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理论融入中小学课堂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基于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分析

2022-12-27韦祖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易地理论音乐

徐 琴,韦祖雄

(1.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实施的扶贫搬迁安置,旨在突破当地深度贫困与生态环境制约、发展条件约束相互交织的多重束缚,达到脱贫减困、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政策目标[1]。2016 年,贵州省教育厅提出利用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建设。

雨果曾说,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之一。由于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品行修养等美育和德育的多重功能,因此中小学加强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音乐理论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中小学校对青少年加强音乐理论知识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去欣赏音乐,而且需要他们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去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2]。其实,在中小学就让学生接受音乐理论教育是大有好处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舞台上树立表演作品、展现自我和突出自我的自信心。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孩子们大都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普遍存在自卑、上进心不足、寂寞无聊、性格柔弱内向、缺乏安全感、盲目逆反等不良心理特征,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应结合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开展音乐教育,使音乐成为伴随他们成长、鼓舞他们志气、改造他们性格、调动他们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生活的重要手段。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音乐教育不能将音乐课堂变为单纯地教学生唱几首歌曲和简单的视唱练耳活动,而是需要将音乐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丰富他们对乐理知识的认知,不断培养他们独立欣赏、判断、表演音乐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理解的综合素养。

一、音乐理论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课堂的意义

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3]中,提出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等基本原则。在新时代,将音乐理论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课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也是优化学校美育全过程、改进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需要,对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正确“三观”和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多重价值。德国音乐教育改革家克列茨舒玛曾经说过:“德意志音乐的未来存在于它的学校中”[4]。当然,中国音乐的未来也存在于学校中。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作为实现教育脱贫的重要载体,将音乐理论有效融入音乐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素养内涵,助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才是我们音乐课堂所应追求的要义和目的。

(一)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内涵

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必修课程,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要正确处理好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培养的关系;音乐课不再是一门单一的技能课,教师要从以前的“音乐等于唱歌”“唱歌等于音乐”的课程观念中解放出来。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音乐理论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也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与时代价值观的基础。从目前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看来,音乐课教学过于单一,特别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的音乐课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一、手段单一”等突出问题,学生的音乐基础得不到巩固,音乐课堂教学内涵得不到提升。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建设,开展教育脱贫,是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加强反映时代声音和民族正能量的音乐教育,是最好的精神扶贫,是对贫困山区孩子进行“志智”双扶的利器。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音乐课教学应当让学生学习“识谱、节奏、和弦、音色、调式”等音乐理论知识,让他们了解和掌握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音乐常识,只有从根本上把音乐理论融入音乐课堂,才能丰富音乐教学内涵,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感受音乐课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和自觉去改变人生的内生动力。

(二)有利于提升音乐教师素质

1989年,原国家教委制订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对各级各类艺术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艺术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具有较为全面的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艺术教育的特色和规律,具有从事课堂艺术教学和组织、辅导课外艺术教育的能力”[6]。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要将音乐理论融入音乐课堂,就必须提升音乐教师的素养,强化音乐教师向学生传授音乐价值观念、遴选优秀作品、科学演唱和分析作品等能力,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教学功底。从教师角度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将音乐理论融入音乐课堂既是提升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与学科素养的必备要求,也是音乐教师根据现实需要钻研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动力,还是音乐教师进一步丰富音乐教学内涵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从学生角度来讲,他们总是喜欢亲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的音乐教师。这样的音乐教师才能够生动有趣的讲析理论知识,才不会让音乐课堂沉闷无趣。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扎实的音乐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把音乐理论较好地融入音乐课堂,才能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的关键能力[7]。音乐理论是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有利于陶怡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将音乐理论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课堂,就是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实践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水平。音乐理论教学可通过听、做、学、唱、写等方法融入音乐课堂,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音乐体验、得到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锻炼,促使学生更好地关注音乐本体、形成音乐思维、提升审美情感;让学生对音乐要素有较好的把握、对音乐理论有较好的感知、对音乐常识有较为广泛的涉及、对音乐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水平。

