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2022-12-28许惠铭鲍威宇谢志忠
许惠铭,鲍威宇,谢志忠
(1.仰恩大学 民营经济与品牌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14;2.泉州师范学院 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承受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业转移的双重压力,因此,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央将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决策权赋予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如何制定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如何通过完善营商环境、健全公共服务职能等方面实现有序竞争是当前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创新的内涵已拓展延伸到管理创新领域,并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创新的内涵又涵涉制度创新的内容,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应当同时聚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本文以泉州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以及未来发展的策略选择展开详细的分析,以探寻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
一、新时期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一)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泉州作为福建省第一经济大市,GDP已连续22年位居全省首位。2020年,泉州市生产总值达10 158.6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14位。就三大产业来看,2020年,泉州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2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5 80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4 12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2%。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2%、57.2%和40.6%,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40.0%,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目前,泉州市的著名品牌和上市公司数量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截至2020年末,泉州市已有159件中国驰名商标,上市企业达104家。
(二)产业集群效益日趋明显
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多,规模总量大,近年来已形成九大特色明显、影响力较大的千亿产业集群,包括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造纸印刷、工艺制品、电子信息等[1]。同时,传统、重化、高新“三大板块”已经形成格局,“炼油化工-化纤纺织-制衣制鞋-轻工装备”“水暖建陶石材-家纺家居工艺品-生活用纸和休闲食品”等关联度较高、配套完善的主导产业持续发力。近年来,泉州更加注重企业品牌文化的打造,逐步提升区域品牌效益,并利用区域化品牌塑造产业集群的聚合力。例如,借力安踏、七匹狼等优质品牌企业,带动和凝聚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相互作用,逐步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到城市品牌的创新发展路径,为泉州市城市品牌的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工业实体经济产业链形成
目前,泉州已形成以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乙烯及炼油厂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链,以微波通信、电子元器件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以百宏织造、七匹狼、柒牌、利郎、九牧王等名牌产品企业为龙头,纺织、整染、成衣等系列化生产的纺织服装产业链[2],以安踏、匹克等制鞋企业为龙头的鞋业产业链,以九牧、恒洁等企业为龙头的水暖产业链,以达利、雅客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链。同时,安踏一体化、晶安光电三期、通达三期等大型工业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中化乙烯、九牧智慧制造等项目也加快推进,三安高端半导体、美的智慧家居等项目顺利开工,HDT高效太阳能电池、国脉生物科技等项目签约落地[3],极大丰富了泉州工业实体经济产业的内涵。
(四)高新技术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泉州在微波通信、纺织鞋服、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光电产业等成长型产业集群化,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半导体、太阳能光伏及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其中,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变,成为泉州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产业园区载体方面,目前泉州高新区已经稳步形成了“一区十园”的发展格局。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泉州高新区综合排名较2018年度提升8个位次,升至第67名,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50.0%以上,已经成为泉州市乃至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五)现代服务业规模稳步扩大
“十三五”以来,泉州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开始反超第二产业,现代服务业园区产业集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泉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 123.91亿元,占GDP比重达40.6%,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1.9%,较2019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在园区载体方面,截至2020年,泉州市现有的省、市级集聚示范区累计达34个,主要包括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现代物流集聚区、电子商务集聚区、现代专业交易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休闲集聚区和综合性服务集聚区等六种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晋江陆地港、泉州网商(虚拟)产业园、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服务业平台功能显现,集聚效应初步形成[4],为泉州市打造“服务经济”,培育泉州服务业品牌,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推动了泉州市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设。
