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科住院患者合并上肢骨折功能固定服的设计与应用

2022-12-27李淑娟涂刚英夏晓兰杨美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5期
关键词:病员精神科上肢

李淑娟 蔡 欣* 胡 静 涂刚英 夏晓兰 杨美华

(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 南昌 330029)

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这是很多精神疾病共有的行为特征和行为问题[1]。部分患者在伴有精神疾病的同时,还存在躯体损伤,如合并上肢骨折。上肢骨折在复位治疗后均需要石膏托外固定,吊带固定于颈部协助肢体处于功能位[2]。但精神科病房对带入病房的物品有严格要求,如绳索、夹板、石膏托等可能成为攻击的工具均被列为危险物品,石膏托和吊带如果带入病房,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压力,增加暴力攻击及自杀等发生风险[3]。近些年,精神科病房不断有精神疾病合并上肢骨折患者住院治疗,这些患者既需要治疗精神疾病,又需要进行骨折康复[4]。现有的住院服主要针对普通的精神病患者群体,对上肢骨折患者的关注度不足。同时,功能固定服方面的产品忽略了产品的人性化及功能性设计,缺乏对上肢骨折康复的专业性设计。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及骨折的功能固定,本院通过多次临床实践,设计出一款精神疾病患者合并上肢骨折住院期间专用功能固定病员服,除在本院给予患者使用外,拟向全省精神科病房或其他综合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普通病员服、纽扣、松紧带、白色宽边带、居家窗帘板、子母扣、AB版魔术贴、警示带、标签盒、标识卡等。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设计与制作 ①第一代固定衣的设计:因患者入院时合并上肢骨折,由外院带入绷带一根,基于病区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绷带及固定托带入病房违反病区安全管理规定,故由工作人员收缴绷带,患者舒适度降低,出现负面情绪,设计者临时用一根布带加固缝制在病员服的衣领处,解决了患者的上肢骨折固定难题,降低病房的安全风险。如图1。优点:固定带固定于病员服,符合病区安全管理制度,解决患者上肢骨折固定难题。缺点:衣领受力宽度小,支撑力差,稳固欠佳,固定带使用时受重力作用,易导致衣领受牵拉变形,且外观不够美观。②第二代固定衣的设计:第一代固定衣在患者使用过程中见衣领下垂,病员服拉扯变形严重,固定带较窄,舒适度降低,外形不够美观。因此,临床经过思考设计第二代骨折功能固定衣,该固定衣采用胸部固定,增加受力面积,固定带从上衣口袋处拉出,不用时可通过上衣口袋处的隐口回纳,为后期更多患者便于使用,故同步制作双侧可选择性固定病员服。如图2。优点:固定带在胸前固定,增加受力面积及托带的宽度,让患者感觉更为舒适,可根据患者上肢骨折肢体的方向优先选择。缺点:固定高度相对固定,对不同身高体型的患者选择性较强,无法满足同步所需。③第三代固定衣的设计:依据多位患者的不同需求,逐步改良、设计,增加衣服的可塑性,制作第三代固定衣。第一步:在衣服胸口口袋处打孔,缝纫成暗口袋的形状,做成隐蔽延伸固定带的出入口。第二步:做延伸固定带,材质选用居家用窗帘板带作为内衬,外裹病员服同质布料,作为固定性良好的软支撑。第三步:将延伸固定带通过上衣口袋处平行放入衣服内侧,在肩膀合线处第一次固定,增加固定带的稳固性,在口袋出口处再缝合压线固定,固定带下端增加可调节的纽扣,可根据患者身高或体型限制随意调整固定高度。第四步:待患者不需要固定时将延伸固定带从口袋处收纳回衣服内侧。如图3。优点:固定带受力均匀,高度可调节,固定性良好。缺点:肥胖患者仍是受力较重,衣服前襟仍有下垂,外观美感欠佳。④第四代固定衣的设计:根据以上三代固定衣的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为改进目前存在缺点,延续引用优点进一步改良设计,将衣服下摆改制成夹克款,下摆两侧加宽松紧,增加受力牵扯,衣服袖口至腋下再至衣服下摆处改为魔术贴扣合方式,便于穿脱,并在衣服外面增加骨折警示标识,避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对其产生无意碰撞,胸口处增加重点护理标签盒,便于临床区分。如图4~6。优点:解决目前造成衣服的调整性受限、稳固性欠佳、易牵拉变形等问题,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图1 普通病员服→第一代固定衣

图2 第一代固定衣→第二代固定衣

图3 第二代固定衣→第三代固定衣

图4 第四代固定衣剖面(外)

1.3 使用方法 穿着固定衣时,将前面子母扣、袖口及侧面魔术贴全部打开,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先将固定衣开放的一侧对着患肢侧,从头部套下,再穿入健侧,将衫前襟轻轻从患肢外拉过,用固定拖带固定住患肢,扣上固定拖带纽扣,调整好固定带的位置与患肢屈曲度,扣上外侧子母扣和魔术贴,放置标识卡。

图5 第四代固定衣剖面(内)

