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认知损耗及其应对
2022-12-28熊纪涛
熊纪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海南 五指山 572200)
“少、慢、差、费”,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难点问题,而语文课堂效率不高则是难中之难的问题。语文课堂效率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认知损耗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认知损耗是心理学研究中自我损耗的一种类型。心理学研究认为,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1]715-725。其实,认知损耗与自我损耗有着类似的发生机制和过程。所谓认知损耗,就是认知活动消耗认知能量而引起认知功能下降的过程。认知损耗的诱发原因和生理机制比较复杂,其具体类型可分多种,因语文课堂有其学科特质和自身逻辑,下面就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角度,观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认知损耗现象,并分析现象背后的成因,进而寻求应对之道。
有必要说明的是,语文课堂中的认知损耗,其主体是多元的,有可能是学生群体,也有可能是学生个体,还有可能是教师,更有可能是师生双方,甚至有可能是一个人群传导链条。无论是何种主体造成的认知损耗,若不能采取合宜的措施,都会降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严重者可导致师生根本无法开展语文教学。
一、从共时性看语文课堂中的认知损耗
在语文课堂中,认知损耗是广泛存在的。从共时性维度来看,认知损耗的本质是学生群体或师生共同注意力的分散,减损了专心投入的程度,最终造成教学、学习等效率的下降。下面呈现的四则案例,就从共时性维度反映了语文课堂中的认知损耗。
(一)言语声响引发的认知损耗
案例一:某校举行“分享课堂”的公开课,语文教研组推选一位中年教师执教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导入新课,接着由学生概述词作大意,然后由教师范读词作,读完小序就很快读到上阕中的“何妨吟啸且徐行”,一位男生作掩口葫芦状,时不时地发出“嘿嘿”“嘿嘿”的笑声,周围十几位学生就时不时地投去好奇的目光。这引起教师的警觉,教师边朗诵边走到其座位前,用手悄悄地示意其停止该行为。在公开课结束后,语文教师立即走近这位男生询问情况,同桌学生反映其听到“吟啸”就想到了“淫笑”。在评课活动中,校长专门询问上课的教师,上课教师作了解释,校长感叹应当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教育。
在这个案例中,“吟啸”被学生听成了“淫笑”,导致其本人注意力分散,不能专心学习,进而影响周围的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造成其本人认知损耗的同时,也波及周围同学造成较大面积的认知损耗。这种认知损耗现象是由课文词语的谐音所引起的。这启发着一线教师须知青少年对“性”“恋爱”等话题的好奇心理,应加强教材、教辅资料等材料的研读,注意一些可能涉及敏感话题、好奇心等字词、句子的音响效果、内涵意义,竭力避免引发极少数学生过度联想、过激反应的情况。事实上,笔者对此也深有感触。例如:文言词汇“坐”,有“因为”之义,其例句有“但坐观罗敷”“停车坐爱枫林晚”等。笔者就常常将其书写在黑板上,供学生自己体味或课下查询,就是考虑到“坐爱”读音的音响效果,有可能引发极个别学生的过度联想和过激反应。
(二)犯困违纪引发的认知损耗
案例二:由于学校举行推门听课活动,每位教师都有听课任务量。上课铃声响之前,笔者走进一位老教师的语文课堂,由于坐在角落里,而前排的学生人高马大,老教师可能未注意到有人听课。老教师未喊“上课”就开始了教学,说话温吞吞的,多数学生也无精打采地听课,靠墙位置有一男生犯困“磕头”,老教师可能未观察到,几分钟后这名男生头“咚”地一下磕在课桌上,然后头又反弹起来,身子晃了一下,又喊了一声“哎哟”,一些同学就哄笑起来,另一些同学则询问哄笑的原因。老教师听到笑声,才循声望去,试图发现“肇事者”,结果并未发现,只好一脸茫然地看着大家。
一名学生犯困,其自身发生认知损耗是肯定的,同时引发了众多同学的哄笑,几乎扰乱了全班同学的注意,不能专注于学习,造成了大面积的认知损耗。从课堂教学实际来说,个别学生犯困是时有发生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建立常态化的机制处理这些问题?其实,有效的办法是形成一套组合拳。例如:教师本人高度重视并实时监控语文课堂学习状态及个体表现;全班学生对犯困、开小差等现象互相监督提醒;将类似问题反映给班主任并由班主任召开专门的主题班会;在语文课堂中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两次放松活动,每次两三分钟即可;安排课代表做好上课伊始和下课收束的工作,增强语文课堂日常生活的仪式感等。
(三)材料内容引发的认知损耗
案例三:在一场教师道德修养的报告会上,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在语文课堂上所发生的一件事。课文是捷克作家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描绘了革命者遭受的种种非人折磨,讴歌了内心深蕴的革命热情,教师自己深受感动,充分备课、精心解读、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课堂导入。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女生低下了头嘤嘤啜泣,全班同学都不解地看着这位女生,教师也非常惶惑。课后,教师对女生多次劝慰,侧面了解到女生的父亲是悬梁自尽,这名女生看到“绞刑架”三个字而感到悲痛难抑就情不自禁地啜泣。
