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2-12-27李雪歌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技工院校融媒体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以文育人”的重要一环,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融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媒体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各院校应该用好媒体平台更好地助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文章通过分析融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发现其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传播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学生参与性强等优势,在结合日常对当下技工院校学生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大学生人生目标不甚明确、缺乏深入思考的习惯、自制力较差易受网络影响等问题,进一步明确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线下实践缺乏积极性的现状,并从加强思政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推动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融媒体;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202-03

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学校组织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1]。校园文化是学校“以文育人”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2]。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在學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融媒体时代,随着微信、抖音、秒拍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校园文化的培育空间逐渐从校园本身向网络中的虚拟空间转移,不仅是形式,其内容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融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形式和内容与传统的校园文化有何不同?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如何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融媒体环境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技工院校“文化育人”的功能?这是当代校园文化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融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相比,融媒体给校园文化带来了许多变革,在其形式、内容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一)打破时空界限,形式更为多样

根据之前研究者对于校园文化的界定,可以将校园文化看作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师生所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3]。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在校园这一实体空间内开展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包括校园广播、显示屏、校刊校报以及各类校园活动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近年来新兴媒介的发展,出现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阅读类交流互动媒体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媒体,这些社会化媒体的诞生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限制,无论身处校园内还是校园外,只需要一部手机和畅通的网络,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信息,并且及时予以反馈。同时,网络的便利性让校园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线下,它将活动扩展到更广阔的网络平台上,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由此可见,与以往略显单调的线下组织和文字图片宣传方式相比,融媒体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打破单向传播模式,学生参与性更强

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是老师作为信息的发布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内容的宣传者,学生大多是接收者,被动地接收来自于学校或老师的信息。而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融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转变,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利,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活动的发起者和文化的创造者。学生既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接收信息,在官方网络平台上发表意见,与其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发起活动,吸引并结识与自己有共同追求或者相似喜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为强烈。

(三)打破内容限制,传播内容更加丰富

在以纸媒和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媒体时期,校园文化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以文字、图片和音频等形式为主,其载体也多为校报校刊和校园广播。随着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媒介技术不断革新,海量的网络数据和通信传输的数字化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融媒体时代,师生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动态图片及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师生也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反映的内容更加全面,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同时,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师生的共同构建中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融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技工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4]。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技工院校与普通的大学也有所不同,其承担的培育学生的功能自然也有所区分,因此,其在融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技工院校的学生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生目标不甚明确

技工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占大多数,仅有少部分生源来自高中,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并不成熟。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不甚明确,来到新的学校后也处于迷茫期,对于自己的前途大多抱着随波逐流和无所谓的态度。在与部分学生交谈时,发现有许多人抱着“在学校待一天就算一天”“毕业以后的事情毕业了再说”等茫然或者漠然的态度,仅少数同学有明确的职业追求,表示自己要学好技术,考取技能证书,为找到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

2.易受网络影响,缺乏深入思考的习惯

新一代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是“00后”和“05后”,他们成长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中,作为“Z世代”(Generation Z——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的一员,其对于各类电子设备和新兴媒介都十分熟悉。与此同时,“Z世代”接收的信息大多来自于网络,无论是通过与同龄人在社交平台上聊天,或者是自己通过各种网络媒体搜索和浏览,一天之内获得的信息量难以估量,而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阅读的即时性使得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只停留在表层,难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可见,虽然其获得的信息不少,但是真正能理解吸收这些信息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知识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3.自制力较差,行动容易受他人影响

与普通大学生不同,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普通高中或者大学的分数线,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例如时间观念较差、完成学习任务态度不积极、思想和行为容易被周围的人影响等等。正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環境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是与他们有着相似习惯和同样作风的人群,在同龄人中缺少学习和模仿的正向榜样,在彼此的互相影响下,这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愈发蔓延,这些都不利于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当代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

由于技工院校的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长期沉迷于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等线上活动,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足,在网络空间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还处于思想价值观的养成期,对这些负向的网络文化缺乏辨识力和抵抗力”[5]。在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除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外,也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等不良思想,媒介技术的发展消除了原本信息发布与获取之间的壁垒,这使得学生在即时获得一手信息的同时,也直面了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冲击。而对于这些年纪尚小又缺乏相应判断力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很容易落入不良思想的窠臼,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会让这些思想渗入到各个小群体,进而对校园文化产生不利因素。

2.线下实践缺乏积极性

尽管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之间的交往搭起了比以往更为广阔的桥梁,但是并没有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长期缺乏面对面的接触和现实的互动,反而会减弱彼此情感间的联系,进而降低人现实交往的欲望。比起与同学和朋友的现实交流,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更愿意独自窝在宿舍中打游戏,在网络世界中消磨时间,现实交际能力随之减弱,“网虫”“社恐”等词汇早已不再新鲜,且更多由网络引发的行为和心理问题逐渐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由于长期沉迷于虚拟空间,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容易变得更加封闭和浮躁,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中[6]。因此,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常常会出现“网上一呼百应,线下无人问津”的情形,与网络上的高活跃度不同,学生在参与现实活动时表现得相对冷漠。

三、融媒体环境下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媒介融合成为大势的当下,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场所,技工院校应针对自身特点,结合新技术发展,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突出其优势,努力建设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7]。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健康的校园文化首先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思想引领。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成长过程相结合、与培养“大国工匠”的目标相结合,通过课程思政和“五育”教育,强化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主动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同时,可利用重大事件和重大节日节点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在学校官方公众号平台推送党史学习教育资料,在学校官方抖音平台播放“五四”“七一”等节日宣传片,在广播站播放红色经典故事,在多媒体平台播放“大国工匠”人物纪录片等,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介

当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受众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识别有效的信息并辨别其真伪,以及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媒介[8]。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了解近年来出现的各类新兴媒介,认识这些媒介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课后安排学生运用这些新兴媒介完成课后作业,如录制短视频、开设班级公众号等,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不同媒介。同时,也可以将媒介素养的知识穿插到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另外,在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利用相关平台进行宣传,通过文字、图片和宣传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辨别信息的能力,健康上网,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整合平台建设,吸引学生参与

技工院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打造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宣传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利用现有的传播平台,如校园广播、校报校刊、宣传公告栏等传统媒体,和以微信公众号、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的宣传优势和新媒体的互动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的校园媒体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先进文化的宣传上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主心骨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其在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和互动优势,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技能教育的内容融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如开展视频唱革命歌曲比赛、线上征文、拍摄短视频宣传片等,将线下活动和比赛结合起来,让师生置身于浓厚的主流文化氛围之中,推动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深化对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9]。

针对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在校内要做好工匠精神的宣传,通过播放先进人物的宣传片,倡导学生学习其高尚的精神;做好“第二课堂”,在课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通过短视频或者图文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另外,可利用学生对新媒体的兴趣,鼓励学生争当活动的组织者,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从而让他们在自己参与组织的活动中更深入地了解先进文化,推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态势,技工院校应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和自身建设方向,结合当下媒介发展的趋势,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充分结合起来,推动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郑水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46.

[3] 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4] 孟嘉宇.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概述及应对措施分析[J].现代交际,2019(23):142-143.

[5] 祝瑞.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共建与引导[N].中国文化报,2021-09-21(03).

[6] 胡斌鑫,侯来琴.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行为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52-53.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 周来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今传媒,2022,30(7):146-150.

[9] 颜郡,林子鸿.文化育人视野下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95-97.

作者简介 李雪歌,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宣传。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技工院校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