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疫情报道探究主流媒体“四力”的塑造

2022-12-27管雪高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四力

管雪 高倩

摘要: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文章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安徽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关于本地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为样本,通过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推导总结出其在区域性突发疫情中凭借快速响应掌握主动、多元情感叙事引发关注、特色表达讲好区域故事等方式,在满足用户获取真实信息、缓解焦虑、加强情感交流、参与互动等多种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进而提出基于新媒体发展对传媒生态的重塑,新型主流媒体应当立足媒体定位、内容质量、用户需求和区域定位,创新内容表达,于满足公众多种需求中提升区域性主流媒体“四力”的有效路径,以资借鉴。

关键词:疫情报道;主流媒体;使用与满足理论;安徽交通广播;四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071-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基于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四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20A0897;2020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合作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机制与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20A0900;安徽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新闻传播类专业思政教学案例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相关信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公众的心。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公众的信息需求异常旺盛,随着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成为新闻报道和信息扩散的主阵地,然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在某些时刻往往导致“信息疫情”[1]暴发。

面对病毒可能带来的“信息疫情”,主流媒体如何把握报道时机,满足公众的需求,引导舆论走向?随着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区域内的多点频发,安徽交通广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时掌握权威信息,第一时间精准发布,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成为区域民众了解政府决策、疫情动态的第一消息源。

本文围绕疫情期间安徽交通广播在微信平台发布的相关报道,通过量化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从报道数量、报道频率、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在疫情報道中打造主流媒体“四力”的路径,为其他主流媒体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说明

(一)研究对象

2019年,在媒体加速融合的背景下,由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运营中心“急先锋融媒体工作室”运营的安徽交通广播官方微信公众号,即908新媒体正式运营。近年来,908新媒体充分发挥多年来广播平台积累的信息资源和平台优势,叠加网络信息高效发布优势,在众多区域重大突发事件中率先发声,形成“上一秒发生 下一秒发声”的品牌风格,成功积累150万个忠实用户,在用户心中形成了“908就是快”的一致印象[2]。

经过多年深耕,908新媒体多次荣登新榜全国民生公众号第一名,2022年4月,以新榜指数1023.3位列全国公众号第二名,仅次于“央视财经”。908新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

(二)研究样本选择

1.时间选择

2022年3月,随着周边地区多点散发,疫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合肥市于3月13日发布“合肥市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通告(合防〔2022〕2号)”。本文选取自2022年3月13日合肥市加强疫情防控至2022年5月9日合肥在院治疗感染者“清零”,这58天内908新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涉及影响合肥的23波疫情相关报道。

2.样本选择

908新媒体矩阵由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组成。考虑到平台属性、用户基数和传播效果,本文选择粉丝量和影响力最大的微信平台作为研究对象。

二、908新媒体本地疫情防控报道情况

2022年3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公众高度关注疫情相关信息。908新媒体作为安徽省级媒体,多次在本地疫情报道中先声夺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真实信息,成为本地民众获取信息的第一权威来源。

(一)报道数量和频率

1.报道数量

自2022年3月13日发布《合肥市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通告(合防〔2022〕2号)》以来,截至5月9日24时,908新媒体在微信平台共推文412次,发布文章2247篇。其中,3月13日至31日共推送134次,发布794篇文章;4月推送216次,发布1192篇文章;5月1日至9日,共推送62次,发布文章261篇,期间80%以上为疫情防控相关报道,头条推文阅读量均在10万以上。

2.报道频率

从报道频率来看,从2022年3月13日至2022年5月9日,共发生影响本地的疫情23波,4月是发布信息最为集中的时期,尤其是4月18日后一周,也是本地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报道数量经历一个较大的反弹。从报道频率看,推文频率保持在每天5~8次,每一波疫情发生后为推文的高峰期,日均推文7~8次;从报道时间看,常见发布时段为8时至22时,每一波疫情发生后的推文往往关注最新情况通报,多在23时至24时发布。

