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修辞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建构
——以泉州申遗为例

2022-12-28林琳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泉州遗产申报

林琳

(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本研究试将修辞学中的语境理论运用到国家形象的建构中,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以下简称“申遗”)中的文化传播为抓手,以泉州申遗成功为案例,分析申遗修辞语境下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进而探讨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特色和定位的国家形象设计新维度,助力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修辞语境、国家形象与世遗文化传播

从修辞角度讨论国家形象建构的要素时,应根据具体修辞语境,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空、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设计或创造出利于修辞效果的策略,以达到修辞目的。申遗的文化传播,正是在特定的修辞语境下参与国家形象建构的一种表达。

1.修辞语境 20世纪后,西方修辞学发展到新修辞学阶段,将修辞学研究对象日益扩展,呈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态势[1]5。修辞语境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成为一个趋势,国内学界除学习运用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外,还推崇陈望道、张志公等修辞学家的相关论述,积极推进修辞语境研究的中国化。修辞活动是关注并追求理想效果的语言交际活动。修辞语境是由修辞主体依据修辞活动的目的、意图调用的客观环境。修辞活动依托语境而发生、运行,由此赋予创造了语境的修辞性质[2]。修辞语境具有个别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修辞学关注语境对修辞活动的创造功能,积极利用好语境资源,可改变交际效果。新修辞学的观点认为,一切言语行为都是修辞行为。而作为话语建构的“国家形象”,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修辞行为[3]。

2.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建构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在《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中首次提出“国家形象”一词,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4]22。我国学者管文虎对国家形象的定义是:“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是国家一笔雄厚的资产。”[5]23据此,我们认为,国家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总体认识,它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与该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即所谓的硬实力密切相关;同时也包括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软实力因素。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国家形象是国家间基于社会互动而构成的一种相互认同关系。国家形象具有“呈现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特性。它不仅是主体的“自我定位”,更是以国际语境为参照的自我认识,是主体根据自我意图和“世界语语法”发出的,旨在促进国际和谐对话的主体间性话语[3]。可见,国家形象是一种话语建构。国家的身份、利益和形象建构在国家间交往互动和“共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是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4]13-14。因此,国家形象的建构包括三个层次:他人的建构、自我建构,以及他人对于自我建构的认知。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了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正面的形象会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本国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内还可以提升本国的国家凝聚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教育、经济、贸易等各个方面的国家利益。

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 以水资源管理业务为重点,覆盖中央、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和县区五级水资源管理机构,以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环节的监测,以及大江大河行政边界控制断面、地下水超采区监测为基础,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骨干网为依托,以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为核心,支撑国家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工作业务平台和决策支持环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提升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大国”来维系。中国国家形象更核心的体现,应该是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3.申遗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基与源泉。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现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风貌。不同地域的文化创造了具有独特意义的精神价值,展示出所属文化价值体系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呈现其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文化遗产是世界了解各国文化的窗口,因而成为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的缩影。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人类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延续,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得以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发布《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多样性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呼吁人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传承,宽容地看待不同文化。

我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不仅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且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保护体系。文化遗产“是先辈们一代代流传,留给我们中华民族后辈的宝贵的文化财富”[6]。新时代的中国,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并相应地做好推广和宣扬,以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行为,同时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手段。因此,申遗在面向世界的跨文化活动中传播中国文化,对于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宣传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将现代与传统融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统魅力和现代气象,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形象。

二、泉州申遗与国家文化形象

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宣传是文化传播和向外塑造国家形象的优势载体,可以作为传播中国文化,让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手段。泉州申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古称“刺桐”,是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港口,宋元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中心,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作为宋元时期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窗口,泉州在加强宋元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推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繁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泉州蕴藏丰富的“海丝”遗产,至今仍保留大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1.泉州申遗的特点 泉州的申遗准备始于2001年,经历了两次世遗申报。2017年1月26日,中国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然而,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该项目列为“发还待议”。专家全面解析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评估报告,提出2018年泉州申遗文本主要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虚化、对比分析失焦、细节依据缺失等方面的问题[7]。

