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衔接过渡期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逻辑、困点与路径

2022-12-28黄国波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攻坚责任

黄国波

(泉州师范学院 纺织与服装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引言

2021年,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中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这在人类减贫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已完全消灭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长期存在。一些刚刚脱贫的农村地区将呈现“绝对贫困退出、相对贫困显现;现行标准下的收入贫困消除、能力贫困凸显;‘贫困退出’与‘返贫’交织并存”[2]等新特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脱贫地区将更为突出,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精神贫困问题将更加明显。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3]260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为保证刚脱贫地区帮扶政策持续稳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稳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4]。“十四五”期间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过渡期。农村精神脱贫工作是衔接过渡期的重要措施,既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巩固,防止脱贫后再次返贫,也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拓展,满足农民对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推进脱贫地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学界已对农村精神脱贫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采取文献计量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有关“习近平关于精神脱贫重要论述”“民营企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文献分类选择“哲学与社会科学”,以“搜索范围=文献,主题=习近平/精神脱贫”为选项进行搜索,得到相关文献43篇。所得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以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级书记抓扶贫”等精准扶贫的实践策略的论述与分析。例如:杨建义基于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分析习近平关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的内涵,提出贫困户摆脱贫困主要依靠自身精神力量[6];王爱桂提出我国精神贫困问题主要包括物质相对贫困人群的绝对精神贫困和物质相对富裕人群的相对精神贫困,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和解决路径[7]。其中,有阐述习近平关于精神脱贫重要论述的文献,如王怡和周晓唯梳理了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相关论述的形成历程、实践价值、历史及时代意义,强调“志”与“智”在脱贫中的关键作用[8];何祥和李祥兴系统阐述精神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核心要义和多维价值,提出习近平精神扶贫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作出的贡献[9]。

民营企业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广大民营企业通过“光彩事业”“万企帮万村”等行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将继续起到生力军的作用。学界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中国知网,以“搜索范围=文献,主题=民营企业/精神脱贫”为选项进行搜索,得到0篇;以“搜索范围=文献,主题=衔接过渡/民营企业”为选项进行搜索,得到0篇。以“搜索范围=文献,主题=民营企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选项进行搜索,再采取人工方式排除搜索结果中无关的新闻通讯类文献,共得到12篇,发现现有同类研究多数集中在民营企业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领域。目前尚未发现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方面的文献。

总的来看,学界对习近平精神脱贫论述的研究已有涉及,但鲜有研究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文献,针对5年衔接过渡期农村精神脱贫的研究更少。民营企业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经济人士作为“我们自己人”,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贡献了巨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民营企业“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10]。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研究习近平关于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重要论述及衔接过渡期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逻辑、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重要论述的主要意涵,着重讨论民营企业如何继续发挥独有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过渡期积极参与农村精神脱贫,扎实推进脱贫地区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二、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逻辑

习近平十分关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战略建设,指出“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11]。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赶考”路上,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一)习近平关于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重要论述的主要意涵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中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12]149习近平始终把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一系列关于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实践探索。其主要意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引领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概括来说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10]。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的引领和支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0]17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略。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10]。习近平支持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精神脱贫,希望民营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11]。在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确保“两个健康发展”方针的指引下,民营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2.坚守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 致富思源、乐善好施、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关于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重要论述有许多思想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汲取中国古代义利观和民本思想的精髓,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提出“共享发展”新理念,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这些论述蕴藏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他的著作和讲话中常常引用这方面的经典名句,在《摆脱贫困》中援用“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2]16,在《之江新语》中引用“德莫高于爱民”[13]15,体现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3]144的爱民情怀;引用“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4]阐述农村精神脱贫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引用“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15]勉励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3.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要先“扶智”和“扶志”,脱贫致富“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16]137。他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理念,强调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依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当前,不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都要激发农民自身发展动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17]131,才能彻底改变面貌。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要总结经验,改变过去救济式送钱送物的单一做法,“注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17]100,“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17]136。

4.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全局谋划,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汲取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无限创造力,“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17]99,构建全社会参与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习近平倡导“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1]的社会帮扶模式,提出“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17]100。他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16]。习近平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参加“光彩事业”“万企帮万村”等公益行动。广大民营企业家也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踊跃投身到农村精神脱贫中。

5.树立行业典范,弘扬时代精神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如“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优秀典范。习近平要求,广大民营企业家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10]。他指出,“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是创业成功人士,是社会公众人物。用一句土话讲,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你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社会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要十分珍视和维护好自身社会形象”[17]。习近平认为,“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16]。因此,民营企业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家精神中,强化责任担当,注重示范带动,争做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楷模。

(二)农村精神脱贫: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引领下,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民营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踊跃参与“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母亲水窖”等农村精神脱贫公益项目。消除绝对贫困后,农村精神脱贫工作成为“十四五”衔接过渡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新生活、新奋斗、新征程赋予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新的内涵。