(二)报道形式和内容

908新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的疫情报道涵盖了十大类别的内容,呈现整体内容分布均衡、全覆盖的特点。从内容分布上看,“疫情通报”类报道比重最大,占总报道的近三成,“政策决策”“防疫一线”类分别以23%、21%位列第二、三位,辟谣、科普和祝福倡议类合计占比20%,其他类别均有涉及,商业宣传最少。从整体报道内容看,这种“百花齐放”报道的全局性和专业性,符合908新媒体作为本地省级主流媒体的定位;同时,大量通报内容既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也通过第一现场、抗疫故事还原了齐心抗疫的真实场景,对舆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从报道形式看,908新媒体发布的报道图文并茂,形式更加多元化。其在政策决策解读和疫情通报等大部分报道中,以图文报道为主,使用其官方色深蓝色标注重点内容,也会使用一些朋友圈、聊天记录等UGC内容,给用户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对于核酸检测结果的通报,则注重可视化图片的使用,以绿色为背景,文字中“均为阴性”等字样使用绿色字体;“防疫一线”的相关报道以图文为基础,穿插现场实探视频,给用户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祝福、倡议类内容则以信息凝练、主题突出的短视频为主,在一些图文报道中特别注重发挥交通广播强大的曲库资源优势,配以精妙的背景音乐,充分利用视听语言符号,实现情感的感染和传递。

三、908新媒体疫情防控报道中用户的使用与满足情况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经典理论,由伊莱休·卡茨提出。其认为,人们主动选择和使用特定媒体来满足具体的需求,而这种满足与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之间不可分离,且交织在一起[3]。全媒体时代,公众不仅使用媒介信息,还使用媒介平台,网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使用者[4]。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与疫情相关报道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议题。后疫情时代,如何在多元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做好疫情防控的客观报道,及时化解负面信息,提振抗疫信心、凝聚社会共识,是主流媒体面对的一道考题。908新媒体以“快、真、暖、微”赢得公众信赖,传递温情与正能量,突出地域特色,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舆论引导中提升了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快:满足信息需求,提升公信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网络平台的信息庞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媒体发布的信息鱼龙混杂。疫情带来的紧张、不安,导致公众的信息需求激增,及时、权威、透明地通报疫情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关键。

通过样本分析得知,908新媒体在23波本土突发疫情发生后,即时发布了涵盖疫情动态、病例追踪、防控措施、核酸检测等情况通报、最新通报,其中有30份权威通告(合防〔2022〕2-31号文),力求做到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

4月18日晚,合肥蜀山区通报核酸检測异常后,大量市民拥入商超抢菜、囤菜,导致附近各大商超断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4月19日00:29,908新媒体发布《合肥疫情处置最新通报(4月19日00:28)》,第一时间实地走访高新区部分商超,关注群众需求,明确物资供应充足,降低了不明信息传播的风险,体现了新闻人的职责与担当;信息播报快速透明,让网友看到了疫情之下城市应急响应的快速高效,既满足了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又有效地消除了受众的恐慌情绪,提升了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一旦出现本土确诊病例,了解感染人数、传播路径、传播范围、官方应对举措是公众的第一诉求。疫情期间,908新媒体几乎24小时在线,常驻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实时掌握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疫情最新情况通报,权威解读政府决策,坚定了民众抗疫信心。仅“4·18”合肥疫情发生后的一周内,滚动发布相关信息740条,其中,凌晨发布37条,全网首发率达93%[2],以快制胜,成为市民及时了解政府决策、疫情动态的第一信息源。

(二)准:满足缓解焦虑的需求,发挥引导力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及。特别是移动网络上的自媒体,人们发布、获取信息变得非常容易,未经求证的谣言、假新闻等,严重影响着公众对事实的判断,也给公众带来了压力和焦虑。

908新媒体围绕疫情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澄清谣言,引导舆论。例如4月11日上午,部分社交媒体流传“合肥方舱医院已经启用”“路过方舱医院周边健康码转黄”等不实信息。当日12:47,908新媒体发布《合肥方舱医院没有启用》一文,通过独家视频画面,终止了自媒体平台信息的谣传、误导。