2021年,泉州的世遗申报项目名称变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并提交了完整的申遗项目的故事体系。泉州的新叙事终于得到了ICOMOS的认可,并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2021年的申遗是以系列遗产申报的,特点鲜明。首先,系列遗产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兼具。泉州申遗由一系列遗产组成,包含22处遗产点,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和贸易枢纽的发展方式。遗产点按六大关键要素归类:制度保障、多元社群、城市结构、生产基地、交通网络、整体格局。每个要素都被分解为更简单的元素作进一步说明。例如,“制度保障”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等5处遗产点,“多元社群”包括南外宗正司遗址等7处遗产点,等等。“整体格局”则是所有遗产点全部囊括其中。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在功能上互相关联,在空间上连为一体,系统地涵括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经济体系中的管理、生产、运输、交易等核心环节,覆盖了从港口经城市到腹地的地理和经济区域。系列遗产反映了宋元泉州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因素——其发达的生产运输和机构支持,以及农业和商业文明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一个高度整合的区域体系[8]。其次,系列遗产的真实性、特殊性和唯一性。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主题的申报涉及泉州10—14世纪产生并保留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遗产点包括机构设施、宗教场所、交通结构、桥梁、码头,还有一些窑址和古塔,充分体现了系列遗产的客观真实、唯一独特和不可替代性。ICOMOS认为,泉州遗产申报的列入理由与泉州的历史发展,以及与申报的系列遗产点所反映的物质和非物质证据是相符的;该系列遗产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9]。第三,系列遗产丰富而多元地展现了“海丝”文化。系列遗产在社会与文化方面相互关联,全面地展现了宋元泉州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所具有的多元社会结构,以及世界性社群间的文化交流。整个系列遗产数量多、种类繁、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居中国沿海诸城市之最,充分体现了宋元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所涉及的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对话、共处交融的历史过程[10];完整地呈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和多元化社会结构,展现了宋元时期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及沿线社会的蓬勃发展。

2.泉州申遗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泉州申遗成功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空间。

第一,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该系列遗产深刻凝聚了泉州文化兼收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特质,完整地构成了宋元时期泉州“向海发展、奋发开拓”的宏伟叙事。它深刻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精神”,以及“和平、友谊、发展”的“海丝”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的精彩延续,也是中国人民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的又一次亮眼展示,为泉州更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第二,呈现了中国悠久的海洋文化。长期的对外贸易活动和多种文化的融合孕育了泉州开放、包容、锐意创新的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色,形成了泉州独特的经济文化体系。开元寺、府文庙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规制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石刻等宗教胜迹,诉说着海外交流带来的宗教文化;九日山祈风石刻、天后宫、德济门遗址等海洋贸易史迹,见证了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繁荣。这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及遗存,共同构成了泉州独具魅力的海洋城市特色,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海洋文化。

第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融合性。泉州因其多种文化、多种宗教交融共处,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远东最早的地方之一,又是宋元时期摩尼教在中国的活动中心,印度教、犹太教等宗教亦曾在这里传播。本土的佛教、道教和各种民间宗教千百年兴盛不衰。众多不同的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此长期汇集,和平相处。人类历史上宗教冲突连绵不断,而在中国的泉州,各种宗教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独特风景,凸显了中华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宽容精神和对外开放的包容心态。

