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研究
2022-12-27干雅卓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为传播主导途径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在此契机下产生了很多与新媒体有关的专业,开辟了传媒领域的新赛道。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其新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成为了新媒体行业的主力军之一。但变局之下有人欢喜有人忧,一些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人才培养定位陈旧,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动手能力欠缺等。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分类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选择是否符合实际、专业及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师专业能力是否符合教学教研需求等多重问题,提出新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改建议,旨在优化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路径,提升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198-04
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为相关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打开了新的缺口,新媒体行业实操性强,这对当下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传媒专业的毕业生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短视频节目策划、视频拍摄、非线性编辑、后期制作等实操技能,才能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与制作中去。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践性人才的主阵地,更能满足新媒体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传媒人才培养好了,不仅能缓解新媒体人才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率,推动高校优质校建设进程,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此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对其开设的新闻采编与制作專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都做出了调整和改进,力求与时俱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解决不够彻底,措施不够完善,没有触及问题的症结。这就导致该专业难以真正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也出现了相关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所以当下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力挽狂澜,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补足自身短板,提升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一、专业现状与教改意义
(一)专业现状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各类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能力,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拍摄、编辑、评论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专业亮点在于强调实践教学,特别是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课程一般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讲练结合。通过大量专业实践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据第三方网站统计,截至2022年6月,开设此专业的全国高职院校约有80家。一般的传统主干课程由新闻理论、电视摄像、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与写作、非线性编辑与数字特技、新闻编辑与版式设计、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网络新闻制作等组成,各省市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需求,开设其他辅助性课程。
(二)教改意义
1.国家传媒人才战略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推动媒体融合一体化发展、建设全媒体、融媒体成为了一项重要又紧迫的任务。这就要求所有媒体人要学会运用数字信息的革命成果,去推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最终促使主流舆论媒体做大做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力量。在此背景下,高校有责任有义务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与时俱进,责无旁贷地为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传媒人才贡献力量。
2.行业需求变化
通过笔者对相关媒体行业的调研发现,传统媒体的地位正在持续下降,几乎每家主流媒体或官方媒体都有自己的公众号、抖音账户,用以大规模的推广引流。相对而言,主流媒体的人才需求被压缩,新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到广播电视行业工作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传统媒体技能为主要学习对象的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容,需要更多持续的新鲜血液。再加上新媒体行业对于学历和专业的要求较为灵活。互联网给所有人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和机遇,在新媒体行业中非“科班出身”的精英或大咖不胜枚举,这也加剧了行业竞争,使得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发挥自身优势。
在传媒人才的雇佣市场上,“有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已成为业界共识。他们不仅要求学生有与专业技能相符的学历、广博的学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不仅能胜任本职工作,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1]。
眼下令人担忧的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们,虽然经过了三年的专业培养,但仍然不能满足新媒体发展的人才需要。重点问题表现在专业技能不足,对新闻采、写、编流程不熟练,缺乏拍摄、剪辑等实践任务的锻炼。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的毕业生对专业课之外的美学、文学、文化等学科了解不深,缺乏辩证思考和基本新闻评论的能力,综合素质不高。长此以往,不利于工作开展及职业发展。所以,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职院校必须引起重视,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3.学生学情分析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如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史、传播学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业技能课,如PR、PS、新闻摄影、摄影摄像等。最后还有一部分公共课程。
其中专业课范围内,理论课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把教学意识形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新闻教育的根基。掌握新闻采编的专业技能是保障学生就业的压舱石,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过笔者对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该专业毕业生认为,在实践中,专业技能比专业理论更重要。从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度来看,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们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够用”的有26.6%;认为“能用一些,但不多”的有46.67%;认为“不够用”的有20%;认为“理论知识完全够用”的有6.73%。认为“专业技能课程比其他课程更重要”的毕业生高达58%,认为“专业技能课程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占26%,认为“专业理论课程更重要”的只有16%[2]。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他们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基本能够指导实践,但还需汲取新的专业技术知识去充实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专业技能课程比专业理论课程更重要。
