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6-22王喜娟赵科静
王喜娟,赵科静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西区普内一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肺炎是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婴幼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差,若治疗不及时易发展为重症肺炎[1],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常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中毒性休克等症状,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2]。有研究显示,科学、系统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能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儿症状[3],本文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重症肺炎患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64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患儿32例纳入对照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患儿32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5~50个月,平均(28.0±14.8)个月,病程2~7d,平均(4.4±1.8)d;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5~46个月,平均(26.2±12.3)个月,病程3~7d,平均(4.9±1.3)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4],所有患儿均符合此诊断标准;(2)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主动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脏器的严重器质性病变;(2)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治疗及护理措施的患儿。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即常规入院宣教、基础护理、用药饮食指导及输液护理等。
1.3.2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要求组员严格依照风险管理程序施护,考核成员的培训成果。
(2)护理风险识别与评估。收集科室以往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或通过让患者填写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护理管理的风险因素,深入研究出现风险因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护理人员的因素。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达标,专业技术差,在对患儿进行雾化、机械通气和排痰的过程中操作失误加重患儿病情;在输液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导致差错的发生;患儿年龄小,不能自主表达症状,若护理人员责任心缺乏,不能及时监测患儿病情,未能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延误患儿病情;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以及人文素质方面的原因。②患儿及家长方面的因素。患儿年龄小,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差,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冲突的发生。
(3)护理风险培训。护理风险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学习及考核,强调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标注流程进行操作,例如保持病房的温度和湿度适宜,指导患儿以清淡饮食为主,指导患儿用力呼吸以利于排痰,对于采用机械排痰的患儿,注意气道和压力的控制;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努力培养护理人员慎独的工作作风;在培训中注重护患沟通技巧的学习,缓解患儿和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得护理工作能顺利开展。
(4)制定规范化护理风险管理制度。①“三查七对”制度,在输液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查对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禁忌;②护理等级制度,重症肺炎患儿病情重、变化快,必须定时巡视病房,危重患儿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③交接班制度,重症肺炎患儿需定期进行输液、雾化、机械通气及雾化等操作,操作频率高,易遗漏,交接班时需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各项工作的交接。
(5)加强对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监控。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严重程度,对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人员发生任何护理错误,需要在24小时内上报给风险管理小组并提出整改方案,改进工作流程,并追踪整改后的效果。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症状(肺部罗音、憋喘、咳嗽)消失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以及护理服务满意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2。
表2 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2.3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比较[n(%)]
2.4 护理服务满意率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护理服务满意率比较[n(%)]
3 讨论
由于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狭窄、短小且黏液分泌量少,导致呼吸道较干燥,纤毛在干燥的环境中运动能力变差,不能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另外小儿免疫功能较差,对外界细菌、病毒等侵袭性因素的抵抗力低,机体易感性及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小儿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几率较高,若治疗不及时,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发展为重症肺炎[5-6]。重症肺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易阻塞气道,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多采用抗感染药物、机械通气等手段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是通气治疗会增加患儿的排痰难度,影响患儿正常呼吸,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7]。
护理风险事件一般包括护理缺陷、护理意外、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8],护理风险管理是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是通过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分析,识别与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深入分析出现风险事件的原因,制定合理规范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一种系统化管理手段[9]。本文通过对重症肺炎患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原因在于通过对识别所得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评估,总结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对雾化、机械通气、排痰等呼吸道护理操作的规范性,考核护理人员对“三查七对”、严格交接班等规章制度的掌握情况,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根本上改变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医护配合,减少了护理过程中的差错,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了患儿的症状持续时间。同时,护理风险管理会定期对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后会及时上报给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便于对管理办法进行总结,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另外,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原因在于护理风险管理进一步强调了护理巡视制度,使得护理人员在定期巡视过程中及时对患儿的状态进行评估,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结果还发现,观察组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护理风险管理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能更好地与患儿和家长进行沟通,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提高了人文素质,缓解了患儿和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重症肺炎患儿,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