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
2022-12-28赵精华欧榕
赵精华,欧榕
(福建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福建 福州 3501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中华民族的前途未来息息相关。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协同融合,发挥“大思政”的教育合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1]。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基础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二者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一方面,学生党建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引领、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学生党建工作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呈现出协同创新、同向同行的特点,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二者协同融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一)协同理论:合作、同步、协调、互补
协同理论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提出的,主要是指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的作用。当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等相互协调配合,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者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积极构建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机制,使二者有机衔接,共同作用于高校育人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党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的“生命线”功能,最终形成二者协同创新、同向同行的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合力,有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之处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虽然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不同、理论基础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二者在任务目标、主要内容、教育方式上依然有着相通之处。从任务来看,都在于立德树人;从目的来看,都在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使得二者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协同融合的基础,具备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的可能。
1.二者的任务目标具有耦合性 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因此必须紧密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样也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由此看来,二者都是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
2.二者的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中,二者主要是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念引导、思想道德修养等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教育,从本质上来看,二者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
3.二者的教育方式具有共通性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运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育途径。由于主要内容的相似性,因此在教育方式上,二者不可避免的具有共通性。比如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而理论课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等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教育工怍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成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困境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对我国的冲击、意识形态的挑战不断加强,给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
1.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 意识形态工作在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关联着人心的向背、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兴衰、政权的得失、国家的安危。当前,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的历史潮流,是无法避免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多元化,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互动不断加深,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冲击日益严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不断加强。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契机,极力鼓吹宣扬“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闻自由”等论调,一些西方媒体奉行“双重标准”。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华尔街日报抹黑武汉封城是“限制人身自由”,而到了意大利封城,却变成了“冒着巨大经济风险遏制疫情”。似这种肆意攻击社会主义、歪曲历史、恶意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非就是借此鼓吹和推行他们的意识形态。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缺乏足够的敏感性、警惕性和判断力,对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极易受到迷惑而轻信和推崇西方自由民主的政治价值体系,进而削弱甚至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造成信仰虚无与缺失,给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2.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高校学生由于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蛊惑。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我们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3],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激进左派一直披着“价值中立”的羊皮,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在重大时间节点炮制舆论话题,借助一些泛娱乐化的综艺节目、网络视频传播负面言论,实质却是虚构或解构中国历史,否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地位,极易对高校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一些民粹分子利用公共事件大肆宣扬、散播谣言和错误言论,企图扰乱社会秩序,误导民众,激化社会大众的非理性意识。比如,在全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不乏有抹黑中国的跳梁小丑。此外,互联网的便利性、虚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为不良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3.价值取向错位的危机 新时代,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在高校激荡碰撞、交流融合,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信息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在互联网中充斥着一些外来文化的糟粕和不良信息,给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各种腐朽没落的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生活方式正不断侵蚀高校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迷茫等问题。一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政治文明和价值文明,认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要反复权衡利弊,经过比较后再作出选择,日常各种社会关系都隐藏着交易的意味和性质,比如为了追名逐利产生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问题,为了攀比享乐形成的“斗富”“拼爹”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出现的问题
1.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系统的现实冲突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是基于二者之间协同不足、力量分散的客观现实[4]。高校学生党建的主要对象是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群体和个人, 包括党员、团员与群众,二者具有较高的内在关联性。目前,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和协调管理,但从职能分工来看,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由组织员、党支部书记等党务工作队伍开展,由组织部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学生工作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由学生工作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际工作中,在缺乏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的情况下,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的业务,各自工作的侧重点不同,组织系统的工作重心往往侧重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覆盖面,面向全部学生群体。这就容易形成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各行其是的分割局面,二者的联系与配合极易脱节,难以形成教育合力,降低了工作成效。
2.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效能的无形疏离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并未将二者紧密相互衔接。一方面,学生党建工作未能充分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和灵魂,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局限于“三会一课”,教育手段仍然以听报告、听讲座为主,部分支部主题党日流于形式,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难以形成利用学生党建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局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党建的重要作用。高校基层党建水平的提升,是思想政治工作有序推进的基础。一些高校以党员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相对匮乏,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凸显,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凝聚力不足[5],以党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无法凸显。
三、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6]。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要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不断提升协同育人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工作优势,着力提升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激发学生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形成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一)以求同存异理念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确保融合的可行性
尽管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但在任务目标、内容方法和教育方式上却是共通的。因此,要把握相互之间的联系,迁移相关方法和理论,寻求相同的支撑点和交互平台,努力实现合作同步、协调互补,以学生党建为龙头、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生命线”,促进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示范辐射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功能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做到相得益彰。高校党委要切实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协同调动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团委部门、基层党组织等各单位力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机构设置,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融合各种教育和管理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着力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示范带动高校学生争先创优、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统筹协调好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为两者协同育人提供有力支撑[7]。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党建生机活力,提升融合的强韧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8]。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党建和党性教育的“生命线”,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等党建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方式。高校党建要从思想上抓起,通过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党员从内心深处得到思想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9]。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将之与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党的建设,永葆党的生机活力。要注重开展理论教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理论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党校教育的有力抓手,在课堂上融入党建研究的新理论,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学生头脑;要引导学生党员将政治理论学习与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宿舍、社团和校园生活中,巩固与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和内容吸引、凝聚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激发他们爱党爱国、服务人民的热情与信念。
(三)以党性教育提高思政教育成效,增强融合的实效性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学生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龙头,党性教育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有效手段,要利用党性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积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搜集、分析学生思想动态,运用建模分析、数据整合处理等手段及时掌握学生动态,通过对动态数据的比较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模范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党员自主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党性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教育引导学生党员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自觉。要培养学生党员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不断培养和增强党的观念。要突出党性培养教育的亲和力、鲜活性、人文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善于运用生动、直观、鲜活的人物、故事开展党性培养教育。“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党性修养不仅仅是思想认识,关键在于实践,要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锻炼,通过深入基层,到社会生产、生活一线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把个人的远大抱负与国家振兴、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四)以创新发散思维打造协同育人格局,保障融合的持久性
解放思想是我们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要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久统一,必须要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作为强有力支撑。要积极构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协同发展。在学生党建工作中,除了严格规范、认真执行党员发展的制度程序之外,还要高度关注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学生年级类别、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不断完善党建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机制,深化教育理念制度、途径方式创新改革,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建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当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当中。要积极探索构建和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加强阵地建设,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管理,推动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努力促进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三全育人”的战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