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论”视角下《诗经·关雎》英译本对比分析

2022-12-28胡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关雎原诗许渊冲

胡魏

(四川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眉山 62000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不少专家、学者及译者开始对《诗经》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为中国文化更好地在海外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徐燕杰(2021年)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以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为例》中,探索性地为中国文化 “走出去”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1];周怡良(2022年)在《斯坦纳阐释学视域下理雅各英译<诗经·大雅·大明>翻译分析》一文中,从信赖、侵入、吸收、补偿翻译的4个步骤,探索典籍翻译的新步骤[2];李广伟、岳峰(2019年)在《国内外<诗经>英语译介研究的历史性考察:现状、问题与展望》这篇文中,剖析译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诗经》的英译提出期望[3];朱云会、胡牧(2021年)在《亚瑟·韦利<诗经>英译的版本考究与文化翻译新辨》中,梳理了韦利《诗经》英译版本,分析了版本的变化[4]。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不论是以理论为指导,分析《诗经》译本的特点,还是探索《诗经》英译的现状或其版本等,都体现出了学者们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让海外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献出了一份力量。

当前《诗经》的英译本大约有10种,其中以James Legge、Arthur Waley、Alxander de la Charme、Joseph de Prémare、许渊冲、杨宪益、戴乃迭以及汪榕培、潘智丹合译的《诗经》最具有代表性,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本文拟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即音美、形美和意美3个方面分析许渊冲译本(以下简称“许译本”)及James Legge译本(以下简称“理译本”)的特点,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做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文本翻译提供一点经验和参考。

1 “三美论”概述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于1978年提出的。许渊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译主要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并且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三美”之说,是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首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许渊冲先生根据其内涵,提出了“三美”理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三美以感目,三也。换句话说,译文的诗歌要和原文的诗歌一样,能够感动读者的心,这就是意美的体现;译文的诗歌要和原文的诗歌一样,要有悦耳的韵律和节奏,这就是音美的体现;译文的诗歌还要能够保留原文的诗歌的形式(如句子的长短、对仗等),这就是形美的体现[5]。为了能够真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兼具意美,音美,还要兼具形美,从而更加准确地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意义。

2 《诗经·关雎》英译之意美体现

意美是指译者在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文化思想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忠实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意境之美。中国的典籍诗词,句式简短,意境深刻,读者在朗诵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感受文学文字带来的美并能够进行精神享受。《关雎》这首诗是《诗经》中的开篇之作,描写的是人类永恒追求的话题:爱情。全诗共5节,第一节描写了一名青年男子对心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第二节描写了这名男子对心仪姑娘日日夜夜的追求;第三节写这名男子对于没有追求到心仪女子的相思之苦;第四、第五两节描写了这名男子用琴瑟和钟鼓来靠近和取悦心仪的女子。整首诗中把这名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挚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雎》中开头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起兴,借河水之中小岛上的雎鸠和鸣,引出心中强烈的情感。下文再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该诗的主题,描写了一位青年男子对美貌和良好品德兼具的女子的爱慕之情。作者运用比兴的手法营造了浓浓的暗恋的氛围。当然,对于比兴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许译本和理译本虽然都能从英文的语意上体现出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但是所体现出的意境之美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以《关雎》第一节中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例。

许译本中,把“关关”译成“coo”,单词“coo”在英文中作动词时,意思是“发出咕咕声;柔声地说”,体现出了雎鸠在陷入爱情状态时求爱的这种温柔喜悦的情感。另外,译者使用了“is cooing”现在进行时,读者朗诵此句的时候,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他把“雎鸠”译成 “a pair of turtledoves”,turtledove 在英文中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一语双关,既写物,也暗含后文中的人。而在理译本中,把“关关雎鸠”译成“Guan-guan go the ospreys”,在中文里,“关关”指的是鸟类雌雄相和的鸣声,“雎鸠”指的是中国特产珍惜的鸟类,“关关雎鸠”营造出的意境美是关关和鸣的关雎,而理译本中这种意境感是没有那么强烈的。

