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妇幼专科医院病区陪护管理的实践与探讨
2022-12-27王琳梅鹿
王琳,梅鹿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 青岛 2660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我国将该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本院是大型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儿童及孕产妇是住院患者的主体,因此陪护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依据国家省市疫情防控政策,本院从强化病区院感防控出发,制定了符合妇幼专科医院的病区防控及陪护人员管理制度,严格防控输入,切断传染源,避免常态化防控期间聚集性疫情的发生[1]。
1 妇幼专科医院的陪护现状分析
1.1 陪护来源
疫情前,本院陪护人员主要包括家属、月嫂、儿童福利院护理员、护工四类。
疫情后,全院禁止非家属陪护,但由于80%以上的就诊人群为孕产妇及儿童,较难实现无陪护,且绝大多数孕产妇的陪护人员为其母亲或婆婆,其中,55岁以上陪护人员占38.4%。
1.2 管理难点
针对儿科患者,陪护人员以独生子女为主,儿童照顾经验不足,同时由于疫情期间陪护人员管控,较多家庭选择外公外婆、祖父祖母参与陪护,这一群体在文化层次、信息化设备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针对产科患者,产前陪护人员单一,产后1人无法满足新生儿及产妇的基本照护需求,尤其对于剖宫产患者及需医学治疗的新生儿家庭,需要有两名陪护人员照顾产妇及新生儿,对陪护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医院陪护人员管理措施
2.1 明确职责,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
在疫情初始阶段,成立以院长、党委书记为首的三级架构管理体系,成立医院疫情防控办公室,涵盖医务部、院感科、门诊部、护理部、总务科、人事科、信息科、安保科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各司其责。病区陪护人员管理由护理部牵头具体负责。安保科、总务科、膳食科分别负责通道门禁管理、物品配送及餐饮供应。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科室日常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监管,包括陪护人员管理,做到层层把关。
2.2 建章立制,畅通信息交流途径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及《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制定新冠疫情防控下陪护人员管理制度、陪护人员疫情防控告知书、病区高风险患者转运处置流程等,制定院内疫情防控方案口袋书下发到科室,同时通过视频同步转播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考核。日常即时更新的内容通过工作群或内控流程点对点传达给相关人员,做到信息交流准确及时。
2.3 陪护人员管理
2.3.1 控制陪护人员数量
《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指出非定点医疗机构非必需不探视、不陪护,确需陪护的要固定陪护人员,不得随意出入病区,严格限制行进路线和活动范围。医院疫情防控办结合相关规定,制定了本院陪护人员管理要求,明确非必要不陪护,必需陪护者允许1名陪护,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增加或更换陪护。由于病情原因需增加陪护者,最多不得超过2名陪护,且必须由主管医生根据病情综合评估后确定,并且需在医嘱及病程中体现,同时要上报科主任、护士长审核,新增陪护人员需严格按照入院流程完成核酸检测及相关筛查。陪护人员数量的初次评估首先由门诊接诊医师完成,并做好告知,入院后,由病区护理人员确认,做到层层把关。
2.3.2 陪护人员筛查
陪护人员筛查及核酸检测要求参照重点人群管理要求[2]执行,检测频次实时更新。(1)入院前门诊接诊医师开具住院证及核酸检测医嘱,要求陪护人员在入院前24小时内完善核酸检测,并持阴性结果至床管中心办理住院手续。床管中心负责审核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无误后给予办理。(2)入院后病区医护人员在陪护人员进入病区前完成筛查,包括查看健康码及行程、测量体温、查看口罩佩戴情况、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审验核酸检测报告及新冠可疑症状,护理人员做好筛查记录。住院期间每日完成两次体温监测及可疑症状筛查,常规每7天或14天完成一次核酸检测。
2.3.3 陪护人员宣教
陪护人员宣教包括院前、住院过程中及出院前三个环节。(1)院前宣教:门诊接诊医师对陪护人员管理要求、住院准备做告知。陪护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通过信息化扫描二维码、手机拍照或领取温馨提示卡等多种途径留存告知信息。(2)办理入院:在床管中心办理住院时,工作人员为陪护人员发放陪护管理要求及“便民文件袋”,为患者住院期间各种票据的保管提供便利,同时印有陪护人员住院须知等内容,方便随时获取。(3)住院期间:进入病区后,护士对陪护人员进行疫情防控告知,包括非必要不陪护,禁止探视,不得随意更换陪护,标准预防,禁止聚堆聊天,手卫生等,并确认培训效果。
