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元素在当代广西粤剧创编剧目音乐中的应用
2022-12-28刘力吴迪余韧
刘力,吴迪,余韧
(1.广西大学 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2.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23)
广西粤剧是广东粤剧的一大分支,是具有代表性的广西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广西粤剧在发展中不仅传承了粤剧的优秀艺术传统,还凭借着强大的包容性,汲取百家之长,运用广西独特的地域特色使自身价值得到升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1]。自2014年广西粤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南宁市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大力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以艺术创作推动戏曲品质提升,一批具有强烈广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现代创编粤剧剧目应运而生。
《海棠亭》《风雨骑楼》《月到中秋》作为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3部广西粤剧创编剧目,在剧目的创编过程中大胆创新,在创作中将广西本土音乐元素与传统粤剧的音乐唱腔进行了巧妙结合,使广西粤剧“耳目一新”。创编者们根据剧目背景、故事情节来选取本土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并借鉴了传统的广西粤剧曲牌板式唱腔的创作手法,提取并结合广西本土音乐元素的演唱形式、音乐体裁和体裁特点,运用“原唱腔的基础上重新填词”“旧词新谱”“活用民歌演唱形式”“新编曲”等手法进行创作。在3部创编剧目中,以本土音乐元素为基础创作的主题音乐,以演唱、伴奏、再现部分音乐动机材料和发展音乐动机材料的形式在剧目中反复出现,作为故事发展线索贯穿全剧。
在3部创编剧目中所出现的本土音乐元素按音乐构成要素来看,包括题材、体裁、演唱形式以及新编音乐四大类。从音乐题材来看,运用了电影《刘三姐》中具有彩调剧元素的插曲《世上哪有树缠藤》以及同样带有彩调剧元素的壮族物谜歌;从音乐体裁来看,运用了劳动号子、民歌两种音乐体裁,分别为船工号子、壮族民歌、瑶族民歌、陶圩山歌、疍家水上民歌等广西本土的音乐元素;在演唱形式方面,有壮族山歌中盘歌的演唱形式——对唱;在新编音乐中,有以陶圩山歌为基础的创作的《歇脚歌》作为剧目《海棠亭》的主题曲和以壮族瑶族民歌为基础创作的《月到中秋》的主题曲《苦丁茶》。
1 本土音乐元素在剧目音乐体裁中的应用
创编剧目《风雨骑楼》中出现的“顶硬上,鬼叫你穷!”这句唱词,在过去广州的大小码头、搬运场所到处都可以听到:“哼唷嗬!哼唷嗬!鬼叫你穷呀,顶硬上啦……”在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先生的创作下,成为经典的粤语歌曲《顶硬上》。《风雨骑楼》创编者运用了船工号子这一音乐体裁来反映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剧中的船工号子所采用的是改编后的《顶硬上》旋律,配之节选的原曲歌词,保留了劳动号子节奏强而有力、曲调简单、顿挫分明、有领有合的音乐特点。船工号子在整部剧中多次出现,成为剧目音乐的主题材料之一。船工号子在剧中共出现了6次,前5次以喊号子的形式出现,剧中码头的“咕喱”们所喊的“鬼叫你穷啊!顶硬上啊!”不仅蕴含着以苦力为生的船工们对命运的无奈与不甘,也体现了他们竭尽全力摆脱命运束缚的人性之光,是劳动人民拼搏向上的真实写照。全剧结尾部分的船工号子以合唱的形式出现。已参军北伐的梁盈盈和王德昌来到了欣欣向荣的梧州,正在赛龙舟的众人唱起了船工号子,在梁盈盈和王德昌欣慰的笑容中,整部剧也就此落幕。此处船工号子的旋律,是按照广西粤剧传统音乐唱腔旋律基础音的形成规律来创作的。船工号子以喊号子发出的音高旋律为准,接近于“261221143”,此曲的旋律以此字声音高形成的旋律作为音乐的主导动机材料,音乐旋律由“26722”开始发展,主要以旋律的二度级进或四度跳进的迂回进行为主。这最后的号子,唱出了全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梧州大码头的船工们和命运的抗争的象征,更是在整个剧目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道路上灵魂深处的呐喊!