1.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提供坚实保障。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许多贫困人口在民营企业的帮助下,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精神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民营企业积累了许多精神脱贫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一是主体优势。时代需要和自身需求激发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的积极性。民营经济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获得巨大发展源自自身努力,得益于党的关心培育,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在参与脱贫攻坚中也获得无限发展机遇。因此,受到时代“厚爱”的民营企业自身具有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强烈愿望。二是产业优势。特殊的产业结构分布有利于民营企业广泛深入参与精神脱贫活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报告显示,到2018年末,全国私营企业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占比76.41%[18]。民营企业在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稳定、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助力民营企业调动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资源,在农村低收入地区开展技术服务、文化服务、居民服务、公共设施管理等精神脱贫活动。三是经验优势。长期从事精神文化公益行动,有利于民营企业更好地开展精神脱贫活动。民营企业在物质脱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精神脱贫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一批精神脱贫领域的优秀品牌。例如:TCL集团“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奖励和资助长期坚守在贫困地区教育一线的乡村教师;掌阅科技“全民阅读 文化筑梦”公益项目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课外阅读条件;杭州市工商联“育禾行动”关注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四是运营优势。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运营机制有利于民营企业高效履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能科学有效地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进行目标管理、成本核算、靶向施策,这有利于针对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农村精神贫困问题开展专业化的社会帮扶活动。民营企业在衔接过渡期要充分运用其巨大力量和特殊优势,主动弥补地方政府短板,在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实践中勇担社会责任。

2.助力农村精神脱贫是新时代对民营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培育下,民营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吃水不忘挖井人,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诞生并茁壮成长的民营企业致富思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根据《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1)》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12.70万家,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7.32万个),共带动和惠及1803.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

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随着经济逐渐富足,农村脱贫人口对精神上富裕的要求日益提升。这时候,单纯依靠增加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从事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研究的班纳吉和迪弗洛夫妇发现一个现象,“贫困人口总量下降到总人口比重10%以下的时候,一般性的经济增长对减贫的‘涓滴效应’将逐渐消失”[20]。过去,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主要通过产业开发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消除绝对贫困。到2020年初,中国贫困人口经济收入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甚至剩余贫困人口的年人均收入也都在6000元以上[21]。但中国的脱贫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除了测评经济收入以外还有“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其范围已经包括文化、教育、健康等精神脱贫的内涵。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围绕衔接过渡期的主要任务,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重心和资源下沉到帮助低收入人口实现精神脱贫上来,缓解相对贫困,防止再次返贫,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乎治国理政之根本,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也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解决相对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2]贫困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薄弱环节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是构建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通过参与农村精神脱贫工作支持政府完善乡村贫困治理体系,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合力,推进深化乡村振兴。在农村精神脱贫实践中,民营企业应发挥经济组织的自律功能和社会调节作用,与乡村政府治理和村民自治形成良性互动,推动构筑共商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主要困点

民营企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出巨大贡献,具有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但也存在不少困点需要去破解。

(一)精准识别难的困点:精神贫困属于相对贫困范畴,也是隐性贫困

农村精神脱贫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精神贫困原因复杂、表现多样,包括能力贫困、权力贫困、心理贫困、健康贫困、文化贫困等。精神贫困是相对贫困的一种特殊表现,不能简单以一条固定的贫困标准进行衡量,如何精准识别和鉴定精神贫困人口是精神脱贫工作的关键环节。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要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根据中国国情民情,针对低收入人口渴望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探索制定精神贫困“脱贫”标准。要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对农村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精神贫困表现情况和严重程度进行精准识别,为民营企业精准采取措施、安排项目、使用资金、鉴别成效提供前提和保证,避免再出现之前脱贫攻坚中“就差一块钱,凭啥他是贫困户”[23]的尴尬情况。

(二)动机平衡难的困点:民营企业既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也要不断追求商业利益

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无法推卸的职责,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又必须努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营企业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这是一个重要课题。要加强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深刻认识农村精神脱贫对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主动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实现互惠互利、双赢发展。

(三)扶贫容易扶志难的困点:精神脱贫最大难题是如何激发脱贫对象内生动力

农村低收入群众既是精神脱贫工作的对象,更是精神脱贫的主体。过去民营企业通过“光彩事业”“万企帮万村”等公益行动,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过,因为一味外力“滴灌”“输血”,忽视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常常出现扶贫容易扶志难的问题。导致精神贫困的因素复杂,但最主要原因是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根源还是来自贫穷。世界银行《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贫穷“可能加重人的认知负担,使穷人难以进行深度思考”,“使穷人失去想象更好生活的能力”[24]16。特别是原有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人口(约有200万人)和边缘人口(约有300万人),由于长期甚至是几代人饱受贫穷压迫,即使物质上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绝对贫困,但等、靠、要、愚、懒等消极思想短时间内难以根除。“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安贫宿命,“苞米糊,木炭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乐贫心态,“马瘦不吃草,人穷不起早”的懒汉意识,“我脱不了贫,干部脱不了关系”的依赖思想等,都严重影响农民自力更生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容易诱发返贫和致贫的风险。