除此之外,学生还反映,新媒体、新技术相关课程涉及较少。现今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是00后,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大多来源于互联网,并且对新媒体行业兴趣盎然。然而新媒体、新技术相关课程涉及甚少,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兴趣。而对于开设的相关公共课程,学生们普遍兴趣不高。以公共课大学语文为例,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等不同方向的课程,但公共课种类十分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群体多元化兴趣和知识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生培养的角度,还是从专业建设的角度都必须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上日程。
二、问题原因分析
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改革较为复杂,在教学改革之前,我们必须厘清思路,分析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才能做到教改措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造成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陈旧
首先,据笔者了解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把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锁定在传统新闻出版或广播电视行业,在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能力和广播电视领域的工作技能。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范围依然是传统媒体这一狭小的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与现实需求的脱离使得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其次,有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了先进院校的经验,但是没有进行本土化操作。这直接导致培养方案超出现实教学条件,或是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媒介素养水平,致使毕业生距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种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培养方式如同空中楼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难以奏效,还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动力。
(二)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专业教学与行业联系不紧密
人才培养方案的偏离直接导致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而专业课程的完善与否又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关于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3] 。
但据笔者了解,42.93%的高职在校生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论课多,实训课少,理论课程需要“瘦身”;认为“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多”的高职生有29.82%;认为“一些课程有必要开设,但是没有开”的占19.54%;其他意见占 7.71%。在校生也表达了对当下新闻采编专业的态度,认为“实践环节薄弱”的在校生有46.16%;认为“专业前景差,就业难”的占20.35%;认为“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的占15.79%;认为“自己对本专业毫无兴趣”的占10.68%;其他情况占7.02%[2]。
(三)教师专业技能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组成较为复杂,有引领行业进步的专家学者、有刚步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也有行业经验丰富的專项技能人才。但是在构成比例上,前两者居多,他们大多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理论功底扎实,学术经验丰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不利于高职院校长期的人才培养建设。另外,专业技能人才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低,专技教师的匮乏直接导致在职专技教师授课压力大,导致师生比例不合理,对于学生而言,实践课程的授课效果也会下降。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实践课时也采取“一言堂”的讲授方法,用理论去演绎实践,缺乏互动交流和对学生操作的重点点评,长此以往,难免会削减对实践课的兴趣和技能的获得感。
(四)实训设施设备不齐全,陈旧失修
高职院校在建设新闻采编专业的时候,大部分都会配备相应的实训设施设备。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设备更新维修不及时造成学生实践课实操不充分,缺少课堂参与感与获得感。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的扩招,一批批新生的到来也加剧了实训设施设备使用的紧张。部分高职院校更是没有建立演播厅或数字媒体实训室,学生在校几乎无法接触到基本的新闻媒体工作环境,更无法直观地了解媒体产品的生产流程,这对专业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高校不及时更新或添置实训设施设备,实践课程将无从谈起。
(五)学生职业规划模糊
专业定位不清晰还会导致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迷茫。据笔者了解,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9届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共招录28人,调剂到此专业2人。2020届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共招录34人,无人调剂。仅有30%的学生愿意从事传媒行业,但有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的学生只占学生总人数的15%。对自身职业发展完全没有规划的占25%。提前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的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对就业方向和前景失去信心或者感到迷茫。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学生高考之后申报专业时没有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新闻采编专业的学习兴趣。
当然,也有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专业内容和行业动向,这也会造成学生的困惑和自我否定。这体现了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就业引导上的缺失。
三、教改方案和对策
新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学生不仅要经过专业系统的理论教育,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综合实力也同等重要,比如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对于新闻事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学改革。
本教改方案的总体思路是在筑牢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强抓教学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策划的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拉近本专业和新媒体行业之间的距离,增进校企之间的了解与互动,使学生尽快适应行业节奏,符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保障高质量就业。为达成该教改目标,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开展教学改革。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定位,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严格依照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教学师资力量、学生知识基础、行业人才需求来制定,不应过分保守或激进。新闻采编与制作的主要学科负责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多与招生部门沟通,从宏观的角度上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有知识架构。深入用人企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其次,还可以前往相关兄弟院校或帮扶指导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吸取长处和经验,或者请相关专家出谋划策,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本土化、特色化、先进化、科学化。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1.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