二、音乐理论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课堂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教育保障工作受到贵州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21年,笔者曾两次走近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开展调研,第一次主要是采访学校领导以及音乐教师,并深入音乐课堂开展观摩听课;第二次是专门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学生开展了一次音乐教育活动,了解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两次调研活动重在掌握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理论教学情况,主要了解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学硬件设施、音乐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以及学生音乐学习等问题。音乐理论就像一条铁链,环环相扣,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关系到他们对音乐其他内容的吸收。从音乐理论本身来看,音乐理论属于理论性的知识,如果没有科学教育的引领和实践训练,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就会出现枯燥无聊的情绪。从三都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来分析,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跟不上、音乐师资力量不足以及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等已成为阻碍音乐理论融入音乐课堂的主要因素。

(一)音乐教学设施不达标

音乐教学硬件设备是实现音乐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由于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大多是“新建”学校,音乐教学设施存在不健全、不达标等问题,音乐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主要依托教科书和黑板进行音乐理论的讲授。虽然有的学校建有“班班通”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配置只能为教师下载音乐歌曲的音频视频和音乐图片等资料提供便利,而难以生动形象地展示音乐理论知识,无法较好地将音乐理论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我们知道,一所学校要开展正常的音乐教育,除了学校应配专业的音乐教师外,还必须给音乐教师配备钢琴、相应的打击乐器、音响、专门的音乐教室以及用于活动表演的报告厅等。由于三都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普遍存在必备的音乐教学硬件设施缺失的问题,甚至连作为音乐教学最基本需求的“乐器之王钢琴”都未能配备,学生对钢琴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述和多媒体图片。音乐教师的教学工具一般是教科书和小蜜蜂。笔者在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三都县第五中学调研时发现,学校里唯一的一台电钢琴都是一名音乐教师因教学需要而自带的,唯一可用的音乐教学硬件仅是学校标配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和网络设施。受音乐教学硬件设施的限制,音乐教师对于音乐理论教学的开展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对音乐理论的认知全靠教师的“一张嘴”。学生在课后接触音乐的机会也是很少,主要是学校课间广播播放的音乐,能帮助学生课后巩固音乐理论的专用场地和设备几乎没有。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要想将音乐理论教学较好地融入音乐课堂,就必须加强音乐专业教室建设和音乐教学硬件设施投入。

教学设施是课程资源不可或缺的部分,若缺乏必备的音乐教学硬件设施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接收程度。近年来,虽然国家以及各政府对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教育高度重视,但是三都县经济发展滞后和财政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制约着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在这种教学条件下,音乐教师是无法生动、形象、有趣地展示音乐理论知识的,由于没有实物做参照,学生也就很难较好地理解音乐理论。比如,在音乐课堂中,由于没有钢琴的教学辅助,学生难以较好地开嗓练声;由于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学生难以较好地学习五线谱。正是受音乐教学硬件设施的限制,音乐理论难以融入音乐课堂,这必然影响到音乐教学的质量。音乐教师只能通过传统的讲授和演唱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而形成了“学生喜欢音乐但是并不喜欢音乐课”“学生喜欢唱歌并但是不喜欢音乐理论”的局面。

(二)音乐教学内容单一

现行《音乐课程标准》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划分为“感受与欣赏/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这四个领域[8]。由于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是政府“兜底”开办的学校,生源主要是贫困搬迁户的孩子和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这些孩子无任何的前期音乐训练和基础,学生的音乐素养相对较差。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无法向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内容,只限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一句句教唱式教学歌曲。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占主体地位,以单纯的唱歌课和欣赏课为主,形成“音乐课等于唱歌课”“唱歌课等于音乐课”的教学意识,教学内容大都限定在播放音响中让学生跟唱或者在播放视频中让学生观看,音乐教师的角度和作用仅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很少有条件去丰富和扩展唱歌课和欣赏课。唱歌课就是单纯的“一对一”的模唱,音乐鉴赏课就是教师播放音乐视频、学生观看音乐视频,音乐理论教学与各个模块相互隔离、与各个环节相互脱节。

在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课堂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涉及音乐理论的教学极少,大部分学生连简谱都不认识,更别提认识五线谱了。在学生的音乐情感表现力极弱的情况下,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等素养,所以音乐教学内容也就只能以教唱歌曲为主。因此,这样的音乐课堂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极易造成音乐课堂的枯燥无味。音乐理论教学被忽略的做法、音乐课等于唱歌课的现象,是不利于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