教师对课文下功夫比较大,但遇到突发事件,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无法按照原计划开展,教师只好忍痛作罢,全班同学也只好自习,遂导致师生双方在课堂中同时发生认知损耗。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在下课后还会悄悄打听这位女生啜泣的原因,课下自学这篇课文,也有可能产生认知损耗。这类认知损耗的起因是语文学习内容触碰到学生的情感创伤。可见语文教师应当对教材、教辅资料等材料中涉及“病”“死”“离婚”等话题的内容,酌情处理。笔者曾听到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讲述其教学《背影》的课堂经历,一名女生低声啜泣,原因是其父亲在假期中去世,但师生几乎无人知晓。所以,建立学生家庭档案,加强学情的调查和研究,应当是十分必要的,可能这也是语文教学伦理的要求。由此来看,我们很可能低估了做一名语文教师的难度。
(四)课件制作不当引发的认知损耗
案例四:某次校级公开课,课题是《沁园春·长沙》。语文教师是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将长沙秋景、湘江北去、鱼翔浅底等诗句制成幻灯片呈现出来。其中,鱼翔浅底的图片颇有动漫效果,小鱼的嘴边不断地吐出泡泡,而且伴有吐泡泡的声音。在学习词句时,学生一边盯着幻灯片,一边读着词句,根本无法沉浸在“翔”字的妙境里。到评课议课环节,这节课的幻灯片成为听课教师热议的地方,少数老教师指出这样的课件有点低幼化倾向,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理性认知。
上课教师的课件存在低幼化倾向,造成了全体学生的认知损耗。尤其是鱼翔浅底的那页课件,小鱼吐泡泡既有图像又有声音,毫无疑问,这对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习注意是一种冲击,是专注于想象和品味文字“鱼翔浅底”,还是忍不住看一下听一下“小鱼吐泡泡”?这是一个问题。这在无形中可能导致很多同学的语文学习注意产生选择困难症,也可能导致部分同学分散语文学习注意,形成了明显的认知损耗。这种认知损耗是教师制作和使用课件不当所造成的。因此,课件等学习资源的选择、设计和使用,应当以素朴为主,尽量避免花里胡哨的视觉效果以及涉嫌声音干扰的音响效果。
从整体来看,带有共时性特征的认知损耗似乎多由教师之外的原因所引起,常常是由学生充当诱发行为主体,教师防不胜防。对此,教师有必要做好多项工作,例如加强师生友好关系、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真正透彻地了解学情等。
二、从历时性看语文课堂中的认知损耗
从历时性维度看,语文课堂中的认知损耗是指前一件事直接分散了后一件事中当事人的注意,降低了后一件事的完成效率。这似乎有点前因后果的关系,前因不佳直接造成后果更差。通常来说,这种情况多是由教师本人造成的,其表现和原因有多种类型。下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四则案例,可以从历时性维度看出认知损耗的典型性。
(一)知识信息盈余引发的认知损耗
案例一:学习课文《鸿门宴》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挑出重点词语、重要语句,以讲解重要实词和常见虚词为主,还讲解了通假字、偏义复词、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等语法知识。老师要求必须作笔记,笔记本还要上交给老师检查。一堂课结束,学生感到非常累。笔者询问学生作笔记效果如何,学生说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两句话:不作笔记还想听课,一作笔记不想听课;不是不想作笔记,而是根本来不及记。
在本案例中,教师讲解的文言文知识点较多,基本是学生不太熟悉或无法熟练运用的知识,语文课堂处于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状态。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师“满堂灌”的重点、难点太多,而学生接收信息是有容量限度的,这就造成了学习者的信息冗余,致使学习者增加认知负荷,甚至出现信息选择困难症。信息冗余、加重认知负荷、选择困难,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品质,即分散注意、降低积极性等,最终造成语文课堂中大面积的认知损耗。在教学陌生知识点或重难点知识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把握自己言语信息的可接受性,观察并探寻学习者的注意及反应,尽量避免“满堂灌”导致学生“满堂听”的被动式学习,走向实践活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注意集中度和认知效率。
(二)知识学用脱节引发的认知损耗
案例二:在一节语文常规课中,教师执教李商隐的《锦瑟》。教师每讲解完一联,当即要求学生立即笔记,把知识点和整联诗句背诵下来。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完了四联诗句,学生也背完了四联诗句,满满当当,教师甚为满意。下课后,笔者跟教师交流,教师道出心中困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很扎实”,字词句和知识点都严格落实,如果哪个学生不认真完成还要批评教育,然而到了考试时为什么成绩总是提不上去?