《风雨骑楼》也对疍家水上民歌进行了改编创作。水上民歌的特点为大多以称谓开头,并在其中运用了多样的衬词。在剧目第三场的水上民歌中,歌词“梧州嘞”正是运用了这一特点,予以歌曲一种亲切感和诉说感。同时,歌词运用了大量“嘞”“啰”等衬词,多次重复地出现在曲子中,虽不表任何含义,但并不显啰嗦,反增韵味。除此之外,在整部剧中此旋律也作为背景音乐贯穿其中,起到不断强调故事发生的背景的作用。《风雨骑楼》演绎的水上民歌已经几乎将粤剧音乐唱腔的存在感降到了最低,以此来更加凸显疍家民歌的民族风味,凸显了梧州码头疍民平和、慢节奏的生活特点。
运用壮语演唱壮族山歌是《月到中秋》的一大亮点。在剧中,韦志强刚到青龙乡时,迎接他的展鹏和淑娟演唱了那两句壮语民歌“做人好过做神仙,壮家瑶家好风光啊嘞”。此处壮语以及壮族民歌的出现,使观众从传统的粤剧唱腔中跳脱出来,带给观众惊喜,迅速拉近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剧中顺应剧情采用了壮族民歌的体裁,运用壮族民歌的经典语气衬词“哎”来作为开头,来表达对青龙乡壮丽美景的感叹。在此唱段后,音乐接入了传统粤剧的二黄板式唱腔——长句二流,将韦志强虽因回到家乡而感到喜悦,却因亲人们不认识他而惆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与展鹏和淑娟为喜迎贵宾所唱的壮族民歌形成了对比,两个唱段虽都在表达对于家乡人美、景美的赞叹,但观众感受到的却是“惆怅”和“喜悦”两种完全相反的情绪。
2 本土音乐元素在剧目音乐题材中的应用
在音乐创作中,题材内容的选择决定了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和内涵,这也是与观众达到“共情”的一大重要途径[2]。
剧目《海棠亭》大胆运用了广西经典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世上哪有树缠藤》的题材。《世上哪有树缠藤》不仅具有壮族音乐元素,还具有广西彩调剧的音乐元素,二者相结合而成,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在《海棠亭》的第一幕,以阿莲和祝生为代表的壮族的青年男女们对歌表达爱意的场景中,《世上哪有树缠藤》中的歌词“连就连”被进一步加以创作。创编者们在此处用刘三姐和阿牛哥的爱情故事,来表达阿莲和祝生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一句“连就连”,使观众“秒懂”其中的含义。
3 本土音乐元素在演唱形式中的的应用
本土音乐元素演唱形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创编粤剧《海棠亭》中。创编者们采用了壮族山歌中盘歌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其紧凑地出现在剧目的1~3幕中,剧中青年男女们的对唱,迅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的大背景中,并以这种大家熟知的演唱形式引起观众共鸣。
在第一幕中,壮族的青年男女们在主角茉莉的号召下聚在一起对歌,阿莲和祝生这对小情侣也在这场歌圩中用对歌表达着自己的爱意。从众人合唱“三月歌圩唱翻天,男找女来女找男,有情有缘歌不断,唱到太阳难落山”,到阿莲羞涩地表达“口渴入园拗甘蔗,想起情哥妹心甜,一年想哥三百日,月月想哥三十天”,以及祝生的答复“哥想妹来妹想哥,哥也癫来妹也癫,鲜花要插牛粪上,肥多花才开得艳”,对唱的演唱形式融入广西粤剧音乐中,将壮乡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此段对唱中,演员们一改粤剧唱腔,在演唱时加入山歌中“嘿”“哩”“啰”“呐”等衬词,并在音乐内部进行扩充,节奏也随之变化,使作品的节奏型和音乐性更加丰富多样。此唱段为民族羽调式,最后一个“天”字结合了粤剧中的音乐唱腔——“拖腔”,“天”字的旋律从调式的角音E出发,旋律级进下行后,回到调式主和弦的羽音A上自由延长结束,展现出壮族人民在大山中唱歌时余音袅袅、回响不绝的效果。此唱段结束后接入传统粤剧的曲牌板式音乐唱腔——了缘曲,剧目从山歌的欢快的气氛中回到舒缓、较为平静的氛围中。在剧目第三幕“办学”中,出现了以对唱形式演唱的壮族经典山歌——物谜歌。歌曲采用谜语式问答形式,歌词生动,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3]。在《海棠亭》中,壮族人民为考验想要办学的秦观的才能,用物谜歌来“为难”秦观,壮民们问,秦观答,一问一答极富生活气息。在秦观以对唱的形式答出壮民们的问题后,壮民们对博学多才的秦观充满了敬佩之情和信任。物谜歌后紧接着接入传统粤剧的曲牌板式唱腔中的“恋坛二流”以及民间歌谣板式唱腔的“流水南音”继续故事的发展。
《海棠亭》中两次壮族山歌对唱形式的运用,深入地展现了壮族山歌的“乐教”育人、劳作生活、以歌代言、以歌会友的社会功能。与传统粤剧音乐唱腔的演唱形式相比,壮族山歌对唱形式的运用能更直接、快速地表现故事发生环境、地域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4 新编曲在剧目音乐中的运用
剧目《海棠亭》和《月到中秋》的主题曲,均为词曲家们根据剧目故事背景,结合广西当地民族音乐进行的新编曲的创作。这种在尊重传统粤剧音乐唱腔创作规律下巧妙融合本土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做法,更加精准地突出了广西的地域特色[4]。
