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机用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2022-06-22刘玉龙张永高巩青松
刘玉龙,张永高,巩青松
(1.宁陵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商丘 4767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隐匿性骨折主要表现为细微的轻度骨折[1],病情程度轻,骨折端结构复杂,易出现误诊、漏诊。近年来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机(DR)技术不断发展,可明确病灶分布位置、范围、病变情况及并发症,通过调整图像锐度、对比度及后期处理获得清晰图像,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积极作用[2]。本文选择本院疑似隐匿性骨折患者134例,探讨DR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疑似隐匿性骨折患者134例,其中男71例,女63例;年龄35~66岁,平均(50.57±7.28)岁;体质量指数18.4~26.7 kg/m2,平均(22.61±1.03)kg/m2;骨折原因:交通意外41例,高空坠落22例,钝器击伤19例,挤压伤52例;骨折部位:脊椎骨折38例,肋骨骨折32例,前臂骨折29例,胫腓骨骨折21例,髋关节骨折14例。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均存在活动受限、局部压痛症状;临床资料完善;可耐受本研究相关检查;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合并其他严重骨折。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DR检查与常规X线检查。仪器选择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DigiEye 760A平板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1)DR检查:指导患者保持站立,进行肋骨正位、双斜位检查,进行右前斜位、左前斜位检查,旋转15°~55°,嘱患者深呼吸并维持屏气状态,曝光,曝光值125 kV、1.25 mAs,焦-片距离180 cm,根据患者不同骨折部位确定是否需卧位检查。(2)常规X线检查:取正斜位或正侧位,选择感蓝胶片,暗匣高速增感屏,中心对准患处并垂直于暗匣,设置20 mAs,曝光值85 kV。检查结果均由本院影像科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判定。
1.4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诊断结果。阳性标准:患处疼痛数字表法(VAS)评分>6分,存在明显运动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可见患处出现明显裂痕、凹陷、断裂影。(2)比较DR与常规X线诊断效能,包括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3)比较DR与常规X线对不同部位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包括脊椎骨折、肋骨骨折、前臂骨折、胫腓骨骨折、髋关节骨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R与常规X线诊断结果
以术后诊断结果为金标准,134例疑似隐匿性骨折患者共检出阳性82例,阴性52例;DR检查检出阳性80例,阴性54例;常规X线检查检出阳性72例,阴性62例。见表1。
表1 DR与常规X线诊断结果
2.2 诊断效能
DR诊断隐匿性骨折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X线,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常规X线(P<0.05)。见表2。
表2 DR与常规X线诊断效能比较[%(n)]
2.3 不同部位隐匿性骨折检出率
DR诊断前臂骨折、胫腓骨骨折、髋关节骨折等不同部位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均高于常规X线检查(P<0.05)。见表3。
表3 DR与常规X线对不同部位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隐匿性骨折主要特征为细微骨折,骨折端无明显位移、未成角,骨形态较为完整,骨折范围较小,与常规骨折相比发病率偏低,临床诊断中误诊、漏诊风险较高,影响后续治疗[3]。因此,提高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骨折的主要检查方式,其中X线检查较为常用。常规X线检查应用于隐匿性骨折可见骨折端存在形状不规则透亮影,但轮廓不清晰,且未发现错位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判断[4]。常规X线检查在影像成形后便难以更改,重复性相对较差,且采集的图像难以根据后期需要进行处理,影像信息易发生改变,影响诊断准确度。同时,为提高常规X线检查感光度、降低X线辐射风险,临床常用的增感屏会一定程度造成影像失真,降低胶片分辨率,导致漏诊、误诊,尤其对骨折范围较小的隐匿性骨折漏诊、误诊风险更高。因此,常规X线检查对隐匿性骨折适用性偏低。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及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DR检查逐渐应用于临床。DR检查应用于隐匿性骨折对曝光条件宽容度更大,可在较大范围内选取满意图像,DR利用新型材质平板探测器,辐射剂量有所减少,投照要求明显降低,有助于提高患者接受度[5-6]。相较于常规X线检查,DR摄影成像速度更快,曝光后仅数秒即可获取图像,待相关软件处理后调整参数设置可获得诊断结果,骨折线清晰、明显,有助于临床诊断[7-8]。相关研究指出,DR检查作为广泛性筛查方法应用于胸腰椎检查具有重要价值,可进行初步定位,与多层螺旋CT检查可明显提高骨折诊断准确率[9]。另有研究证实,DR应用于股骨颈骨折诊断具有较高准确率[10]。本文结果显示,DR诊断隐匿性骨折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常规X线检查,漏诊率、误诊率低于常规X线检查(P<0.05),说明采用DR检查诊断隐匿性骨折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DR检查在诊断隐匿性骨折摄片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投照体位,根据不同骨折部位选择恰当的曝光条件,明确骨密度变化、骨折端形状,确保诊断准确性。相关研究指出,DR检查对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检出率较计算机X射线(Computed radiography,CR)检查更高[11]。肋骨是常见的隐匿性骨折发生部位,DR与CR检查均能将影像记录在平板上,通过计算机读取数字化信息,利用转换器转换形成灰阶图像,其中CR具有空间频率处理及协调处理等多种功能,可对比不同层次影像观察肋骨密度及结构变化,并锐化图像边缘,增强肋骨影像,便于观察肋骨皮质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检出率偏低。DR检查可发现骨折部位得到DR标准图像、骨组织像、无骨骼软组织像,便于观察细微骨折,且能排除心肺、软组织遮挡,降低由于胸部组织重叠、掩盖造成的漏诊,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12]。本文结果显示,DR诊断前臂骨折、胫腓骨骨折、髋关节骨折等不同部位隐匿性骨折检出率均高于常规X线检查(P<0.05),进一步表明DR检查在多种部位隐匿性骨折均有较高检出率。
综上所述,DR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优势,应用于隐匿性骨折诊断,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降低漏诊率、误诊率,对脊椎骨折、肋骨骨折、前臂骨折、胫腓骨骨折、髋关节骨折等不同部位隐匿性骨折均具有较高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