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2022-12-27欧阳声远张支金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5期
关键词:肾衰竭肌酐证候

欧阳声远 张支金

(尤溪县中医医院内一科,福建 尤溪 365100)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1]。肾衰竭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及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主要原因为长期的肾脏病变,随着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2-3]。临床上常对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饮食干预、血糖血压控制、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预防等基础治疗,必要时可以采用透析治疗,若满足肾脏移植手术相关条件,也可以选择通过手术治疗改善患者肾功能指标[4-7]。本院于 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样本,观察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本试验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见表1。纳入标准:满足中医脾肾气虚浊毒证诊断标准者;满足西医慢性肾衰竭相关诊断标准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过敏体质者;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者;传染性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药治疗。①西医治疗。主要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血糖血压控制、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预防,饮食干预主要遵循低脂低盐饮食原则,每日摄入盐分不超过5 g,尽量摄入优质蛋白质;血糖血压控制可以采用降糖或降压药物,若能通过饮食干预将血糖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则无须采用相关药物;代谢性酸中毒采用口服或静脉输入碳酸氢钠纠正,水钠代谢紊乱需要限制钠元素的摄入量,也可以采用布美他尼、托拉塞米等利尿剂进行干预。若慢性肾衰竭发展至尿毒症,则需要采用透析治疗[8-12]。②中医药治疗。采用益肾排毒汤治疗,药方组成:砂仁6 g、生大黄6 g、山萸肉15 g、白术15 g、黄芪15 g、党参15 g、山药15 g、茯苓15 g、益母草10 g、蚕砂6 g、泽泻15 g、猪苓15 g、紫苏10 g、土茯苓15 g、萆薢 10 g、白花蛇舌草30 g。水煎取汁200 mL(100 mL装2袋),温服,早晚各100 mL,持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肾功能指标、血清相关指标、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满意度情况、不良反应情况。①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和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中医证候积分下降60%及以上或内生肌酐清除率升高20%及以上、血肌酐下降20%及以上表示显效,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及以上或内生肌酐清除率升高10%及以上、血肌酐下降10%及以上表示有效,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不足30%或内生肌酐清除率升高不足10%、血肌酐下降不足10%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3-14]。②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指标对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进行评价。③根据血清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指标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进行评价。④根据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各项中医诊断主要症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按照无症状、轻度症状、中度症状、重度症状分别赋值0分、1分、2分、3分[15]。⑤根据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严重程度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满分32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16]。⑥根据医院慢性肾衰竭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直接得到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项指标的最终调查结果,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7]。⑦统计两组患者血压升高、高钾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21/30)](χ2=15.482,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分别为(41.12±5.84)mL/min、(46.72±5.32)mL/min,血肌酐分别为(210.82±17.64)μmol/L、(195.46±19.59)μmol/L。观察组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高于治疗前、血肌酐低于治疗前(t=7.834、13.560,P<0.05)。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分别为(41.18±5.93)mL/min、(43.51±5.64)mL/min,血肌酐分别为(211.10±18.30)μmol/L、(202.71±18.94)μmol/L,对照组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高于治疗前、血肌酐低于治疗前(t=5.127、10.841,P<0.05);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高于对照组、血肌酐低于对照组(t=6.439、9.725,P<0.05)。

2.3 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2微球蛋白分别为(8.62± 2.47)μg/mL、(7.19±1.43)μg/mL,胱抑素C分别为(4.79±1.56)mg/L、(3.68±0.84)mg/L,观察组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血清相关指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2、6.420,P<0.05);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2微球蛋白分别为(8.63±2.45)μg/mL、(7.70± 1.89)μg/mL,胱抑素C分别为(4.83±1.59)mg/L、(4.46±1.23)mg/L,对照组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血清相关指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7、4.269,P<0.05);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血清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5、5.257,P<0.05)。

2.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腰膝酸软评分分别为(2.41± 0.82)分、(0.32±0.07)分,倦怠乏力评分分别为(2.52±0.73)分、(0.26±0.10)分,食少纳呆评分分别为(2.60±0.66)分、(0.37±0.05)分,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后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食少纳呆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2、5.584、5.971,P<0.05);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腰膝酸软评分分别为(2.36±0.74)分、(0.68±0.26)分,倦怠乏力评分分别为(2.53±0.79)分、(0.74±0.35)分,食少纳呆评分分别为(2.57±0.63)分、(0.70±0.22)分,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后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食少纳呆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3、4.932、4.753,P<0.05);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后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食少纳呆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8、4.202、4.138,P<0.05)。

2.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8.70± 2.94)分、(9.42±1.55)分,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8.53±2.85)分、(15.79±2.18)分,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0、5.881、7.953,P<0.05)。

2.6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20/30)](χ2=27.431,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n(%)]

2.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3.3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31,P<0.05)。见表4。

表4 两组竭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本文以慢性肾衰竭为例,分别采用西医治疗和中医药治疗方法,对比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应用是否能够改善患者肾功能相关指标,通过观察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判断中医药治疗方法是否能够发挥其安全性优势。本研究从治疗安全性角度入手选择中医药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而且对西医治疗和中医药治疗下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对比,阐述两种治疗方法下患者症状好转情况和各项临床指标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可见本文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治疗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有文献资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在单用、联用西医治疗或中医药治疗方法下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探讨,与本文相比临床意见更加显著,因此本文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血清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均优于对照组,可见中医药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指标和血清相关指标。治疗后,观察组慢性肾衰竭患者腰膝酸软评分、倦怠乏力评分、食少纳呆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见中医药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好转表明患者疗效提高,对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症状具有积极意义。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可见慢性肾衰竭患者对中医药治疗方法更加满意,中医药治疗方法下慢性肾衰竭患非常满意占比超过50%,而西医治疗方法下慢性肾衰竭患非常满意占比不足50%,可见中医药治疗方法的认可度更高。观察患者未见血压升高、高钾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各项不良反应,表明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高,而西医治疗方法下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血压升高、高钾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良反应共7例,总发生率为23.33%,表明西医治疗方法在安全性方面不如中医药治疗方法,可见中医药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安全性。若慢性肾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升高、高钾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对患者身体具有一定损害,而且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在中医药治疗下可以应用治未病理念对各项不良反应进行有效预防,并且通过调整药物配伍,针对各项常见不良反应做好预防工作。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清相关指标、临床症状,降低其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治疗安全性。

猜你喜欢

肾衰竭肌酐证候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血肌酐升高非小事,你的肾可能已“坏了一半”
尿蛋白正常了肌酐为何还是高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降浊颗粒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α-SM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