首先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注意理实一体,避免理论课与实践课毫不相干,或者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割裂开来,分别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期。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操技能的掌握。理想的状态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相辅相成。比如可在同一学期开设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剪辑等课程,确保课程的开设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合理性。
其次,课程内容方面,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开设新媒体文案与写作、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运营、网络直播管理等课程,培养融媒体人才,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2.专业课与公共课相辅相成
一个优秀的媒体从业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各种实操工具,还要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作品。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进行新闻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和道德修养的培养。针对这一目标,可以整合利用学校的公共课资源,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量身定做”公共课程,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公共课活页教材,加强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联系,努力营造专业课与公共课之间协调互补的多元效应。例如开设美学原理、中华文化、诗词鉴赏、大学语文经典泛读等课程,有利于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与竞争力。
(三)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训,鼓励教师下企业历练本领
针对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行业动态不了解,业内信息交流不及时的问题,学校可以邀请业内著名专家、优秀从业者,特别是一些著名摄影师、摄像师、本土知名导演、新媒体编辑与教师们进行交流研讨。用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开阔教师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在第一时间向学生传导行业的最新信息,把握前沿态势。针对部分专业课教师实操能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专任教师下企业学习活动,让教师们利用寒暑假去到相关单位、部门,如融媒体中心、政府宣传部门,学习网络编辑、宣发、短视频拍摄与推广等方面的实操知识,加强与行业前沿的实时联系。
(四)改变单一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培育优秀传媒人才,提高课程质量,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要改变“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媒体优势,开展微课、手机、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呈现精彩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新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新闻采编教育也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年轻人喜爱的平台,联合线上线下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制作健康向上的媒体内容。高校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开辟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创造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校企合作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邀请行业精英为学生开讲座;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建学生实习基地,优秀实习生可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2.开展实践周
在教学周中留出一周时间,布置相应实践作业,教师指导并鼓励学生高质量完成,评选优秀作品并给予加分奖励。实践周结束后,可将优秀影视作品、短视频、图片在校园中循环展播,提升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
3.整合资源,创建校内工作室
当下不少高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媒体平台,如校报、校园广播、官方抖音号、公众号等。其产出的内容和传媒企业生产的内容有很大差别,常常脱离市场需求,难以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发挥最大价值。
要想与市场接轨就要将市场引入校园。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可以成立师生校内工作室,承接企业订单,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制作。这种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媒体内容的生产,还能适当盈利,提升学生创作积极性。
(五)加强实训设施设备管理与整合
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疏于管理,导致设施设备无法满足日常实践教学的需要。系部应派专门教师对设备进行管理和养护,加强日常设施设备的维护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当遇设备短缺的状况时,应及时申请专项资金采购,同时也可与学校宣传部沟通,达成设备资源共享。
(六)改革学生升学考核办法,开办比赛鼓励学生实践
要想提升学生实践才能,必须在考核办法上下功夫,改变实践课程考试比例。如对新闻摄影、摄影摄像、剪辑、节目策划等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提交完整作品的形式,替代以往的笔试。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比赛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例如通过举办校园电影节、抖音短视频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大广赛、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鼓励创新,发掘潜能。
四、结语
新媒體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这种困局,调整专业顶层设计,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上下功夫,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教师要积极开展相关实操培训,探索多种实践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考核机制。学校应给予相关支持,促成校企合作,深入产教结合,并给予制度、资金上的支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才能历久弥新,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解,吴瑞坤.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电视编导方向课程教改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2):59-60.
[2] 赵巍.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论坛,2020(3):79-82.
[3]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05-07.
作者简介 干雅卓,硕士,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教改、文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