信源可靠、发布准确是提升引导力的保证。“上海第一批返乡人员在合肥多家酒店隔离”、合肥市城市管理局发布“实施静态管理”通知、“包河2例核酸检测异常人员为上海返回人员”等相关信息在一些社交媒体、微信群、朋友圈传播,针对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小道消息”,908新媒体记者深入一线,多方求证核实,消息来源于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标题醒目,引导公众远离不实信息,让谣言无处遁形,充分发挥了“瞭望者”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公众缓解焦虑的需求,也为疫情防控营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暖:满足情感交流需求,增强传播力

一般认为,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传递和扩散过程就构成了共情传播[5]。疫情笼罩下,人们处于同一相似情境,为共情传播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908新媒体关注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警务工作者、普通志愿者和劳动者,发掘并报道了他们的感人故事,通过情感共通建立天然联结,由情感共鸣触发认知共鸣,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例如《“这是合肥的喜事啊!”》一文,关注了4月11日在外务工的安徽老乡鲍某的求助,其妻子临近分娩,却因所在地疫情原因无法在原定医院生产。在接到求助电话后,当地政府立即协调相关部门,打通一条闭环转运的绿色通道。作为事件后续,《“合肥喜事”宝宝出院啦》跟进报道了鲍某一家给孩子取名“鲍庐恩”,给求助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则普通的求助报道,见微知著,让公众感受到了“纵有疫情封城,仍有通途为人民”的温情,也深刻反映了当地政府“坚持把病毒拒之人群之外,而不是把来(返)人员拒之门外”人性化的防疫措施。相比传统的理性传播,共情传播更容易跨越传播障碍,化解不同群体的传播隔阂,内化价值认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再如908新媒体突出隔离点的“加油”小卡片等温情细节,母亲节关注“点长”妈妈故事打造人情味报道,通过微小而又平凡的坚守增强疫情报道内容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双向传播属性,诉诸情感共鸣策略,如关注疫情防控影响下的大学生群体,推出给在校大学生的一封信以及收到大学生回信等多篇文章,关注受疫情影响生活步履维艰的大货车司机,多角度小侧面报道疫情一线的走心考虑、暖心行动,篇篇阅读量超10万次,描绘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呈现出一个有温情的城市,实现了立体化共情传播,在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引发了共情。在这种共情的叙事框架下,感谢、辛苦等情绪构成了疫情下独特的、暖心的留言区,对坚定信心、传递爱心、鼓舞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微:满足互动实现需求,扩大影响力

用户是传播的起点,也是传播的终点。关注用户需求,是媒体吸引用户、扩大影响力的关键。

自5月5日起,908新媒体在疫情通报中,涉及“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相关字眼开始使用绿色字体;5月7日《合肥刚刚通报》的封面图换上了绿色底的封面图,正文是绿色调的核酸检测数据通报,转发引导部分也使用了绿色字体;5月9日,《合肥刚刚官宣!全部清零!》中,“清零”“全部歼灭”等一抹清新的绿色,契合了时下网友守住绿码的心态,也反映出908新媒体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坚定了打赢疫情歼灭战的信心,也增强了用户的黏性。

卡茨等人指出,公众使用媒介的动机是获取信息、解闷、娱乐、自我认同、人际交往及社会参与等。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参与互动需求和情感需求有了极大的延伸。“夜深了,也许您已进入梦乡,但此刻,还有很多人正在忙碌。”908新媒体行文语言简单质朴,与用户像朋友一样交心;《合肥,你要好好的》《合肥 在一起》《合肥的51张照片》《今夜,爱的致意》等一篇篇推文,或改编歌曲,或汇总展示,将城市拟人化,配以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形成一篇充满人情味儿、有温度的推文,情感细腻、表露真诚,于情感表达中、于细微之处唤起用户的情感,强化用户对媒体的认同、认可,并引发广泛参与。

908新媒体心中有用户,真正为用户着想,用户的满足感不断增强。针对用户指出文字表述的降压供水区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况,908新媒体根据用户的反馈,立即改进,随即发布“合肥市降压供水区域图”,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不管是音乐晚安,还是以情感表达为主的共情传播,从细微之处入手,贴心关怀,用声音助力温暖传递,努力缩短“我给你的”和“你想要的”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主流媒体传播的服务性和感染力。