再者,在翻译“淑女”和“君子”这两个词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事实上,《诗经》属于民间歌谣,讲述一位男子如何像君子一样追求心爱的女神。根据这样的背景,许译本中,把“淑女”译成“fair maiden”,即普通的美丽少女,把“君子”译成“good young man”,即品行好的青年男子,这样的译语是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的。而理译本中,把“淑女”译成“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 lady”,即品德美好、谦虚腼腆的女士,把“君子”译成“prince”,即王子。他对淑女的语意进行了解释,但是英文单词“lady”通常指的是(尤为表示礼貌或尊敬的指称)女士;淑女;(尤用于称呼或谈及不认识的女子)女士;(在美国是不尊重的非正式称呼)女人;(尤指旧时上层阶级的)贵妇;(在英国用作对女贵族或爵士妻子的称谓)夫人(Lady),所以,用“lady”来表达“淑女”,并没体现出原文的意境美,相反有一种指贵族公主的意味。同样,把“君子”译成“prince”,即把普通的男子翻译成“王子”,有点像王公贵族家的子弟,因此,按照理译本的译文,读者可能体会到的是王子与公主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但《关雎》描述的是民间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虽然理译本中也有爱情的意境,但是却与《关雎》原文本中描述的爱情故事的意境有所差异。

3 《诗经·关雎》英译之音美体现

诗词的音美就是指诗词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6]。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原文的“音美”,即能传递出原诗的韵律和节奏。中国的典籍诗词,常用叠词、双声词、叠韵词甚至双声叠韵词,这些词不但能够增加诗歌的音乐性,而且会使诗歌更有节奏性。所以,译者在译诗的过程中,要能够尽量译出原诗的美感和音乐效果,让译文读者能够体会到原诗读者读诗的快感和美感,能给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关雎》这首诗虽然精短,有很多重复的字词,但是诗中的音乐性、节奏感却无处不在。诗中的叠词:悠哉悠哉(ABAB)、关关雎鸠(AABC);诗中的双声词:参差、寤寐(在古代时属于双声词);诗中的叠韵词:雎鸠、窈窕、淑女;诗中的双声叠韵词:辗转、关关。这类词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另外,《关雎》中基本上每一句诗都押尾韵,第一句和第二句押/u/韵,第三句和第四句押/i/韵,第七、八、九、十句都是押/i/韵,体现出其音乐性的特征。

在两个译本中,从宏观上来说,许译本和理译本都能体现出原诗的音美这一特点,或多或少都能找到押韵。但从微观上来讲,二者对音美体现的程度不一样。在许译本中,第一节押/Iŋ/、/vz/的尾韵,第二节押/t/、/ɚ(r)/的尾韵,第三节押/ŋ/、/p/的尾韵,第四节押/t/、/ɚ(r)/的尾韵,第五节押/ŋ/、/p/的尾韵。 另外,从整体上来看许译本,第二节的译文和第四节的译文是重复的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 long here,short there;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第三节的译文和第五节的译文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He can not fall asleep,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So deep in love,so deep!)也是重复的。而这种重复也恰恰是原文重复性的一种体现,向译文读者传递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特性。初次读这四节诗的时候,给读者的感觉是这首诗没有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的确,单从字面上来看的话,许译本确实不是好的译文,但是当读者细细地去品味这四节诗的时候,便能感受到译文的美感。许译本把这位少年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思念之情、追求之行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好体现出原文美好爱情的意境之美。所以,后四节诗的重复不仅体现出了原诗的音乐之美,还表达出了原诗的意境之美,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好译文。许译本这样的押韵方式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中文原诗的音韵之美,同时也符合英文诗歌读者的审美,能够达到很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在此版本的理译本中,作者采用的是无韵体译法,基本上没有展现出原诗的韵律和节奏。倘若采用这样的翻译方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话,不能很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精华。

