,以共繁荣共发展点出发寻求共同利益点为中资企业打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并尝试一同为“一带一路”搭建区域性的争端解决机构,完善对于海外保险投资的配套机制,监管部门也要加强与他国监管机构沟通协调统一的监管标准,让中资保险公司积极配合双边监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减轻海外国家对中资企业的敌视现象。
2.加强立法与国际接轨
我国从海外投资开始到“一带一路”建设中都没有相关基本法、单行法内容提到海外投资保险,而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往往拥有专项或包含的法律指导。由于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走在法律建设之前,通过以我国实践为国内提供立法依据,让国内法规与多边条约一同发挥作用,并让国内与国际法律渊源有效对接,能够大量减少在海外市场的风险碰撞,为中资保险企业发展护航。
3.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相对于国际保险公司,中资保险公司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意识,改变单纯扩张市场数量的经营思维,将重心放在服务质量和保险风险控制中去,并加快数字化管理建设,依靠保险国际创新力来推动中资保险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尤其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寻找海外保险支持,加强保险公司的境外项目的承保能力。
4.加速培养国际化保险人才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业的兴衰,需加快行业人才培养。
一方面,通过大学与相关机构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保险国际化项目培训,打造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迅速了解市场动态,强化国际业务管理运作。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发现业务风险,管控风险,并提高企业的国际业务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本土优秀员工做好企业本土化建设的基础上,中资保险企业需要在全球人才市场上吸收境外优秀人才,解决中资保险公司缺少国际化人才的弱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5.推动保险产品创新
目前,中资保险企业的产品大同小异,同质化较严重,这也就意味着多数保险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化的保险市场中,西方保险企业大都拥有专门知识中心,除却开发新的保险项目外,还应建立创新导向保险价值链,利用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标准的服务,这就意味着中资企业在国际化下必须实现差异化、产品创新化。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社会将会注意到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通过对客户群体的需求分析来进行保险新产品的开发,类似融入公共卫生体系,与公共健康安全机构合作并推出系统的服务,打造上下游的产业链形式,不仅减少风险事件对保险本体企业的冲击,还能强化产品对于客户的吸引能力,并实现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6.科技融入保险服务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以及外汇储备参差不齐,市场间的信息也存在严重不对等,极大地影响中资保险企业进入沿线国家进行业务开展与投资,在这种信息不对等的情况需要依赖于中介来对信息评判,其不仅成本制约着中资保险企业的发展,也阻碍着实际交易双方的效率和信任。科技的介入如区块链等技术,能够有限降低成本并加强合作信任。
同时,人工智能的引入对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状态保险业务的申报、理赔方面来说,能够帮助解决难以提供现场服务的困难,并且辅助的大数据分析能够智能落实分析项目风险和理赔行为,能够快速对各类出口企业实现自动分类,为使用客户提供多类别的、差异化的保险服务与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