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的话语功能及其演变机制
2022-12-27李薇,高伟
李 薇,高 伟
(1.哈尔滨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社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2.东北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在现代汉语中,“好比”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以“好比”为检索词,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分别检索到2783条、9087条相关语料。检索发现,“好比”具有不同的话语功能。目前学术界对“好比”的专门研究关注很少,个别研究只是在分析其他语言现象时顺带提及,并未作深入探讨,如李智在《现代汉语例证类话语标记研究》中仅是简单阐述了例证类话语标记“好比”的虚化过程。“好比”的话语功能、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与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好比”的话语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好比”一词的释义为:表示跟以下所说的一样;如同。[1]《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释义为:如同,表示比拟。必带名词、动词或小句作宾语。‘好比’之后可以有‘是’,仍表比拟。[2]从上述释义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好比”一词的释义均未标注有举例或列举的含义,都只是表示“如同、好像”之义,但在实际语料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好比”在使用过程中并不局限于上述用法,它常常可以用来表示举例。因此,我们将“好比”一词归为非典型列举类词语,“你好比”“好比说”是其变体形式。通过语料考察我们发现,“好比”一词在句中不仅仅表示类比,更重要的功能是用作举例标记、假设标记,根据“好比”自身特征,举例标记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类比式举例,一种是单纯式举例。
(一)举例说明功能
1.类比式举例
一般辞书中对“好比”均释义为“如同、比拟”等类比之义。其实,这种类比用法本身就带有举例的性质,言者主要是引用另一事例对此前内容进行类比,使其更加具体化、更加形象化,这样能够使受话人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理解说话人所表述的内容,因而,“好比”是带有举例标记性质的。类比式举例标记“好比”是一个动词,其后引出的往往是一个短语或一个分句,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用来作它的宾语。“好比”可以和副词“就、又”等连用。例如:
(1)校长闭上眼睛,在墙上靠了一会儿,接着说:“就好比一只蜈蚣,整日在皂龙寺的墙上爬来爬去,它对这座寺庙很熟悉,每一道墙缝、每一个蜂孔、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它都很熟悉。可你要问它,皂龙寺是个什么样子,它却说不上来。对不对?”(格非《江南三部曲》)
(2)只要看到了好的行为和听到了好的思想不等于一个人就会有好的行为和好的思维,就好比武术动作虽然好看,但不经过演练那个动作就做不来一样。(云中天《美国人的教子智慧》)
上述两个例子中的“好比”是说话人在论述前文观点后,采取了另外一种线性结构形式进一步阐释说明,即借用一个更加具体化、更加形象化的事例对前文所述内容进行类比,希望受话人能够更准确、更形象地理解受话内容。例(1)的本体是尽管他知道自己在革命,却不知道在做什么;喻体是蜈蚣每天都在皂龙寺爬来爬去,所以对其很熟悉,但它却说不出皂龙寺的样子。用蜈蚣每天爬来爬去这一喻体来类比他革命这一本体,能够更加形象化地阐释人们所存在的不解:为什么知道自己在革命却还不知道自己干什么?这本是一个较为抽象、令人费解的问题,进行类比后,使其更加清晰化。例(2)中,通过阐释武术动作如果不好好练习就做不好这一情况来类比好的行为和好的思想也是要去学习的。这种类比形式借用相似的事例使得对其前文所阐述的事情更加鲜明具体,易使人接受。
2.话题式举例
还有一些“好比”在句中使用时,前后文语句之间并没有进行类比,而只是作为举例发端语,相当于“比如、例如”,列举子项一般为单项形式,可以是词、短语、分句等。“好比”前可与副词“就”连用,还可以与“吧”构成“好比……吧”格式。其实,举例标记“好比”兼具话题标记性质,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话题标记创设了情景、语境或前提,使段落中的每个话语都可以从中取得关联,而关联的选取正是理解话语的整合与推理过程中所必需的”。[3]“好比”引出的内容往往会成为下文所要探讨的对象,例如:
(3)科隆布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好比感情吧,她那么做作、那么虚假,我在寻思,她是否真的有感情。(妙莉叶·芭贝里《刺猬的优雅》)
(4)那如果按现在交通法我肯定得赔付。就好比前一段有个开车的,人正常的信号-灯,一个骑摩托车的他是红灯出来了,撞死了,完了还赔他10万。你说作为机动车驾驶员你说他心理能平衡吗?我没有责任,你本身对我也伤害,我车都是伤害,(《交广说法》)
(5)喇叭花说,“好比你们人类,有的人做早班,有的人做夜班,习惯了,到时候就醒,到时候就想睡。”(励艺夫《花语》)
上述例子中的“好比”就是一个举例发端语,用来引出列举子项。例(3)中的“好比”与“吧”连用,构成“好比……吧”,相当于“比如说……吧”。引出列举子项“感情”,“感情”既是前文说明项(科隆布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的元素,同时也是下文探讨的话题。例(4)中作为举例发端语“就好比……”引出列举子项“前一段有一个开车的”作为进一步阐释前文观点的示例,以此为话题探讨交通赔付问题。例(5)中“好比”引出典型性列举项“人类”,进一步说明人类习惯于自己的生物钟。
“好比”还可以与列举标记连用,构成“好比你像、好比你看、好比说吧、好比我举个例子”等形式,更加强化了举例说明功能。再如:
(6)李老师:要跟他交流交流,试一试,这么大的孩子都在想些什么?他有些想法,好比说告个小状啥的,其实那都是孩子的天性。(《成长在线》)
(7)过去都不谈的!好比你像我最近写的一本书《陈水扁的真面目》,这本书在南部不许卖的,很多书店不敢卖,怕有暴民来砸店,蒋介石时代也没有这么严重!(李敖《李敖对话录》)
例(6)中的组合形式为“好比说……啥的”,列举之义更加显著。例(7)中的“好比你像……”也进一步强化了举例功能,列举项“我最近写的一本书《陈水扁的真面目》”又开启了下文话题,进一步探讨这本书的售卖情况。可以看出,“好比”兼具举例与开启话题功能。
(二)假设推论功能
假设是一种虚拟的表达范畴,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中有一些假设连词是专门用来表达假设意义的,如“如果、要是、假如、只要”等,这些词就是假设标记的一种。通过语料考察发现,“好比”也具有假设含义,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假设标记。例如:
(8)毕业后服务时,好比是已经熟练的工人,不致格格不入。(田光程《对大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9)当然,在非正常的情况下,好比营养大大过剩或不足时,体重会在这个基本值上下浮动。(冯中平《小萌的心事》)
(10)这个……就是这个……就这么说吧,别看你平常压我一头,不是今天批就是明天整,可事到今天,我不想办绝后事,好比咱们窄路上走个顶头碰,我准让你过得去。(赵羽翔《山村新人》)
例(8)— 例(10)中的“好比”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虚拟表达,是一个假设标记,相当于“如果、假如”等。作为一种假设标记,“好比”更倾向于口语中使用。
二、“好比”的历时发展
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部分检索到“好”和“比”连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楚辞·招魂》中,“九侯淑女,多迅衆些。盛鬋不同制,實滿宮些。容態好比,順彌代些。”句中的“好”+“比”尽管是连用的,但并非一个词,而是形容词“好”(表示女子貌美)+助词“比”(表示辈、类),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容貌同样好看。尽管如此,“好”+“比”连用的用例非常少,战国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仅有一例。明清以后,“好+比”连用的语料逐渐增多,共搜索到146条。按照王力先生对汉语史的分期可以看出,从上古到中古时期,“好”与“比”几乎很少在同一线性结构上发生组合,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才逐渐开始连用。例如:
(11)未逊徐雏分小大。好比晋朝,二陆休声在。更祝灵椿颜不改。三苏相继居台宰。(唐圭璋《全宋词》)
(12)府尹欲待要放,见使臣们如此说,又怕是真的,万一放去了,难以寻他,再不好比较缉捕的了只得权发下监中收监。(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下)》)
(13)这便是咱家的好比似。原来越聪明越得不出笼时!能吹弹好比人每日常看伺,惯歌讴好比人每日常差使。(《元曲·谢天香》)
上述例(12)中的“好”与“比”不是在同一个句法平面上,“好”修饰“比较”,相当于“能、可以”之义。例(13)中的第一个“好比”是形容词“好”+“比拟”,二者不在同一个句法层面上。如果不仔细辨析,后两个“好比”连用,貌似与现代汉语中的“好比”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这里的“好”作状语,“好比”是一个状中短语,表示可以看作、可以比作之义。“好”和“比”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例如:
(14)来姐说:“大婶若到在书房,好有一比。”贾氏说:“比什么?”来姐说:“好比抱着西瓜上老爷庙。”(清·无名氏《小八义(上)》)
可见,“好”率先发生了语法化,不再独立作谓语,其实这种情况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正是“好”的虚化,才为“好比”发生语法化、词汇化提供了条件。到了清朝以后,“好比”连用的用例逐渐增多,其结合越来越紧密,多是用来表示如同、好像之义,其义项和用法基本固定下来。例如:
(15)官索取錢糧於書吏手上,好比從虎狼口裏討食,再四請求,還是不肯吐,所以積累成大虧。(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16)杜瑞听说:“小辈,你急了该当如何?今日你是自来送死。这北新庄好比天罗地网,铁壁铜墙,你要想活,是比登天还难!”(清·贪梦道人《彭公案(二)》)
(17)张文安心里忽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大明白的又甜又酸的味道。而这味道,立刻又变化为单独的辛酸,——或者说,他惶恐起来了。好比一个出外经商的人,多年辛苦,而今回来,家里人眼巴巴望他带回大把的钱,殊不知他带回来的只是一双空手,他满心的惭愧,望见了里门,反而连进去的勇气都提不起来。(茅盾《报施》)
(18)我回来想了几天几夜才解开了,鏊子是烙锅盔烙葱花大饼烙馆馆馍的,这边烙焦了再把那边翻过来,鏊子底下烧着木炭火。这下你们解开了吧?还解不开你听我说,这白鹿原好比一个鏊子,黑娃把我烙了一回,我而今翻过来再把他烙焦。(陈忠实《白鹿原》)
通过观察语料,我们发现“好比”在句中的位置主要有两个:一是主语+好比+宾语;二是用在分句句首。第一种用法的“好比”往往只是类比用法,表示“好像、如同”之义。如上述例(16)中将北新庄比喻成天罗地网,用以说明进了北新庄很难出去;例(18)中将白鹿原比喻成鏊子。这两个句子中的“好比”都是仅用于表示类比。第二种用法的“好比”则是类比兼举例,即用类比的形式来举例说明前文所阐述的内容。上述例(15)中说到官从书吏手上索取钱粮是极其难的事情,就像从虎狼口里讨食一样难。“好比”后的句子用类比的形式来进一步说明官从书吏手上索取钱粮是何其之难。例(17)“好比”后面用一个外出经商却没有赚到钱的商人回家时内心的那种惭愧与不安进行类比,让读者生动、形象地感知到张文安此时心中的焦虑与惶恐。由此可见,“好比”既有类比之义,又有举例之义,因而我们将其称为“类比式举例”。随着“好比”的高频使用,“好比”的用法除了保留了类比式举例含义外,进一步发生了词汇化,发展出了单纯的列举义、假设义等。例如:
(19)人都是个被环境限制得没有法子,有了好的环境,还怕做不出好人吗?别人不说,好比刘喜奎儿,谁也知道她那个名声,可是她为人很好的。一出了门子,就规规矩矩地做太太。(张恨水《欢喜冤家》)
(20)在国外生活时,你很有可能会感受到“文化冲击”。好比我这个巴西人吧,在来中国之前,我曾在伦敦和波士顿生活过几年,所以对文化间的差异深有体会。(《新航道》大学版 2017年09月)
(21)好比妈和媳妇落了水,你先救谁?(天涯社区)
上述例(19)-(20)中的“好比”已经完全脱离了类比用法,仅是用于举例,相当于“比如说”。例(21)中的“好比”是一个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之义。这里“好”的意义已经完全虚化,只剩下“比”的“比如、比方”之义,随之又引申出了“如果”之义。“好比”在句中只是起到连接作用,具有了连词的性质。由此可以看出,“好比”更加凝固化,已经彻彻底底完成了词汇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厘清“好比”的词汇化演变路径:短语(好+比)——动词“好比”(如同、好像)——动词“好比”(类比式举例标记)——动词兼连词“好比”(话题式举例标记)——连词“好比”(假设标记)。
三、“好比”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沈家煊指出,“语法化”通常指的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4]董秀芳(2002)指出:“词汇化,即短语、句法结构、跨层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5]也就是说,词汇化就是由非词单位到成词单位的过程。“好+比”在先秦时已经出现,但并不在同一句法平面上,那时的“好”是一个形容词,具有实际意义,在句中作谓语。到了唐宋以后,“好”率先发生了语法化,由形容词演变为助动词形式,意义已经开始虚化,这为“好比”的成词提供了先决条件。明清以后,“好比”连用情况逐渐增多,是一个状中结构的短语形式,最终凝固为一个词。我们认为“好比”发生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动因机制主要有四点:
(一)句法位置的变化