二、新时期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强调产业发展要注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致力于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泉州紧跟国家的步伐,一方面着力于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培育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泉州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把握住产业变革新风向,拓展新兴产业的增长空间,以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与制高点。2021年2月,泉州出台《关于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加快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的决定》,并配套发布有关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商务发展、要素保障、营商环境等多份政策文件[5],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除此之外,开展多个专项行动,概括起来就是发放“987”礼包(即“九奖”“八补”“七服务”),为鼓励和推进产业的有效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民间金融市场的助力 作为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泉州的民间金融市场发育也相对成熟,加之“金改区”的政策倾斜,为泉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泉州可以根据民营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在总结民间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经验基础上,加大对民间金融融资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力度及统一发展规划建设,并通过完善和规范的民间金融市场,继续做大做强民间金融市场,推动金融产业聚集。一方面,努力打造国内民间金融市场规范化发展的泉州样本;另一方面,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涉及的技术投资、科技研发、市场推广及品牌管理等方面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强新兴产业培育。
3.两岸产业的深度合作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对台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泉州市大力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两岸经贸往来、产业对接、科技合作、人才交流[6]。泉州和台湾的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泉州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亟待发展石化、电子、船舶、汽车、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以及生产性现代服务业,而这些正是台湾先期已经发展且现阶段要向外转移的产业,这就使得二者形成一个互利的局面。此外,泉台文化同宗同源,两地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也有着深入合作的机会。
4.“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 泉州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先行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区协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将进一步加深。2021年,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年贸易额已突破1 000亿元,为泉州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会。泉州传统优势制造产业应抓住新的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拓展新的海外市场,从而减少中美贸易摩擦、欧美主要经济体发展趋势放缓的不利因素对传统民营经济的不利影响,为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市场基础。同时,新的市场会有新的差异化需求,这既对泉州民营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机遇。
(二)严峻挑战
1.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近年来,泉州产业结构虽然持续调整优化,但总体上还是较为单一。泉州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机械制造、纺织鞋服、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尤其集中在纺织鞋服产业[7],而针对产业升级的新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装备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旧不足,产业增加值占比低,在产业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与技术创新水平、产业关联强度、产业集聚等方面弱势依然明显。截至2020年,泉州高新技术企业为1 037家,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还未形成完善成熟的产业体系,极大地限制了工业增速的进一步提高,竞争优势不明显。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泉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强。目前,泉州市民营企业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多数企业产品开发仍处于“跟、追、仿”阶段,原创性、突破性创新不多。同时,泉州半数以上企业尚未设置专门研发机构,关键技术依然依赖进口,公共服务平台的引进和建设也难以跟上企业创新的需求,在产业技术基础、高校和科研平台支撑、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明显薄弱,全社会R&D投入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虽然泉州通过推进“大院大所”计划,集聚了新型科研机构10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但企业与省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人才培育跟不上市场需求,产学研结合程度还相对较低。
3.对外合作不够深入 泉州对外合作仍然缺乏带动性强、具有明显示范作用的龙头项目。一方面,泉州境外投资的主体多为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的体量较小、产业分散、抗风险能力较弱,真正有实力参与国际分工和要素分配的较少。另一方面,外资利用缺乏大项目支撑,全市各级开发区特别是国家级园区,对外招商的作用不够突出;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的外贸压力不断增大。
三、新时期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与思路
(一)战略定位
泉州应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智能装备和“数控一代”提质扩面工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级,重点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打造“泉州样板”,支撑泉州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水平十强城市之列,为我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抢抓新技术革命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共建、产业跨界融合、产业效益提升,通过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8]。
(二)发展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将“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晋江经验”的重要内容。泉州市要坚守实业,坚定不移地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围绕高质量发展,优化提升以装备制造、纺织鞋服为主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为特色,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244”产业架构。同时,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高新产业,构筑“1234”现代化产业体系。