四、新型主流媒体打造“四力”的路径选择

面对信息技术的革新、传播环境和传播生态的重塑,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要告别传统媒体思维,要有空杯心态,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在具体新闻实践中转变思维定式,强化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创新意识,用“新地图”去发现“新大陆”。

(一)立足媒体定位,打造品牌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道中,908新媒体实时掌握权威信息,第一时间精准发布,不断强化“快”的品牌传播效应,塑造“暖”性品格,成为区域民众了解政府决策、疫情动态的第一消息源。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主流媒体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赢得“麦克风”的控制权和主动权,要深入把握全媒体发展趋势,找准自身定位,借助品牌优势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在新媒体传播中形成品牌风格特色,赢得公众认可、信赖,于“指端”“掌上”精彩中提升公信力。

(二)立足内容质量,保持新闻本色

信息传播是媒体的重要功能。新传播格局下,媒体发展呈现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等特点,但最终吸引用户、赢得用户的还是内容。

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公众的信息需求短时间激增,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信源和身份优势,通过扎实采访快速、准确地报道事实,发布权威声音,消除不确定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新媒体传播中要善于发现用户的关注点,推出更多有思想、有价值、有品质的作品精准发布,触发用户主动评论、转发,形成对媒体的认同,增强报道的凝聚力,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切实提升内容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三)立足用户需求,实现共情传播

新媒体时代,不抵达用户的传播是无效的。重视用户参与感,激发用户共鸣,是优化传播效果的前提。

在新媒体传播中,主流媒体要关注用户需求,以敏锐的目光回应公众关切,填补用户的需求空白,缩短“我给你的”和“你想要的”之间的距离;合理使用情感传播策略,善用多元主体叙事,重视“小而美”的微末日常表达,将重大议题与普通人勾连,通过这些平凡的个体或群体形成叙事集合,多层次、分众化、情感化、日常化打造故事共同体,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引发共情,增强内容的感染力,重塑有温度的媒体形象。

(四)立足区域实际,打造特色传播

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主流媒体要打破传统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洞悉用户需求,深耕厚植打造优质内容,媒体记者更要常怀使命感,立足区域发展实际,讲好区域故事。

省级主流媒体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耕一方、代言一方;在疫情防控报道中抓小切口、讲小故事,创作出一大批“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鼓正气”的暖性内容,传递温暖,坚定信心,成为讲好本地故事的主力军。如908新媒体虽地处安徽,却放眼全国,以国家推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报道范围扩大至长三角区域,尤其在疫情报道中,通过最新信息速递、突发应急联动等内容吸引大量省外用户,动态发布、解读政府防疫决策,让“光明正大”式防疫的“合肥模式”引发央视关注,成为合肥乃至安徽区域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宣讲员”,助力区域媒体品牌“出圈”。

五、结语

后疫情时代,公众对疫情相关报道持续关注,新闻媒体依旧发挥着“瞭望者”的重要作用。

面对舆论格局、传播生态的巨大变化,做强新型主流媒体,要借势在“掌上”“指端”平台发力,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定位,以新媒体思维洞悉用户需求,媒体记者更要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和对工作的锐气,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耕优质内容,及时提供有效信息,在流量浪潮中“乘风破浪”,把握传播主动权,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主流新闻媒体“四力”的提升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吴婷.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创新传播策略探析:以央视新闻疫情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12):104-106.

[2] 程华芳,鲁俊,薛明亮.打造“专精”路线 塑造“暖性”品格:安徽广播电视台“急先锋融媒体工作室”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战线,2022(7):104-106.

[3] 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 6版.刘海龙,于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328-330.

[4] 宋琳琳,刘乃仲.论网络媒体的使用与满足[J].新闻爱好者,2009(6):51-52.

[5] 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2021(6):36-41.

作者简介 管雪,碩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采编、新媒体传播。高倩,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采编、影视编导。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四力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践行“四力”锻造新闻精品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