图6 第四代固定拖带

1.4 临床应用 将我院使用上肢骨折患者专用服装的2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并以20例自愿穿着普通病员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4.56±7.39)岁;其中锁骨骨折3例,肩胛骨骨折5例,肱骨骨折2例,前臂尺骨骨折8例,手部掌骨骨折2例;小夹板固定11例,石膏固定7例,其他2例;身高154~183 cm,平均身高(165.18±3.54)cm;体质量指数19.5~28.2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53±1.59)kg/m2。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6.13± 7.46)岁;其中锁骨骨折2例,肩胛骨骨折3例,肱骨干骨折5例,前臂尺骨骨折6例,手部掌骨骨折4例;小夹板固定10例,石膏固定8例,其他2例;身高152~184 cm,平均身高(166.03±3.29)cm;体质量指数19.7~27.9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47±1.61)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1周后,采用访谈形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包括穿着舒适、更换时引起疼痛及综合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穿着舒适率、综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更换时引起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精神科上肢骨折患者在患病恢复过程中,需承受来自生理、心理的双重压力。从心理角度出发,患者存在各种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降低康复依从性和治疗配合度;从生理角度出发,骨折分为固定期和恢复期,患肢处于固定期时,若不注意固定方式和安全性,会提高再次骨折、骨折移位等发生率[5-6]。为保持上肢的功能,上肢骨折后通常采取夹板、石膏托等固定,并采取颈部吊挂方式,利用绷带将患肢悬挂在胸前[7]。由于精神科患者情绪不稳定,出现外跑、冲动、攻击等行为时,这些固定工具均可能成为危险物品,极易出现身体损伤,也增加护士的工作量[8-9]。因此,精神科上肢骨折患者的服装设计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在骨折固定期要预防各种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又要确保恢复期可以进行被动、主动模式的活动训练。

为提高患者住院安全,便于医护人员观察与护理,精神科上肢骨折患者的服装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减少换衣障碍,减轻患处疼痛。②方便功能训练,利于肢体功能恢复。③患者具有较高的身心舒适感。④容易洗涤、保管等[10]。本院通过多次临床实践,在不断改进过程中设计出实用性较高的功能固定服——第四代功能固定病员服。该功能固定服是一种能在患有骨折、肌肉萎缩、肌力或神经受损患者需要康复时,提供肢体固定的可穿戴式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体上肢生物力学,以上肢主要关节的施力特征及上身躯干的承受力特征为基础。第一代固定衣是基于精神病科的安全管理制度,去掉绑带和固定拖带,在普通病员服的衣领处加固缝制一根布袋,虽能解决上肢骨折固定难题,但普通病员服衣领承受力度小,不能很好地支撑和固定骨折上肢,实用性差。第二代固定衣设计时,考虑到第一代固定衣的缺陷,改为胸部固定,在双侧胸部口袋增加固定带,增加了固定带受力面积,患者舒适度更高,但对于不同身型的患者,固定带高度无法调节,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第三代固定衣基于患者个体情况不同,在胸口口袋做隐蔽延伸固定带的出入口,在口袋平行处衣服内侧放置延伸固定带,在肩膀合线处和口袋出口处作二次缝合固定,固定带可以根据身高、体型调节固定高度,提高了衣服的可塑性,但对于肥胖患者仍受力较重,穿戴时衣襟仍有下垂,缺乏美感。第四代固定衣,根据第一代至第三代固定衣的优缺点,将衣服下摆改为夹克款,下摆增加宽松紧以增加受力牵扯,提高了病服的可调节性和稳定性,牵拉时不易变形,患者舒适度更高。第四代固定衣在选材上选取既能支撑固定又能随意调整的硬质窗帘板带作为固定内衬,托带类似石膏托,能够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符合病区安全管理,再包裹病员服同等材质布料,外形美观;选取纳米纽扣在固定带内侧,高度可随意调节;衣服的袖口至腋下再到腰摆的位置采用了魔术贴的扣合方式,患者石膏固定后穿脱方便,同时便于观察血运;胸前增加了警示标识,避免其他患者或者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对其产生不必要的碰撞;胸口处有重点护理标签盒,便于临床区分;衣服下摆处用宽松紧带收紧,增加受力牵扯,稳定性更好。穿着固定衣时,前面子母扣、袖口及侧面魔术贴全部打开,1名护士即可完成更换,解决了患者因患肢伸缩困难、举抬不利而穿衣困难的问题。

本研究经过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试验组穿着舒适率、综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更换时引起疼痛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第四代功能固定服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更换时引起得出疼痛感,患者满意度更高。本研究设计的第四代功能固定病员服是根据精神科病房特殊需求制作,既符合病区安全管理规定,又能起到良好固定作用,解决了目前造成衣服的调整性受限、稳固性欠佳、易牵拉变形等问题,满足患者的即时所需。通过检索未发现与本研究完全雷同或相似研究。国内有骨折固定病员服的研发,本研究与其他研究区别是可专用精神科病房也可用于其他综合性医院骨科,属于临床护理新技术引进[11-13]。有些文献中的上肢骨折患者病员服将前片,后片、衣袖的内侧拆开,前后片两侧边缘等距离制作类似纽扣锁眼的小孔,装上环行交叉系带(如同系鞋带),衣袖的内侧等距离制作类似纽扣锁眼的小孔,装上 系带[14-16]。而本项目为精神科病房使用,系带为危险物品不能使用[18]。故本项目设计衣袖内侧等距离改用魔术贴扣合方式,便于患者穿脱,固定带采用软质窗帘板带作为固定内衬,外面包裹病员服同质布料,透气性良好,固定效果显著[19-20]。本研究设计理念在传统骨折固定托的理念下,既能保持骨折功能位,又能满足精神科特色需求,属于新技术引进开发,体现了精神科护理的人文关怀理念,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病员服结构功能设计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身材、尺寸等物理特征,以及临床治疗、护理需求及患者安全等问题,根据多方面的需求来系统完成病员服的外观设计及功能性的细节改进,以提高病员服的整体功能性。本院设计的精神科上肢骨折固定服可塑性较强,又便于检查各项操作及日常护理工作,具有人性化、方便化、无风险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穿脱衣不方便、安全要求高的患者,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病员精神科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手外科腹部皮瓣患者病员服的设计与应用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综合护理对策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研究
改良病员服在PICC患者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