1.高新技术产业抓“建链” 要盯紧窗口期、迭代期,集中资源建设各产业龙头,全市一盘棋布局产业链,培育泉州市高新主导产业。目前,已落地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HDT高效太阳能电池等龙头项目,努力形成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光伏、石墨烯4条产业链。一是集成电路,在发展上游龙头芯片项目的基础上,配套发展中下游的封装测试、内存制造等环节,基本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二是化合物半导体,重点发展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磷化铟这4条子产业链,同时要瞄准未来5G通讯、激光等产业;三是光电光伏,要基本形成涵盖“衬底-芯片-封装-应用”的产业链;四是石墨烯,主要是抓渗透应用,嫁接纤维、电池、微电子器件、涂料等领域。
2.重化产业抓“补链” 针对石油化工产业,要以“扩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两大基地、两大企业”为主线,加快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继续做大基地炼油产业规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二是利用龙头,加大对下游企业重要化工原料供给,发展中下游隔墙工厂项目,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继续规划发展高端化工产品,谋划引进产业链龙头,对现有化纤、合成树脂、轻工等产业链进一步“强链”“补链”,逐步形成高端产品集群。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着重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高新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特色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一是以智能工业机器人作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突破口;二是打造全国智能轻工特色装备基地,围绕本地轻工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优势装备产业;三是规划发展新兴装备产业和技术创新应用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3.传统产业抓“强链” 传统产业要从产业生态圈入手,突出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促进龙头、代工、专精特新、配套、服务型制造等环节良性互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立足传统产业特色优势,推动产业提升发展质量,助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端发展。例如,纺织服装产业应向轻、薄、软、挺、潮流、功能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鞋业要积极传播“运动、健康”的理念,从单纯生产产品的传统产业向提供运动服务的时尚产业转变,从一个新的维度展现新时代制鞋业的品牌文化价值和内涵;支持食品企业建立全国性的原料和设备采购、食品安全管控、研发、营销等平台,开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时尚、高端的产品。
四、新时期泉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选择
(一)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一,补齐基础短板,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针对泉州当前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的短板,进一步推动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数字化基础布局。推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高效便利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城乡产业发展。
第二,加快简政放权,营造高效便捷的制度环境。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新技术手段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提升各平台的服务效能,扎实办好30多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入开展突破“难硬重新”行动。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考核化”的方针,进一步强化政务和效能督查。推动行政分权向市场放权转变、部门放权向社会放权转变。
第三,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规范市场环境。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生产、市场监管、质量溯源体系中的应用,提升风险跟踪预警以及重点领域的全流程监管水平,尤其是对食品、药品、危化品等重点领域,要善于借助大数据及射频识别等新兴技术建立健全产品安全生产及质量追溯体系,致力于打造安全规范的市场环境。
第四,完善工作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政府应主动了解企业的合理诉求和呼声,构建和谐的政商关系。引导企业家积极同各级党政机关部门沟通交流,守法经营,支持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完善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制度,助推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地方经济社会相关事务的管理,依法有效发挥民营经济的社会治理职能。
(二)缓解企业发展困境,壮大民营产业集群
第一,缓解企业压力,着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应切实落实中央减税降费要求,完善制造业涉企保证金清单公示制度,清理和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落实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倾斜政策,用好中小微工业企业扶持发展资金,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第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企业平等地位。通过规范市场监管行为,公正执法,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努力消除市场准入等非公平性政策和限制措施,落实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审查制度。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给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的市场空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政府主导的重大建设项目上,应为具备相应行业资质的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设准入门槛,保障企业权利。
第三,注重龙头引领,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每年确认一批市行业龙头企业,实行滚动管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并在能源供应、技术改造、开拓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强化龙头企业的市场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培育明星梯队企业。发挥产业联盟协作功能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加大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第四,健全法规制度,保障企业产权安全。建立健全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侵犯知识产权的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制度。探索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之道,并定期开展中小企业产权维权援助服务活动。加大对知识产权犯罪尤其链条式、群体性、产业化犯罪的惩治力度,保护企业各类产权。