(三)音乐师资力量不足

三都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音乐教师编制严重缺额,音乐教师占比非常低,一般是一校仅配备一名音乐教师。这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负责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还要承担学校课后的音乐社团活动,甚至还从事一定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班主任、学校演出活动等繁杂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里,音乐教师并不能单纯的从事音乐教学,精力有所分散,工作比较艰辛,很多教师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课堂上,这也使得一些教师评上职称后就开始滋生调离学校的想法。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大都存在选址位置偏僻、建设资金短缺、缺乏专业音乐教师以及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对口等问题,很多音乐教师大多不是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和音乐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有的学校甚至由唱歌较好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音乐教师。由于这些音乐教师自身并不具备专业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因而音乐理论教学非常受限。

在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中,音乐师资力量不足直接阻碍了音乐理论教学融入音乐课堂。学校学生多、音乐教师少的现状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备课、上课以及课后辅导,只能在有限的精力内去上足音乐课。我们知道,音乐理论教学是需要教师用时间备课、用方法上课、用精力辅导学生的,如果音乐师资力量不足,音乐理论教学就很容易被忽视,音乐理论就难以融入音乐课堂,进而导致教师对音乐理论的讲授不深入,学生也就难以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理解音乐文化。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要想促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关键在于要大力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按国家要求配足专业的音乐教师,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去改善音乐教学的设施条件,唯有如此,才能改善音乐教学条件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四)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意识不足

舒特戴森和加布埃尔指出,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呈为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征:7~8岁的学生,具有鉴赏协和和不协和之和音的能力;8~9岁的学生,具有在唱歌及演奏作品时节奏感较好的特点;9~10岁的学生,随着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有了韵律感、能感知两声部旋律的特点;10~11岁的学生,具有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9]。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规律,那就是学生的音乐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对节奏的把握、识谱能力的分辨、音准能力的稳定等方面。这一阶段学生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虽然他们的机械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在发展,具有学习音乐理论的智力基础,但是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由于受上述诸条件的限制,并未能按照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要求对学生进行较好的音乐理论教育和训练,因而导致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呈现非均衡、非全面发展的现状。

受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接受音乐理论的教育也非常有限。学生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已形成“唱歌课就是音乐课”的思维定势,缺乏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基本意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稳定,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教学内容,对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往往会产生一种逃避心理。很多学生在教师讲解音乐理论常识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打瞌睡”“走神”和“讲悄悄话”的现象,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他们很少去主动探究音乐理论奥秘,很少主动去交流和分享音乐文化。在学生的学习意识中,有的学生认为音乐课并不能帮助自己升学,只是一门“放松”课;有的学生认为学习音乐理论应该是未来想考音乐学专业同学的事情,与自己不太相关,只要期末考核合格就行了,不需要花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和了解音乐理论知识。

三、音乐理论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课堂的路径选择

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提升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是当前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思想和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表达之一。一个学校要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和德育功效,就必须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和创造,因而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要想将音乐理论教学全面融入音乐课堂,就必须正视当前音乐教育面临的困境,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补齐短板的方式着力探索融入的路径。

(一)完善音乐教学设施设备

争取当地政府和上级政府加大对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教育所需的基本教学条件,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建设音乐功能教室,配备钢琴、电子琴、各种打击乐器和民族乐器等设施,满足师生的音乐教学需要,为音乐教师开展音乐理论教学创造条件,增强音乐理论知识融入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也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音乐学科建设,加大对音乐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投入,推动音乐理论教学得以顺利开展。音乐教师也要在现有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一体机自带的动画、音响及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对音乐理论的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自主构建。音乐教师也要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播放音乐,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不断夯实他们的音乐学科素养,不断巩固他们学习音乐理论的成效。