为突出《海棠亭》剧目故事取材地的特色,著名作曲家广东粤剧名家卜灿荣、剧作家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胡红一,以横县陶圩山歌为基础,将广西粤剧的曲调和壮乡音乐、风情相融合,创作了贯穿全剧的《歇脚歌》。因《海棠亭》使用粤语演绎,《歇脚歌》的旋律走向与唱词的粤语声调趋向一致,如歌词:“外乡人你是过客吗?走累了你就歇歇脚吧,渴了就喝口茉莉香茶,饿了就吃点壮乡的糍粑。”其唱词的字声形 成 的 腔 调 是 “62516112、621161112、275255525、6266212162”。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歌词的字声音高变化与歌曲的旋律极其相似,大部分的音高距离都是一样的。
《歇脚歌》作为剧目《海棠亭》的主题音乐,配之朴素的歌词,壮乡人的真诚温暖着主人公秦观。《歇脚歌》在全剧中多次出现,不仅体现了横县壮乡人的善良与热情,更是该剧承上启下、贯穿全剧的一条主线。
由邓炳光和壮族的张懿参与唱腔设计的主题曲《苦丁茶》是为剧目《月到中秋》新编创作的。它不仅与粤剧的“妆台秋思”“江河水”等经典曲牌接轨,符合粤剧音乐创作的《苦丁茶》的主题曲在全剧共出现了6次,随剧情的发展,在歌词上有所变动,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全剧的开头为主题曲《苦丁茶》的第一次出现,也是此剧第一版本的主题歌。正值中秋佳节,众人载歌载舞迎接韦志强的到来,用唱《苦丁茶》的方式来交代故事的背景。在此唱段后接入了传统粤剧的改编民间歌谣板式唱腔,表达剧中人们在改革开放后,生活美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情感[5]。同时,“苦丁茶”作为主人公方玉和韦志强颠沛流离故事的引导线索,在韦志强见到妻子时第二次响起。与首次出现的主题曲不同的是,此处以更加抒情的女声独唱的演唱形式来演绎作品,很好地表现了韦志强和妻子二人不能相认的痛苦心情。这一点也与第三次出现的主题曲的作用相同,为接下来因种植苦丁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做好了铺垫。
第四次的主题曲运用是在韦志强去山上拜访逝去的玉珍嫂时。此次,主题曲由传统粤剧唱腔中曲牌体板式唱腔的“红烛泪”引出,营造了压抑、悲痛的情绪氛围。这时出现的主题曲的歌词与第一版主题曲相比有所改动,歌词“深深的绿,嫩嫩的芽”改为“浮云掩光华,月圆人不圆”,曲作者遵循粤剧音乐唱腔中的“顺应唱词字声”的音乐创作规律,旋律也有所变动,更符合歌词的发音规律,同时也更加符合剧情,突出了韦志强唤起记忆中那些痛苦的回忆时,感到无助、懊悔、郁闷的心情。
在剧目的结尾,韦家和蓝家误会解除,亲人相认时,众人两次唱起第一版主题曲《苦丁茶》,而此时的演唱表达的是家人团圆的喜悦以及乡亲们对韦志强在青龙乡建厂开发苦丁茶的兴奋。
3部剧中所出现的本土音乐元素的素材选取规律有两个特点:第一,与剧本故事发生地、民族聚居地以及民族文化有关,凸显故事发生背景;第二,运用的本土音乐元素均为广西地区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以达到“共情”的目的。
本土音乐元素出现在剧目的开头处,表达剧情的故事背景,突出剧目中心主题的同时,也“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为接下来剧情做铺垫。在连接处出现为符合剧情的发展,融入广西地域特色的本土音乐元素,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为后面剧情发展的场景、地点、人物等要素埋下伏笔[6]。本土音乐元素出现在整部剧的结束处,首尾呼应,使剧情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升华故事主题,起到点题的作用。剧中作为主题曲出现的本土音乐元素,不仅以歌唱作品的形式出现,还作为背景音乐穿插其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不仅巧妙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为角色情感的抒发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入点,更加凸显了创编剧目的地域、民族特色。
5 结语
广西粤剧创编剧目《海棠亭》《风雨骑楼》《月到中秋》中,运用本土音乐元素进行音乐创作的方法是广西粤剧音乐的一大创新。相较于只使用传统音乐唱腔的传统粤剧剧目,本土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强化了剧目故事发生的背景,丰富了广西粤剧创编剧目的音乐元素,使观众感受到了传统粤剧唱腔魅力的同时,在本土音乐元素的感染下对剧目所表达的情感更容易产生共鸣以及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将粤剧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接地气”。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发展“困境”的广西粤剧通过与本土音乐元素的“水乳交融”,为广西粤剧和本土音乐元素的传承和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道路。这种创新的创作手法,一方面,不仅展现了广西粤剧的自身艺术魅力,还展现出了民族的精神与力量,极大地推动了剧目创作的进步和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在创编剧目中运用本土音乐元素,使本土音乐元素能够以另一种形式绽放光彩,为自身的发展拓宽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