(三)突出创新引领,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持科技先导,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实施全方位创新行动,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优势,加速泉州科学城、环清源山科创走廊、泉厦科创走廊建设。加强研发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第二,强化智力动能作用,强化政产学研合作。维系现有人才资源,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规定,适度提高人才待遇,确保创新智力动能持续发挥作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拓展与各大院所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本地产业效率。落实人才“港湾计划”,一方面引进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尤其是吸纳具备产品开发能力、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高科技人才以及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实施万名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其队伍建设。
第三,布局新兴产业,把握未来竞争新优势。自2020年来,泉州对接了6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如射频、滤波器研发与制造项目),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抓住未来竞争新优势。推进与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AI等紧密联系的未来产业,如时空产业、传感智造领域、新型显示产业的布局和深入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第四,加快“互联网+”与产业融合,提升企业竞争力。文化产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助推作用,促进泉州文化产业转型升级[9]。支持传统制造企业与互联网实现跨界融合,拓展产业边界,提升竞争力。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争取“互联网+”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创业项目落户泉州,培育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型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
第五,发展电子商务,做大做强电商经济。应把握发展大势,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进新型互联网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普及电商运营知识,鼓励跨境电商优势企业、境内电商企业拓宽市场,引导传统优势制造企业尝试开展A2C、ABC、F2C业务,做强电商经济。
(四)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加大民营经济金融支持力度
第一,深化金融服务,完善金融供应链。做大做强法人金融,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和融资担保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强化金融服务产业转型,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等业务[10]开展工作。探索供应链金融发展之路,指导供应链核心企业完善供应链金融模式。
第二,强化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健全金融服务保障机制。将重心放在构建成熟金融专营服务机构上,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平台与途径,引领金融机构研发定制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健全国产装备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第三,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水平,推进“育苗成林”。与福建证监局、深交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基层专家服务团,精准辅导企业。拓展“科技+资本+产业”产融升级新路径,设立“赋能型”基金,打造一条覆盖各发展阶段企业的政府投资基金链条。推动设立创新创业创造投资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基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第四,加强多方联动,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利用泉州“金改区”政策优势,加快产业科技金融创新政策环境建设。发挥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和种子基金建设的引导作用,有效整合区域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利用“互联网+”打造科技金融联动服务云平台,构建全覆盖的综合性投融资服务平台。
(五)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第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提质增效。以“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为抓手,制定招商工作方案,做好外商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利用外资提质增效,促进泉州市产业向中高端方向发展。
第二,拓展经贸交流领域,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强海丝先行区建设,抓准RCEP协议签订的机遇期,争取在泉州增设自贸区。组织企业参加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以及城市论坛等活动,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纺织服装、渔业合作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重点领域,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第三,强化战略思维,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坚持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推动全域协同发展、全域空间布局、全域产业布局、全域旅游布局,做好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城乡区域格局。推动南北两翼新城产业融合。南翼新城要推进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高标准建设省级半导体高新技术园和泉州芯谷,带动晋江、南安临近区域的城市空间升级与产业转型,在泉厦相邻区域形成特征鲜明、动力强劲的城市发展极。北翼新城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红线管控,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进一步促进港城联动和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生态产业新城。
第四,增强交通运力,提升外联服务水平。推进晋江国际机场飞行区扩容改建项目建设,增开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航线,加快晋江国际机场周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与自贸区政策、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口岸核心能力和规范化建设,完善口岸综合服务功能,以争取获批更多进境指定口岸,进一步提升外联服务水平。
(六)创新土地管理方式,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第一,兼顾需求差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立完善的土地退出机制,对于存量企业用地,要加强土地综合评价,对于增量企业用地,要在土地使用年租制、土地使用建筑物租赁制和土地使用出让制等模式中选择合适的土地使用方式;综合考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集约使用土地资源。
第二,推动城乡联动,注重特色小镇布局。围绕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小镇,实现城市与周边乡镇村在“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上的融合与创新[11]。鼓励城内企业在周边乡镇工业小区设立分厂和加工点,带动周边乡镇工业小区对外开放,助力城市与周边乡镇的产业配套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