(二)丰富音乐理论教学内容

瑞士著名的音乐出版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美学家内里格在其著作《完整而详尽的歌唱教程》中提到:“音乐的感官,首先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力度的课程,全面的加以激发,然后通过结合音乐的各种元素,多方面的加以扩大、提高并进化成为真正的艺术感官”[10]。音乐理论是对音乐艺术规律的总结、是音乐活动的指南针、是提升音乐素养的基石。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音乐教学应以音乐理论为基础,突出教学内容的高度综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比如,教师进行歌唱教学时,要通过“背景介绍、教师范唱、多媒体展示、乐谱教学、节奏分析、学生模唱、教师纠正、情感提升”等多维教学方式,综合完成歌曲教学,而不是教师单一的播放音频视频、让学生跟着模唱的歌唱课。音乐理论教学应与歌唱教学紧密相连,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音乐课堂应立足于丰富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视角,让音乐教育成为培育学生正确审美价值观和德行的重要手段;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应当重视音乐理论融入音乐课堂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彰显音乐教育的美育、德育功能,为培养具有新时代人文价值情怀和审美价值观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坚实的基础。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始于学诗、自立始于学礼、成人始于学乐,将“诗、礼、乐”看作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手段,必须恰当利用。由此可见,丰富的音乐教学需要以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对音乐文化理解与自身涵养为目的,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强化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2012年9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2012年。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应从两方面强化音乐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注重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在职培训,对音乐教师开展短期面授、长期函授,不断促进音乐教师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学方式。让音乐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身心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开展音乐理论教学,通过深化音乐教学改革,把音乐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兴趣。二是引进专业对口的音乐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改进招聘方式,对音乐教师的招聘应侧重以音乐专业院校以及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为主,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在“特岗计划”和“三支一扶”的招聘考试中,音乐教师岗位的招录条件应适当放宽在学历、年龄及经历等方面的要求。2020年国务院发文[11]提出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当地政府和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要与省内高校加强合作,充分发挥省内高校音乐人才资源优势,组织相关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到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开展实习或顶岗置换,以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学校音乐教师资源匮乏的突出矛盾。

(四)开展音乐社团活动

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颁布的《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12]。三都县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需要策划成立校园音乐社团,组织开展音乐社团活动。就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的特征而言,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章连启、许卓娅老师曾在《音乐课外活动》一书中指出:“从活动主体来看,它针对中小学生;从活动时间来看,它强调课余时间;从活动地点来看,它在课堂以外;从活动性质来看,它属于音乐活动。”[13]近年来,我国许多中小学都高度重视成立校园音乐社团,并按照音乐社团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活动,形成了“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前提、以学生实践为主体、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首要”的校园音乐活动氛围。三都县第五中学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就非常重视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成立有音乐社团、篮球社团、科技和书法社团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不少学生加入了音乐社团,他们通过音乐社团学会了简谱、基本节奏、提升了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该校定期在周六下午开展一次大型的音乐社团活动,常常会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一些音乐小故事、排练合唱歌曲等等。音乐社团作为校园内的一个重要平台,经常会邀请高校的音乐教师到校开展音乐活动,向学校的师生普及音乐知识、为社团学生举办音乐审美鉴赏讲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社团活动,会潜移默化吸收相关音乐理论知识,为提高自己的音乐表演和音乐创造能力奠定基础。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是音乐理论融入音乐课堂的有效路径之一,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有效延伸和拓展了音乐课堂的学习内容。

(五)注重改革音乐教学方式

音乐理论是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概念的抽象性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教师要增强音乐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教师要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必须深入教学改革,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融汇于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活动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开展与音乐有关的小游戏、听辨、竞赛、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新鲜”感和“好奇”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兴趣和自信心。其次,音乐教师开展音乐理论教学,必须教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突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和创造,通过将音乐理论教学与音乐作品演唱及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学会用音乐理论分析音乐作品,准确把握音乐文化内涵。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用音乐实践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兴趣,将概念化接受与巩固性练习结合起来。最后,音乐教师在音乐理论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关注和理解音乐的多元文化背景。

在中小学,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要将音乐理论融入音乐课堂,强化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他们对音乐理论的掌握和音乐文化的理解,才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更好的“唱、奏、演、作”,才能让学生在音乐理论教学中感受音乐艺术的内在魅力和人文价值。

猜你喜欢

易地理论音乐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音乐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