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验科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2-12-27田伟田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5期
关键词:检验科标本检验

田伟田 王 敏*

(1 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2 济南市历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

检验科是各基层医院、医疗组织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检验工作不仅对于各疾病确诊、类型区分、病程病情确定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对于患者个体的治疗方案选择、用药配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的确定皆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所以检验工作的质量要求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关注项目。此次调研将对检验科微生物检验的整体工作流程以及检验标本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通过对比了解影响标本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及质量改善与稳定的措施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28例检验科接收微生物检验标本进行观察与分析,所有选取案例均为2022年 1月至2022年8月接受与检验的标本,将所有标本根据检验时间的不同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14例受检者中男性62例(54.39%),女性52例(45.61%);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7.53± 11.04)岁;其中住院患者73例,门诊患者41例;标本性质中痰液标本23例,粪便标本21例,分泌物标本19例,血液标本22例,尿液标本18例,无菌体液标本11例。观察组114例受检者中男性63例(55.26%),女性51例(44.74%);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47.42±11.09)岁;其中住院患者72例,门诊患者42例;标本性质中痰液标本22例,粪便标本22例,分泌物标本18例,血液标本21例,尿液标本19例,无菌体液标本12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见表1,已使用数据分析软件比对分析,确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以及接收、储存、检验过程均由院内临床工作时间≥1年的医疗工作者完成,患者本人均知情同意检验检查项目与标本采集过程、内容,议题经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1-2]:经症状表现与相关检查确定具备相关微生物检查需求的患者,采集标本符合院内对应时期阶段检验质量管理模式下标准流程与执行要求采集的标本,临床资料与相关标本信息完善度良好的患者及其标本。排除标准:意识或认知功能障碍、颅脑损伤、精神疾病、临床资料完善度欠缺的患者。

表1 两组受检者及其标本基础资料对比

1.2 方法 于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开展常规检验科管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及其标本进行采集与检验。从采集到送检、检验以及结果出具流程均为常规流程,在医师开具检验检查项目后由护理工作人员辅助患者或对患者相关液体标本进行采集。采集后根据标本类型进行对应保存,在规定时间内由送检人员使用相应容器转运至检验科,检验科工作者与送检者进行信息核对,同时对送检标本进行前置观察,无明显采集量、污染或其他质量问题后确认接收并进行前期处理。根据标本类型与检验项目开始检验操作,检验结果在合理范围内且信息核对无误则常规出具检验结果。对于检验结果明显异常的标本进行二次检验,如仍为异常结果则通知患者科室进行再次采集。对于所有检验完毕的标本根据标准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 保存[3-4]。

于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开展质量综合改进模式下的检验科管理,构建检验质量管理小组。组内成员需要(至少)包括检验主管技师、检验主任(副主任)技师、主管护师、主任(副主任)护师、行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相关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组内成员针对对照组时期微生物检验工作整体流程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期间出现的检验标本不合格问题、流程问题、潜在风险进行综合讨论与归纳[5],并针对已知问题与风险制定改善措施,同时对整体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梳理与调整,将最终讨论所得后的综合质量改进方案以培训的方式对院内临床工作人员进行讲解。确定所有人员考核通过后开展与实行,开展过程中质量管理小组对整体微生物检验工作链工作者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并针对检查所得问题以及进一步发现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与讨论,进行持续质量改善循环工作[6]。

在研究期间,常规对各检验仪器、设备、检验室环境、检验试剂进行对照控制,确定期间无所用试剂厂家更换、仪器设备更换、检验室环境更换迁移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标本不合格率以及造成不合格标本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形式展现[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标本不合格情况对比 接受质量综合改进模式下检验科管理的观察组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低于接受常规检验科管理模式下的对照组微生物检验标本,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标本不合格情况对比[n(%)]

2.2 影响微生物检测标本合格的因素分析 影响微生物检测标本合格的因素主要可分为采集部分、保存与送检部分、检验部分以及其他部分,在采集部分中采集污染以及采集量不足、采集时间不恰当是影响程度较大的3项因素,保存与送检部分中送检时间过长以及保存或送检过程污染是影响程度较大的2项因素,在检验部分中检验操作过程污染以及标本待检时间过长是影响程度较大的2项因素,其他部分中患者所致检测结果异常是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以上提及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影响微生物检测标本合格情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通过对不同时期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的比对观察,能够确定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的实施对于稳定检验科标本质量、降低标本不合格率具有显著促进效果。而在具体的改善措施中,核心关键在于构建质量管理小组以及小组成员的工作力度、工作协调能力、持续执行性。在常规微生物检验流程中可见,整体工作链中不仅包括检验技师,在前置处理工作中还包括医师、护士、护工等医疗工作者,所以质量管理小组需要至少包含这些岗位的中高级管理层,由此在后续整体协调工作中提高探讨工作与方案执行的 效率[8-9]。

通过质量管理小组的分析探讨,发现在整体工作链中无论是采集、保存送检,还是检验等步骤中皆存在能够导致检验不合格的影响因素,纵观始终可见在各阶段皆可见标本污染相关因素。在标本采集工作中,如血液采集对无菌操作要求十分严格,而这一环节也是影响标本合格与否的重要项目[10];又如尿液采集工作,需要指导患者如何留取中段尿;女性患者需要避开月经期,采集前需要全面清洁尿道口与外生殖器[11]。可见,在采集工作中,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操作经验、无菌原则概念、健康教育力度、语言沟通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在具体质量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小组通过针对性培训的方式以期达到管理目标。从两组比对分析结果来看却有成效,在执行与分析过程中可见,这种效果对于临床工作经验较少、工作时间较短的人员来说见效更为显著,所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者进行培训讲解或护理小组带教的形式开展实施[12-13]。

在保存与送检阶段的质量改善管理不同于采集工作,更有效的管理措施需要从工作流程以及人员安排、工作量安排方面入手。在具体问题分析中发现,常见出现送检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就诊或科室患者人流高峰期时,由于各类标本交接、转运、送检工作较多,导致出现工作人员匹配不足、送检遗漏等现象[14-15]。因此,具体的应对策略需要从合理安排人员工作以及合理分配工作量中进行细节调整;同时,对于各科室送检次序的安排需要合理化,应综合考虑各科室标本量、楼层以及信息交接过程,综合提高送检效率。但需要注意,如在就诊、住院患者较少时仍存在送检不及时的情况,则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思想教育与培训考核,促进其提高对待相关工作的认真态度[16-17]。

检验科作为检验工作的核心场所与人员聚集地,在采集标本的影响程度上也是相对较高的,其中涉及因素包括检验技师工作经验、仪器设备保养与使用规范程度、检验环境标准程度、处理标本时的操作规范程度等,在这一阶段,需要以工作人员培训为主,结合有效的监督制度进行综合管理[18]。但需要注意,对于检验科工作的管理对象不仅是工作人员,相关检验设备、仪器、试剂都是重要的管理对象,在对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中,需要增设定期维护检修工作及人员,必要时应增加仪器设备的备用机。在检验试剂的采购工作中,每批次试剂都需要进行质量检查、抽查,以防由于试剂问题导致一批量标本检测异常,或由于检验设备故障导致检验工作无法进行[19-20]。

综上所述,在微生物检验标本中主要影响标本合格质量的因素有标本污染、标本采集量不足、标本待检时间过长等,覆盖从采集到送检、检验整个过程,改善措施需要从管理层工作入手,通过对采集-送检-检验工作流程安排、工作人员培训与考核、用品物品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与协调处理,同时进行持续观察、监督,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才能整体提高以及稳定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

猜你喜欢

检验科标本检验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医院检验科生化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医院检验科生化质控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