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2022-12-27邓显超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文明

邓显超,刘 杨

(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形成了关于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指向,秉持多元共生和互学互鉴的文化立场,蕴含共存共荣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情怀,探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对推动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遵循原则:多元共生和互学互鉴的文化立场

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日趋明显,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使然。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指明了不同文化交流时应遵循的原则,致力于构建平等包容、欣赏尊重和开放共荣的世界文明新秩序。

(一)平等包容: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进入新世纪,面对各种文化激流涌荡的现实,如何看待文化差异,是对话交流、平等相待?还是排斥伤害、打压征服?取决于人们看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民族没有优等和低劣之分,文明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世界文化的魅力在于丰富多彩。习近平指出:“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1]“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2]当今世界,人类任何文明成果都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就在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交融共存。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秉持兼容并包的态度,对不同文化遗产充分尊重、平等相待,要通过文化交流善于发现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经验和智慧,为解决当下的现实困境提供解决方案,运用世界各种优秀文化成果解决社会发展难题,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二)美人之美: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回望历史,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驱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行,文化的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显著特点。不同的历史国情、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和谐共存构成了姹紫嫣红的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3]。无论哪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优点,都应该被尊重和珍惜。习近平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4]在对待世界不同文化的态度上,只有秉持尊重、欣赏的态度,突破文化差异的壁垒,摒弃文化偏见,才能理解不同文化的奥妙,汲取不同文化的智慧,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参考。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思维方式。这种制度差异、发展差异、文化差异正是互学互鉴的原因,也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不竭动力。

(三)文化开放:共同谱写世界文化和合共生新篇章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愈发严峻,恐怖主义问题、全球疫情问题、文化冲突问题等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需要世界各国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开展团结协作,还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对此,习近平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5]文明有地域之别,但无国界之分,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都是在同其它文化的交流互动、吸收借鉴中实现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从未停止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对话的脚步,从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再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文化在开放交流中进步发展。通过加强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共同谱写世界各国文化和谐相处的新篇章。习近平指出:“世界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6]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互补,不断发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进而使不同文化消除隔阂、和合共生。

二、战略目标:实现共存共荣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

不同文明多元共生,是人类文明包容共进的有力注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类面临的挑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表现在文化交流上,要求不同文化从人类发展进步的高度,互学互鉴、共生共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反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明的兴衰预示着国家的兴衰。文化的繁盛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7]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内,我们要自觉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对外,我们要主动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局中。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吸收借鉴世界文化宝库中丰富的文化成果,择善而从,守正创新,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破除我国文化的失语状态,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深化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8]交流互鉴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交流,可以让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相得益彰、同放异彩、交相辉映。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交流互鉴表现为文化对文化的交融,思想对思想的碰撞,智慧对智慧的启迪。习近平指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9]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是世界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既要立足本国,又要放眼世界,在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在世界各国文化交融中共同发展,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三)坚持文化开放道路,携手构建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

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协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命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球视角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致力于世界文明的长足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应对国际挑战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在文化领域,其核心就是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化交流观,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竞争比较中和谐共生,实现各种文化“美美与共”。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现代社会,“和谐”“和睦”“和平”的文化理念始终是中华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语言文字、发展历程、历史国情的不同,奠定了不同文化的发展基调,形成了各具个性的文化成果,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习近平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10]世界各国应坚持文化开放道路,以文化交流作为桥梁和纽带,以互信合作夯实政治基础,共同擘画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三、重点任务:夯实交流互鉴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实践,从历史的角度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精神文明的角度强调“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11]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固本培元,夯实交流交往的文化基础。

(一)涵养文化根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2]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根基”的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积淀,日久弥新,呈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站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生命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才不会丢失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时代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3]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对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态度。传统文化唯有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发展意识,积极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实现创造性转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二)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中国革命文化

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4]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在探索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道路上,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书写的红色篇章,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续奋斗中丰富发展,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蕴含在革命文化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革命品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绚丽的花朵。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既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扩大革命文化的影响力,既要弘扬“润物细无声”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15]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另一方面,既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也要深入发掘革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故事,展示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扎根时代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文化背景下,逐步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中外各种先进文化的汇聚交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向世界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一要政策创新,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发展好文化产业;二要凝聚共识,广泛深入开展思想理论建设,勇担文化使命,传播好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世界视野,也关照时代发展,是文化交流的主力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一道,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对策措施:构建文化交流的合力

基于对世界文化发展大势和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文明进步战略意义的深刻把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外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工作,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文化交流工作的战略部署,为构建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

(一)动员多元主体,讲好中国故事

处于不同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的国家和人民在进行文化交流时,难免出现文化冲突和文化折扣。对外文化交流,要积极回应国际关切,提高文化交流的效度,着重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通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方式,达到“感而遂通”的效果,用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实践,用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理念,用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让国际社会更好更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习近平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17]这要求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一要创新叙述方式和方法,二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拓宽讲故事的主体和路径,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让新时代中国人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故事影响更为深远,让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更有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创新表达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

传播中国声音不是简单的、生硬的、理性的阐释,而是要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用贴近接受者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创新表达方式,激发情感共鸣。对于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曾在地方考察和重要会议等不同场合有过多次论述。他强调:“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18]有的放矢,把我们认为美好的、有意义的、具有思想性的中华文化交流出去,使蕴藏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理解,展示中华文明魅力。改进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国际话语表达方面的不足,让世界认识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真实全面、丰富多彩的中国。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多样化的传播载体和灵活多样、适应受众接受习惯的表达方式,让外国民众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让中国声音“听得到,听得清”,让中华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三)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打开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就要丰富传播渠道,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形成线上线下的传播合力,实现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的跨时空沟通交流。习近平尤其关注新媒体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作用,他指出:“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19]紧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学会用好新媒体平台,是使中华文化在同世界文化交流时更有质效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我们,一要从锤炼新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入手,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力联动的战略布局,打造一批立体化、全能型国际传播新媒体。二要探索和掌握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传播技术,并将之运用到国际文化传播工作中,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技术壁垒。三要发挥国际传播人才作用,适应国际传播格局的新变化、新需要,跟进传播新方法新载体,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点,使一大批文化人才成为推动中外文化深度交融和多元合作的主体力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落下来、融进去。

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倡导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文化观。今天,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新变革,世界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阶段,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是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这种平等包容、和谐共荣、美人之美、交流互鉴、命运与共的新型的文化交流思想,不仅是我们做好文化交流工作,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科学指南,也是着眼于各国人民谋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聚焦于世界前途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为不同文化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共生共荣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共筑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大家庭贡献了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文明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请文明演绎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漫说文明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