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于单元视角,优化课时设计
2022-12-27章敏
“基于单元视角,优化课时设计”是2022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小学数学学科的主题。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由此可见,《意见》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度重视,并明确提出了需要落实的要点。因此,小学数学学科须积极探索,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设计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关于主题
(一)单元视角
2018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全市推广实施。《指南》引导教师重视对学科内容结构化整体把握。近年来,上海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研也围绕着单元确定主题,分别为“立足单元,关注整体设计”“基于单元视角,关注课堂活动”,并利用网络教研征集优秀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单元教学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由于日常教学是以课时为单位开展的,所以有的教师习惯以教材中的课时为单位进行备课,在课堂上讲清知识点,进而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虽然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存在碎片化、浅表化的问题,难以达到课改倡导的以知识为载体,重在学科能力与素养培养的教学效果。
主题中突出单元视角,旨在强调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够对单元内容进行结构化梳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感悟知识的作用地位以及蕴含的思想方法,这样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关联点、生长点。这也有助于对“削枝强干”中的“枝”和“干”有更为清晰的了解,然后加以准确区分,为后续的学习活动设计打好基础。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基本技能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变。[1]单元视角不仅关注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联系,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关注课时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即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更关注知识之间如何进行组织。着眼整体,考虑一个个知识点是如何被串起的,形成不同的节点,构成知识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各个知识和它们的节点在整个体系中的关系和价值。
从单元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考量,其意义在于经历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思考有利于教师在遵循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数学方法和策略的理解与迁移,使学生从“知”到“悟”,从“套用”到“灵活运用”,逐步完善、不断积累。
(二)课时设计
《意见》明确指出了“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在课时教学设计中,目标是关键。目标如何制定,需要在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内容主线,理清内容的重难点及内在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而单元视角有助于教师把握主线和理清重难点,更加清楚“教什么”的问题,所以基于单元视角正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课时设计。
确定目标之后,围绕目标和学情以及环境资源支持开展课时教学设计,思考“怎么教”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目标导向、情境引入、活动落实、环境支持、评价伴随与精准指导,努力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1.学习活动
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是整个课时设计的核心。有效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好的活动设计也能够创设出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思考的教与学方式。
活动设计需要创设情境,情境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投入,一探究竟;情境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活动内容的思考,因此情境的选择和呈现需要呼应目标。
活动内容需要紧扣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任务和问题有层次地推进,有挑战性的任务、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抽象、推理、分析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投入数学思考,将新学到的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并与已有的经验结合,促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通过模仿操作、策略运用等发展数学思维;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活动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倾听表达、合作交流的机会,生生、师生间适切的提问和反馈能够展示思考推进的过程。一方面从中学会倾听,听懂别人的意思,从而能够帮助自己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学会表达,知道如何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沟通,简明、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碰撞中促进理解,学会思考。
2.环境支持
学习环境除了传统的学习资源、教具与学具、空间环境等,还包括信息化支持的技术环境。目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了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建设工作,小学数学学科积极开展相应的学科实践探索,在市级的中小学数字教学服务系统中,融入了数字教材、空中课堂教学视频及配套资源,提供了“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与“作业辅导助手”。整个系统为教师提供了备课和教学的资料、教学的认知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以外,还能够即时收集与反馈学生课堂互动的有关数据。因此,本次比赛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如运用技术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任务的探究中,运用技术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同时学生课堂作答的即时反馈诊断也帮助教师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改进等。总体来说,其价值体现在技术支持环境下教学组织方式、认知方式、活动方式的改进,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3.评价伴随
课时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需关注到“教—学—评”一致性。这里提出的评价伴随指的是教师首先需要清楚整个学习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再开展教学设计。而对于着手要设计的环节、任务、问题等需要思考其作用,其中哪些证据、什么样的表现能够表明学生的学习达到了预期,这些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关注点,而这些关注点可以引导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行为是否有助于达成预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而调整教学。
总之,课时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学情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组织、对课堂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整体编排。教学需要通过每一节课时进行落实,但没有一节课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是某一单元中的一部分,那么有了单元视角的课时设计与只关注课时的设计有何区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需要在实践中共同思考和探索。
二、关于教学比赛
教学设计与说明、课堂教学和课后答辩是本次教学比赛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与说明
单元教学设计包含教材单元教学任务分析和单元教学实施建议;课时教学设计要呈现教学流程,体现教学活动安排以及作业的设计等;教学设计说明要求言简意赅,体现对比赛主题的理解,相关概念表达须准确。整个教学设计与说明需体现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现技术赋能的着力点。上课前要把上述教学设计说明等书面材料提供给评委,并提交上述内容的电子稿。
(二)课堂教学
上课时间为35分钟;上课学生必须是本班所有学生。课堂教学要体现“基于标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投入和探究热情,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准确把握落实基础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三)课后答辩
课堂教学后进行答辩,重点围绕比赛主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问题。答辩要针对评委的提问,内容清晰,有自己的思考,语言精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