在语料搜索中,我们发现“好比”在句中的位置主要有两个:一是用在分句句首;二是主语+好比+宾语。而这两种情况中,以用在分句句首情况居多。董秀芳(2002)认为:“在句子的各种不同位置上都有跨层结构发生词汇化。处在分句开头位置的跨层结构最容易发生词汇化。”[5]“好比”在词汇化发展的历程中,大多数都是处于分句句首位置的。据我们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代汉语部分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在149条用例中,有78例是处于分句句首的,几乎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句法位置是促使“好比”发生词汇化的因素之一。
(二)韵律特征
汉语的韵律特征也影响了“好比”的词汇化。冯胜利(2000)指出:“汉语的标准音步是两个音节……,因此汉语的‘标准韵律词’只能是两个音节。”[6]董秀芳(2002)也指出双音节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主体地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核心。“好比”就是一个双音节词组成的语言单位,完全符合汉语韵律特征的特点,这种汉语的韵律特征决定了“好”和“比”更能容易组成一个音步,进而凝合成为一个词。
(三)主观性、主观化和交互主观性
“好比”所在的句子往往都是借用一个比较浅显或大家熟知的事例来阐释说明某个比较深奥或比较晦涩的问题、事情或情况等,那么说话人在阐释问题或观点时无疑就会带有自己的态度或情感,在话语中会留下自我的主观印记。“好比”后面的语句可能是采用类比的形式对前面的内容进行阐释说明,说话人到底选择何种形式来描摹要阐释的对象,这种选择就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认知,由于个体认知的差异,再加上选择本身也体现出了主观性,这就促使了“好比”发生主观化。除此以外,说话者使用类比形式阐释某一问题时,由于前面内容晦涩难懂,“好比”之后的内容自然就会得到凸显,也就是说话人对该事件的阐释说明成为了表达的焦点,这在句法上就会促使“好比”发生词汇化。言者要体现主观性,定会采用主观化的方式,因而,主观性和主观化也是促使“好比”发生了词汇化的一个动因。
在使用“好比”一词时,说话者不仅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同时表达了对受话者的一种关注,希望受话者能够更加容易、更加准确地理解自己的话语与情感,所以在语句选择之时,还会考虑到受话人的接受度,这就体现出了交互主观性。
(四)隐喻机制与重新分析
沈家煊指出:“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就是‘隐喻’”。[7]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它基于相似性。“好比”前后所关联的事物或事件看起来是毫无联系的,其实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在人们的认知领域对这些事物或事件产生了相似性联想,因而才会将它们相提并论。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它们才会出现在同一隐喻结构中。“好比”是A事物与B事物的相似,从概念隐喻角度看,将起点事物(源域)投射到终点事物(目标域)上,源域往往是比较具体的事物,目标域往往是较为抽象的事物。例如:
(22)毫无疑问,描绘一幅画和复制一幅画是两道完全不同的工序。好比戏剧和电影,戏剧是表演,电影则只是复制表演,戏剧演员面向着观众,电影演员则必须面对一堆机械从事表演。(CCL语料库)
例(22)中的“好比”就是类比式举例形式。前文所说的“描绘一幅画和复制一幅画是两道完全不同的工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很难理解出描绘一幅画和复制一幅画之间的差异。后文则用“戏剧和电影”来进一步阐释说明它们的差异,戏剧则是在舞台上即兴现场表演,电影则是按照导演等人意愿临摹作品。通过将源域(描绘画和复制画)分别投射到目标域(戏剧和电影)上,这种映射过程使得人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所谓的描绘一幅画就是一种即兴的、真实的创作;而复制一幅画则是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好比”凸显了描绘画和复制画与戏剧和电影的相似。这种语义的相似性使得“好比”的虚化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好比”进行重新分析,“好”义逐渐脱落,从而使其进一步词汇化,发展出了“比如、例如”之义,从而彻底完成了词汇化的脚步。
总之, “好比”最早线性序列连用为短语“好”+“比”形式,在句法位置、韵律特征机制下,“好比”历经语法化、词汇化,逐渐演变为动词,表示如同、好像之义。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好比”具有了类比式举例标记功能,词性也发生变化,由动词逐渐演变为动词兼连词,最终衍生出连词用法,话语功能进一步发展为话题式举例标记及假设推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