第四,展示了中国对古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的申报文本提供了对所有遗产点近期保护和长期干预措施的详细说明,显示所有遗产点的保护均处于可喜的状态。ICOMOS指出,“关于保护管理与保存的问题,被提名的系列组成遗产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国家、省、市、县四级行政保护,管理的系统非常充分”[9]。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静态和动态文化遗存的完好保留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泉州申遗展示了中国对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不懈努力和成功经验:将申报世遗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弘扬、名城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优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是一个修辞成功的范例。泉州在第二次申遗中,根据申报的修辞语境调整了修辞策略。将项目名称由原来的“古泉州(刺桐)史迹”变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后者的角度更国际化,更具跨文化的吸引力,达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成为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原来的申遗文本中,遗产点按主题划分为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文化史迹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史迹三组,而在新的申遗文本中,遗产点的叙事逻辑重新调整,22个遗产点按六大关键要素重新归类。同时,遗产区面积、缓冲区面积均成倍增加。对此,ICOMOS认为泉州作出了可观的努力来修订上次的申报方案,申报文件扩充了遗产点数目,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地理叙事。这两个方面极大地改善了该遗产想要反映的整个体系的清晰性。修订后的申报文本大幅扩展了对泉州作为一个海洋商贸中心的整体描述和背景介绍,并明确了每个遗产点的贡献,以合理的方式“切实反映了使泉州成为商业范围遍及东南亚、阿拉伯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一个成功的全球海洋商贸中心的关键因素”[9]。

三、关于申遗与建构国家形象的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塑造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以申遗为契机,采取主动的文化传播策略,积极塑造、传播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国家形象。泉州的申遗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运用修辞语境理论,实施更有效的修辞策略 修辞语境理论强调,应充分重视修辞语境,积极调配、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与策略呈现,以达到修辞目的。我们要科学利用全球化的修辞语境,对国家形象进行有目的、有策略的建构,将修辞学的语境原理和策略运用其中,使修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中国成为更高明、有效的修辞者,助力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习近平指出,对外传播既要客观地反映中国现实,又要符合国外表达习惯和话语体系,要用海外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6]。由于各个国家的民众对外来信息的接受和认知逻辑存在差异,因此在对外宣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理念和思维的有效传递和沟通,根据不同的修辞对象和情景,采取不同的修辞策略。只有当表述和交流的内容符合一定的修辞语境,令国外受众易于接受乃至认同,才能有效地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共识,达到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修辞目的。

2.传播共同价值观念,倡导文化融合 每个民族固然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但人类的基本存在状态是一致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因此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11]。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中,我们没有单纯强调民族性,而是以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寻找普遍性的全球文化价值,同时展现中国和合包容、多元共生的文化传统,传播和平、发展、互惠共赢的价值观念。

ICOMOS认为,泉州申报系列遗产阐明并体现了其作为宋元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杰出典范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9],充分肯定了泉州申遗在传播共同价值观念、倡导文化融合方面的努力。这说明国际社会对泉州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同。

不同语境下的文明之间存在太多差异。因此,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我们必须抓住文化融合的脉络,将遗产文化因素融入到国家形象传播中,使世界各国感受到中国的友善姿态,并在友好的氛围中了解中国的气度和格局。

3.向世界展示多元的中国 泉州许多文化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而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说服力的是它的多元文化。泉州自古就是闽越人祖居之地,中原人带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同时,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海外交通带来的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欧洲和东南亚等多种异域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交汇融合,呈现出独特的以开放、开拓、兼容为主的海洋文化特征。如今,泉州文化仍然保存着古越遗风和中原文化交流的浓郁气息,保存着东西方文明交汇、大陆和海洋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

泉州的多元文化向世界展示的不仅仅是饱含大陆的、东亚的、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还展示了海洋的、各少数民族的,乃至融汇西亚南亚欧洲多种异域风情的世界文化,是“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的缩影[11]。这也是世界全面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侧面。

4.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5 000年,生生不息,就在于它总是在应时处变中推陈出新,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不断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充分弘扬中华文明的这一传统和特质。因此,文化建设与传播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11],将弘扬历史文化同当前国家五大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传统的中国,更要有当代的中国;既保持文化遗产自身特色,又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灵感,创造出跨时空的新成果。我们要通过世遗文化,让国内外受众在感受到中国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又了解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巨大努力和丰硕成果,从而向世界展现中国自信开放、永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总之,文化遗产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直观地诉说自己的作用与效果,同时推动其他国家民族对国家文化的认知与喜爱。我们要以申遗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推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对外传播与创新,促进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推广,让其他国家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构建一个更为丰满、立体、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泉州遗产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遗产怎么分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