(四)形成合力难的困点:农村精神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全社会力量

分则力散,合则力强。打赢脱贫攻坚战依靠的是全社会合力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精神脱贫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25],更加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凝聚力量协同作战。在实施脱贫攻坚中,许多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动请缨,踊跃参加。但因为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无法集中力量对处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施策,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工作成效。根据《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2018年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整体向好,但“安置就业”指标表现不够理想,呈负增长态势。除了经济增速下行、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等因素外,另外一个原因是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缺乏严密的组织引导、高效的合作平台和成熟的参与模式。为了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民营企业要在原有基础上构建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参与农村精神脱贫工作。

四、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路径选择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因此“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26]。贫困地区虽然已经“摘帽”脱贫,在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但仍然面临较大的返贫压力。对刚刚脱贫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目的就是要“扶上马再送一程”,保持脱贫成果持续稳定,保证脱贫质量“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17]117。民营企业要踊跃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动员和组织广大民营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农村精神脱贫,齐心协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一)把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范围

民营企业最初履行社会责任是为了回应社会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一部分具有前瞻性的民营企业敏锐地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关系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步建立起成熟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并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组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民营企业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定位,针对实际统筹考虑本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设想和策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建设,把农村精神脱贫工作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重要范畴。民营企业要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架构自己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做好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规划、施策和评估,更好满足低收入人口对更高质量、更深内涵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有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二)构建完善协同帮扶一体化格局

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一个主要经验是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农村精神脱贫是一项更加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首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老百姓生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团结和带领乡亲们奔向现代化新征程的领导核心,把企业基层党组织建成动员和组织民营企业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战斗堡垒,共同为农村精神脱贫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其次,构建成熟的精神脱贫组织模式。“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27]30,继续推动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力量的“光彩事业”“万企帮万村”等典型项目持续深入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商会协会行会网络平台,把海外同乡社团、异地商会、商界人士有效组织起来,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精神脱贫。第三,激发广大农民自身内驱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8]514。要针对低收入人口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强烈愿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他们提振精气神,促进比学赶超,为自己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推动现代企业文化与优秀乡村文化融合发展

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大繁荣,就没有现代化强国;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28]143繁荣和发展乡村文化是农村精神脱贫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民营企业参与精神脱贫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现代企业文化与优秀乡村文化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一是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引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是民营经济人士中的杰出代表,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扬企业家示范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致富思源的情怀和为国分忧的担当。要树立和宣传民营企业家中的优秀典范,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引领每位企业员工把企业责任和人民需求、社会责任、国家利益统一到一起,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二是助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区别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政府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已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是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民营企业要主动参与农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三要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现代企业文化融入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家族文化、私塾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农村跟上时代,让人们记住乡愁。

(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

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一批批优秀民营企业茁壮成长起来,发展成为全国甚至全球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地区本行业各执牛耳,大部分同时成为市场经济活动和社会责任实践的优秀标杆。根据《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9)》统计,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2018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达到247家,较上年增加32家,占500强企业总数的49.54%”[29]20。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慈善信托于2018年6月设立,其财产及收益全部用于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灾等慈善活动,目前对应财产规模超过人民币140亿元,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慈善信托,成为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精神脱贫的典范[30]。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要继续发挥民营企业龙头企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带领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共同参与农村精神脱贫,达到滴涓成河、聚沙成塔的效果。

(五)主动借鉴国外精神脱贫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继续扩大,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视野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参与精神脱贫也要注意借鉴国外精神脱贫的成功经验。一要吸收国外企业精神脱贫的好经验。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减贫是世界各国共同愿望。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印度减贫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世界银行在印度的反贫困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世行还关注印度的教育、健康和妇女的发展”[31]。在日本,大多数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CSR)运营部门。日本农协组织(JAC)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日本农协不仅负责组织协调农业现代化生产活动,还设有技术培训、医疗服务、文化活动等部门,甚至为农民提供婚丧嫁娶、养老保险等服务。要借鉴印度、日本等国成功经验,稳妥吸收国际非政府组织力量,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公益基金、农村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精细化精神脱贫工作。二要吸收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外履行社会责任的好经验。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民营企业以更强实力和更大自信走进国际舞台中央,参与国际竞争并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当地社会“着力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外履行社会责任的成功经验包括“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坚持本地化运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保护当地环境”[29]47等,要对其认真梳理,运用到国内农村精神脱贫工作中。

五、结语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农村精神脱贫是衔接过渡期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要赓续传承“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1]的脱贫攻坚精神,与党同心、与民同行,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脱贫地区农民精神生活富裕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攻坚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期望嘱托责任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