教师以“告知”代“教”,学生以“听”“记”“背”代“学”,师生严格落实,貌似很扎实,其实,学段越高,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就越低。这节课属于“教师告知—学生记忆”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不仅缺少了逐步理解的过程,而且缺少了实践练习的环节,导致学生虽勤恳努力却成效不彰。从认知过程来看,其教学方式不当,“告知”所引起的“听”“记”“背”都是处于低阶的学习,即便效率再高也缺乏“运用”“评鉴”等高阶学习,于是造成了认知损耗。这提醒一线教师,“告知”是教的一种手段,将其作为“教”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无疑是不够妥切的。教师的“教”须能引起学生的“学”,两者是相伴相生、双边互动的,有教无学、有学无教,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学。教师的“教”引发学生的“学”处于低阶学习而未走向高阶学习,其语文课堂是存在认知损耗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同一环节中尽量少布置任务,以避免多任务并行导致共时性的认知损耗,而要追求任务的循序渐进和梯级攀升将语文课堂引向高阶学习,从而避免历时性的认知损耗。
(三)强行中断教学引发的认知损耗
案例三:语文组举行组内随堂听课活动,笔者随机听了一堂课,课题是《〈论语〉十二章》,学习后六章。等学完第十章,课堂时间过半,教师突然想起自己的安排,就问同学们:“昨天说的前六章背诵都背会了吗?”学生面面相觑,教师于是中断教学,全体同学一起背课文、默写课文,热烈学习的氛围一下子冷却了下来。
在语文课堂的中途,教师突然想起以往应讲未讲、应做未做的任务或事情,形成节外生枝,迫使学生切换任务,干扰本该正常进行的学习进程,会破坏既有的课堂氛围,无形中造成后续教学中的认知损耗。课堂教学是一个连续体,教学设计没有环环相扣,非常容易造成教学连续体的断裂、学生学习境脉的中断。这提示语文教师应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尤其是教学板块之间衔接过渡的科学性,应遵循字词句篇章的语篇逻辑、由易到难的学习逻辑、随机调整预设促进生成的教学逻辑等语文课堂学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发展链条、梯级攀升,竭力避免出现“想当然”“突然想起”等容易造成课脉中断的任务或环节。
(四)心理安全缺失引发的认知损耗
案例四:笔者曾有一个同事,有一次,她刚回办公室就把课本教案啪的一声摔在自己桌上,周围同事纷纷关心并询问原因。她说:“这帮孩子太气人,作业不交,也不会背课文,我教训了他们十几分钟,然后讲课,结果全班学生根本不在状态。”这位同事长叹一声,心中多少还有一点郁闷和不解。
作业问题、背书问题等引起教师发火,学生噤若寒蝉、心惊胆战,一节课没有多少收获却又很累,真就造成了严重的认知损耗。从其成因来说,既有教师处理方式不当的原因,也有教师训话和语文教学前后两个环节不能融洽衔接的原因,更有引发学生不安全感乃至恐惧感的原因。究其核心,教师的情绪是影响课堂品质的关键,也是减少课堂中认知损耗的关键。对于学生违纪等现象,教师应有一定的预案,选择合适的时机或专门的时间处理,不能意气用事,尽量保持情绪的平和稳定,减少学生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改错机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其任务具有相对集中性,即使有多个任务,也要相互关联;同一任务的多个环节,更要讲究连续感和渐进性。
从整体来看,带有历时性特征的认知损耗似乎多由教师本身的因素所引发,常常由教师充当诱发行为主体,教师有意无意地将学生带入认知损耗运行轨道上。有鉴于此,教师应当保持职业警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背后的教学理念,加强自身情绪的修养和教学规律的运用,使学生做到一心一用、充分学习、熟练掌握。特别是在教学对象基础不佳的情况下,教师应努力避免快节奏、大容量、多任务的做法。
三、降低语文课堂中认知损耗的对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认知损耗是客观存在的,但认知损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原因,积极谋求合宜的策略,提高破解语文课堂中认知损害的能力和智慧,努力降低认知损耗的程度甚至化认知损耗为认知增进。
(一)就外因来说,语文教师可采取的策略
一是净化语文课堂显性资源。显性资源包括物质环境、学习材料、教学工具等肉眼可见的教学资源。例如语文教师要高度关注语文课堂的物质环境,窗明几净的教室,整齐有序的桌椅位次和物品摆放,干干净净的黑板和讲桌,诸如此类的设施设备,都能够减少学生注意分散导致的认知损耗。例如课本中的课文、助学系统以及教辅资料等文字、图表,语文教师应仔细检查,避免造成学生往不良情趣过度联想和过激反应。再如教学课件,以素朴、干净为原则,减少声光电的高强度刺激,尤其是要避免多图案同时跳动、声音图案连续互动使学生陷入应接不暇的状态。高品质的显性资源,可以减少产生认知损耗的隐患。
二是提升语文课堂隐性文化。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空间,更是教师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精神操守的阵地。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及其规律,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涵育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例如发言、倾听和论辩的规则和修养,对学生犯困、说话等违纪行为的反应和处理,谦和、宽容和仁爱的品质,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自尊自爱自重的修养等。隐性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师生共同约定俗成、潜移默化的行为逻辑和认知习惯。优秀的隐性文化,能够在无形中降低认知损耗发生的概率。