2.3.4 陪护证管理
陪护证是陪护人员住院期间用于身份确认的信息依据,本院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依托院内网,开发设计了可用于信息化识别的PVC材质、可打印的陪护证实体卡,有效解决了高龄陪护人员信息化工具落后的情况,同时兼顾了信息安全。陪护证的功能主要包括:入院筛查记录、住院期间健康监测记录、出入病区登记及提醒功能、陪护及住院患者信息关联等。(1)陪护证办理流程:住院陪护人在入院前24小时完善核酸检测,持核酸检测报告至床管中心安置床位,办理住院手续后,由床管中心审验陪护人员健康码、核酸检测报告、陪护人关联患者信息,确认无误后,刷陪护人就诊卡或医保卡提取信息并与住院患者关联,现场采集陪护人照片后打印PVC陪护证实体卡。陪护证的具体信息包括科室、患者姓名、陪护人姓名、陪护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及用于护士登记的二维码。(2)信息记录:陪护进入病区前,护士进行流行病学筛查并使用PDA扫描陪护证二维码,记录筛查信息,上述相关信息在移动护理电脑端可查看。该项功能实现了陪护信息无纸化记录的功能,大大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准确度。陪护人员因患者外出检查等原因需要出、入病区时,由责任护士扫描陪护证二维码记录外出理由,核实检查单,返回时扫描二维码,记录体温,并自动记录外出时间;同时,PDA端设置延时提醒,超过30分钟未归的,责任护士拨打电话做轨迹追溯,如陪护人员轨迹不明确,需做核酸检测后再次进入病区。陪护人员住院期间常规健康监测也通过上述途径实现。(3)陪护证毁损: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采用“二维码对角线剪断”的方式损毁陪护证。日常丢失、毁损、新增或更换按照流程完善评估及登记。
2.3.5 出入病区管理
医院规定住院期间非医学需要不得离开病区。为减少陪护人员离开病区的频次,疫情防控办首先汇总了全院医学需要的各类情况,协同相关后勤科室完善相关流程。上述流程梳理后,全院住院病房实现了餐饮及物品配送、床旁结算、床旁医保联网等功能,促使陪护人员出、入病区管理的具体措施得以落地。
2.3.6 日常监管
疫情防控办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巡查组,将陪护人员管理作为日常监管重点,定期针对临床陪护人员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并落实绩效考核。据统计,2021年度陪护人员手卫生知晓率91.2%,住院期间公共区域口罩佩戴率97.14%,较疫情前有显著改善。
3 成效分析
3.1 未出现新冠病毒感染
自2020年疫情初期,本院收治了确诊及疑似患者,包括1名儿童、1名孕产妇及1名成人;2020年10月份,青岛出现本土确诊病例3例,此次疫情也波及相关医疗机构,并导致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感染[2],使同期青岛市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然而,本院疫情期间患者接诊量无明显下降,数据显示自疫情至今,全院门急诊量400万人次以上,出院病人总数10万人次以上,在此种形势下,全院未出现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感染,说明防控措施落实有效。
3.2 医务人员及住院陪护人员疫情防控意识得到提升
结合国家、省、市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医院疫情防控办共建立及修订19项管理制度,仅发热门诊梳理42项工作流程;截止2021年10月,院内防控方案共修订4版,供临床医务人员借鉴执行。在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全院医务人员针对疫情防控的政策及落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20年度全院疫情防控应知应会考核成绩平均93.2分,合格率93.33%;2021年度针对护理人员每季度进行疫情防控更新内容的查检,上半年疫情防控应知应会知晓率91.3%。医务人员整体的疫情防控意识均有所提高。
4 小结
常态化疫情期间,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共同配合,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才能保证各项疫情防控政策的有效落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在落实陪护人员管理的过程中,儿童患者及孕产妇陪护人员管理成为陪护人员管理的难点。为提升医疗机构感控能力,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建设,需要为特殊人群提供周到、专业的护理服务,以满足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目前的专业陪护公司主要面向普通成人,难以满足儿童、新生儿及产妇的陪护需求。结合国家医政医管局《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可以从政府层面完善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支持体系,整合医保、民政等多方资源,促进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