但是也不能说明《关雎》理译本中没有音乐性的体现。《关雎》原诗中多处用到“窈窕淑女”,理译本中每一处都用的都是这个译文“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 lady”。从整体结构上来看,理译本在处理第四节和第五节的时候——第四节(Here long,there short,is the duckweed;On the left,on the right,we gather it.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 lady:——With lutes,small and large,let us give her friendly welcome.);第五节(Here long,there short,is the duckweed;On the left,on the right,we cook and present it.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 lady:——With bells and drums let us show our delight in her.),也能够体现出原文的重复性,但是这种重复性的体现更加倾向于字面的重复,缺乏对原文意境之美的体现。译文也是严格按照原文的句式进行翻译的。但是在许译本中,把前两节的“窈窕淑女”译为“a fair maiden”,把最后两节原诗中的“窈窕淑女”译成“the good maiden fair”。理译本是完全遵照原诗的重复顺序进行重复的,而许译本是为了押韵对个别字词略有改动。从英译《关雎》重复性这个角度而言,两个译本各有各的优势。

4 《诗经·关雎》英译之形美体现

形美指的是译文能够传达出原文的形式,即诗句工整,句子的长短协调以及词性对等。从中文形式上看,《关雎》原文均是四字句,每一句都是长短相当。具体而言,还有一些词组的使用也能够体现出原诗形美的特征,比如,“窈窕”的偏旁是“穴”,“荇菜”的偏旁是“艹”,“寤寐”的偏旁是“宀”,“辗转”的偏旁是“车”,“琴瑟”的偏旁是“王”。这些词组的偏旁部首相同,结构相似,同样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形式美。“左右”这两个字虽然偏旁不一样,但是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而且左上部分还是相同的,同样具有汉字的特殊形式美感,即形美。

在许译本中,部分句子均能遵照原文的形式,翻译成4个英文单词,最多翻译成6个英文单词。而在理译本中,由于他采用的是无韵体译法,并没有严格控制每一句话中单词的数量。针对中文中词组字形上美感的英译,从整体上来看,许译本的第二节和第四节的文字是一模一样的,第三节和第五节的内容也是一模一样的。尽管原文中第二节、第四节与第三节、第五节的文字并非完全一样,但表达的内容都是该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和思念之情。许译本这样的译法不仅翻译出了原文的语境意义,表达出了原文的意美,而且也体现出了原文的形美,不得不说这是一篇难得的好译文。从个别细节来看,许译本在表达青年男子对所爱女子的追求时用了英文押头韵的修辞手法,即第二节“youth yearns”;第三节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浓浓思念之情时也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法,即“yearning grows”。然而,理译本更多的是翻译字面意思,在字形上的美感(即形美)几乎没有体现出来。

事实上,在形美这一方面很难做到完全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英文语言特点的差异性造成的,中文是象形文字,一种意合的语言,很少需要去找句子的“主谓宾”“主系表”等结构;然而,英文是拼音文字,一种形合的语言,需要遵从一定的语法、句法等功能,因而,句子中或多或少会增加一些功能性词汇。由于这种语言特点的差异性造成无法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绝对的对等,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也会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和风格造成一定的影响。理雅各成长于19世纪,英国著名的汉学家,是首批将《诗经》翻译成英文的译者,没有经验借鉴参考;而许渊冲先生成长于20世纪,这个时代学者们对翻译的学习和认知较之前的时代都有很大的进步,翻译水平有所提升也不足为奇。

5 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先生和汉学家理雅各对中国古典诗词《诗经·关雎》的译本,发现在许渊冲“三美”理论的指导下,许译本更能够较好地传达出原文的“意美”“音美”甚至“形美”。这不仅能够让目标语读者在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时“知之、好之、乐之”,而且能够更准确有效地向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理译本虽然是以无韵体诗歌的形式(散文诗)在翻译中国的古典诗歌,但是他是首批翻译中国诗歌的汉学家,最早让英语国家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因此,二者的译文各有优势,各有所长,均能为当代各位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关雎原诗许渊冲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改诗为文三步走
贤贤易色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