三是寻求班主任的教育助力。班级建设、协同育人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语文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和有必要做好互相支持和竭力配合的工作。语文教师应跟班主任积极沟通和交流,既要了解其班级治理理念、建设方略和预期效果等内容,又要使班主任了解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课堂教学方法和特色教学资源,特别是作业布置、课下读书、练字、演讲等一系列任务的做法和特点,力求彼此协同一致。科任教师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避免龃龉,形成育人合力,降低学生奉班主任之命对抗语文教师及其教学安排的风险,自然也就排除了一些可能引发认知损耗的“暗雷”。
(二)就内因来说,语文教师可采取的策略
一是语文教师加强教学语言的修炼。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追求健康情趣,力戒低俗取向。于漪老师说,用教学语言“粘”住你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就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把追求教学语言健康作为底线,还要适时运用专业术语、通俗易懂的语言、优美生动的艺术手法,形成高品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言传身教地“境教”,熏陶和涵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输入,激发学生认知增进,从而减少认知损耗。
二是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设计是系统化处理教学各因素而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理念和行动,旨在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课堂评价的一致性即“教学评一致”。然而,就语文课堂观察来说,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仍有待加强,不仅需要针对教学目标的研制及其表述形式入手,加强教学设计的技术性训练,而且需要从文本解读、学情探测、方法选择和课标要求等多层面、多角度地研究影响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关键因素,推进符合语文学理、大脑神经科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从而在学理、逻辑及生物学基础等层面减少产生认知损耗的隐患。
三是语文教师提升驾驭课堂的素养。语文课堂教学是基于特定空间、特定群体、特定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活动连续体,涉及时、地、人、物、事等要素。想要建设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变量因素较多,殊为不易。语文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包括观察学生表现、黑板写字作图、处理突发事件、指导学生操作、提问与理答等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个体表现,需要过硬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注意分配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最能考验教师的临场反应水平,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对课堂教学造成二次伤害,直接导致课堂发生更大面积的认知损耗。
(三)从内外因互动来说,语文教师可采取的策略
从加强内外因互动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人”,即建设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建设高品质语文课堂的内因,有利于营造学生的安全感,塑造健康友好的师生交往文化,以减少语文课堂的认知损耗。二是做好“事”,即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特色活动。例如课前一分钟练字、课前一首歌、课前三分钟演讲、阅读感悟分享等语文活动。若有必要,完全可以引入搓手操、深呼吸、一起喊班呼等心理建设活动。
从根本上说,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取决于大脑这个“黑箱”的运作。大脑神经科学研究指出,“人为生存而发展起来的遗传特性,就是大脑在一时只注意一事,以便确定此事是否威胁到生命,如果人能同时注意几个事情,势必削弱注意力,大大降低快而准确地判断威胁的能力。”[2]23其实,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也是如此,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常态,一心多用则属于不可持续的极端情况。
“我们所谓的‘一心多用’,实际是指任务切换:顺序完成任务(注意力从甲项移到乙项,再移到丙项……)或是交替完成任务(注意力在甲项与乙项间来回转换)。每当大脑从关注甲项转到关注乙项再回头关注甲项时,就会产生认知损耗。”[2]23认知损耗是为注意力分散或切换而付出的代价。“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完成任务时被打断,需要多花50%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而且多犯50%的错误。”[2]24因此,解决语文课堂中认知损耗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乃在于语文教师基于大脑神经科学研究及其成果透析学生学习语文的逻辑、发生认知损耗的原因和条件,及早预防并及时干预认知损耗。这就像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语文教师必须在认知损耗中研究认知损耗,才能最终认清并减少认知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