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究

2022-12-28甘怀南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教学内容

甘怀南

(广东理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指明了道路。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手段,各个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并且不断创新信息技术的融入方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呈现日益融合趋势,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展现出巨大优势,但距离充分发挥出作用还存在较大差距,二者的融合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发现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进方案。

一、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发展永无止境,教学理论不断开拓,教学实践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为互联网发生重大变化。在此情形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速度,提升融合质量。面对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政课教学要冲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开展多元性的教学评价。

(一)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在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单向灌输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无法深入地参与其中,经常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现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信息化时代,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许多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媒介应运而生,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工具获取信息[2]162-167,教师课堂讲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教师通过互联网将讲课视频传输到网络,学生运用电子设备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讲课内容。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直接观看视频、文字、音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就学习问题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换效率[3]29-34。互联网的交互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坦诚地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及遇到的疑惑,为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支持条件,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

(二)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信息化社会,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价值多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思政课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密结合时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未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出发,仍然使用较为陈旧的案例,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时代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抑制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思政课未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重要原因之一,未能形成联动效应。互联网信息时效性强、内容新颖,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借助互联网,思政课教师可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与互联网媒体发布的内容结合起来,将教学理论体系与网络资源提供的信息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可见,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平台和手段,促进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三)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完善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内容的丰富及教学评价的完善。要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教学评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课堂的行为观察、课下的作业完成质量及考试成绩来判定,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存在课下作业抄袭、考试次数限制等问题,无法精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4]72-74。例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通过微课内容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并完成相应的题目,答题结果自动生成数据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反映的情况及时完善课堂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可以在学习终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不同时期学生回答的风格及相同问题的错误率判断学生答题是否存在抄袭的情况。可见,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影响因素

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全新的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辅助性”的手段到“充分利用”可以看出,人们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但不容忽视的是,信息技术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人的隶属物,这种隶属物会产生一种异己的力量反作用于人,过度利用技术、追求技术会让技术的负向价值持续显现出来[5]22-28,高校必须积极应对这种现象。

(一)思政课教学理论内涵缺失

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的形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但部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设备呈现的理论知识多照搬网络,没有进行针对性改进,网络平台教学设计遵循格式化流程,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虽然能够让学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获取的信息往往是浅层次的,加之长期利用网络,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和盲从性越来越强,面对问题只想着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另外,碎片式的内容获取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造成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获取与理想信念树立之间的不协调、不同步。

(二)思政课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技术性,缺乏实用性

当前,一些高校积极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追求技术设备的信息化,没有充分发挥技术设备的作用,教学质量提高受到限制。这种盲目追求先进技术设备的行为,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浪费了大量资源。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思政课与信息技术表现出更多的是“结合”,而非“融合”,部分教师把课本内容搬上多媒体,把多媒体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呈现工具,忽视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教育理念的革新,思政课教学并没有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而发生根本性转变。部分高校采用少数教师主讲、多数教师辅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未能直接参与主讲的教师教学水平难以提升,久而久之,教师群体的教学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教师群体团结合作、共同进步,阻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和高质量发展。

(三)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不足,影响教学实效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师生沟通主要以计算机为媒介,这种沟通方式比起现实沟通缺少手势、眼神等情感的交流,更像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长期发展下去,会改变学生的交往方式,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沟通障碍。其一,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小世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后,一般不会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是直接运用互联网寻求答案,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降低[6]60-62。其二,由于网络社会具有隐匿性,学生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理想的虚拟角色,以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久而久之,这类学生会对网络社会产生依赖感,不愿意在现实社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弱化了师生沟通中教师肯定学生的作用。其三,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用信息素材扩展教学内容,过分强调视频、文字、动画等的应用,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且太过紧凑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教师交流讨论,无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7]83-88。

(四)思政课学习主体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影响课程顺利推进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但过度依靠技术手段,把思考的机会留给信息技术,而自己直接收获果实,长时间下去,信息技术会抑制学生的思想活力。部分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信息技术塑造的世界,难以透过技术的表层进入更深刻的思想境界。一些高校思政课中,教师运用了视频、图片、音频等大量素材制作课件,部分学生对课件充满兴趣,却也只是对课件中的素材热情高涨,在视频播放环节集中注意力,到了思考环节,便失去了活力、情绪低落。此外,在网络课堂中,部分学生偏向于教师们层层链接的课堂内容,愿意直接接收教师灌输的现成知识,更偏向于阐述性论述的表达方式;而面对需要深度阅读的经典文本,以及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类学生拒绝接收、拒绝思考。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减弱。当技术处于强势,个体离不开技术时,个体就会变得弱势,需要依靠技术才能学习生活。因此,如果思政课教学过度沉迷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会造成技术异化,进而导致人的物化。

三、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并不是技术本身的异化,因此,高校必须变革思政课教学理念,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避免信息技术运用不当产生负面影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一)强化思政课教学科学引领,凸显课程育人价值

思政课教学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主流价值观。学生要确立有效学习和弹性学习的理念,教师需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弹性学习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为个人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需要将有思想内涵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增强课堂感染力。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关键之处在于彰显思政课理论的魅力,根据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将理论知识有机分解成简单易理解的内容,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理论学习。因此,思政网络课设计必须要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技术呈现要依据内容特点及教学目标加以整理和概括,避免出现盲目照搬、繁琐复杂及太过娱乐化、碎片化的现象,统筹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把握重点,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效引领思政课创新变革

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和能力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技术素养和能力是指教师操作技术设备的能力和水平,思政课教师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和能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8]27-29。提高教师技术素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各个高校要根据培训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和能力,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提供师资力量支持。第二,引入专家指导模式。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设备操作培训,上手比较慢,产生了抵触心理,不愿意探索如何使用。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邀请专家指导教师,为教师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第三,引入同伴互助模式。每个教师的信息接收能力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要建立同伴互助模式,鼓励技术素养高的教师积极帮助技术素养比较低的教师,教师之间通过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技术素养和能力。

(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流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但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起来。因此,教师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等方面充分融合起来,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第一,创新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9]64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时代,学生利用手机可以获取海量的资料,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手机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同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二,开辟多种教学途径。传统的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课堂上没有详细讲解的内容,以及需要普及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增强课后互动,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流程。

(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

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被动接收知识,较少发挥主观能动性,阻碍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在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一定要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第一,新闻播报5分钟。教师在每节课上可以利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播报与本堂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新闻,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二,专题讲授。专题讲授即学生当教师,教师将一些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来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收集资料、制作PPT,亲身体验思政课教学准备及实践的过程。在准备资料时,学生能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种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讲课过程中得到启发,多角度看待问题。第三,“互联网+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开通微博、微信、QQ等平台与学生实时互动,发表自己对热点事件的见解与看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10]125-130;教师还可以通过发表正能量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语

作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把握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要牢牢把握教育的目的和内涵,时刻谨记立德树人的目标,决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导致教育偏离初衷[11]1-7。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不是信息技术与思政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出新时代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思政课体系。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