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重要论述的三维探析

2022-12-27王明志

关键词:诚信建设文化

王明志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阐述了诚信的重要意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凡交,近则必相糜以信,远则必忠之以信”等金句用典,为诚信在日常生活、外交关系和时代价值上的体现开启了多维视野,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些重要论述和习近平针对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开展部署的实际工作,形成了习近平诚信观。为何把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何为习近平诚信观的源头活水,习近平诚信建设重要论述在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对这三个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是全面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重要论述的前提和基础。

一、命题维度:把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的提出域境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回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经历了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质变过程。科学认识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的重要论述,首先必须对诚信价值观的提出域境进行系统考察。

(一)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仁义礼智信”。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道德支撑,其信以诚之的道德取向放到当代的时代背景来看,正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不忘初心”。习近平指出,应着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新时代,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深入挖掘贯穿其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的时代价值。针对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何承继、弘扬时,他在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强调,既“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诚信这一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广泛散播,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诚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依托和精神引领

中国梦憧憬下的现代化社会既凸显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又强调社会治理的诚信善治。从价值观视角看,弘扬诚信传统美德是中国梦实现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石。一是诚信与中国梦具有文化上的同源性。二者都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蕴含着“崇尚和合”、“讲信修睦”、“自强不息”等思想元素,承载着“诚实守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规范,积淀着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和穿透力。二是诚信与中国梦具有目标同向性。面对价值多元共存局面下人们对精神产品供给的价值期待,培育诚信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设定具有方向上的同向性,能够化解公民价值观选择上良莠不齐、鉴赏不力的现实难题。三是诚信与中国梦具有使命的同质性。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根本愿景,正凝聚中国力量以推动国家进步。作为中国梦精神指引的诚信价值观,不仅是涵盖历史责任、现实要求和长远目标的观念综合体,还可以从价值标准中洞察到诚信价值观与中国梦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历史使命上的共同旨向。

(三)诚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公民诚信道德素质和社会诚信水平,成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否全面建成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引擎,客观上是物质性的活动,但一切经济活动又不单纯表现为物质活动,合理的精神文化将成为经济引擎运转的润滑剂,诚信就是这种合理的精神文化构成,就是当下人们能够产生合理行为的精神内质。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诚信缺失,诚信道德被边缘化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经济领域尤其突显,在激活经济提供人们追求致富的同时,“做伪掺假”、“金融诈骗”等违法背德行为严重地冲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小到个体店铺、私人企业,大到国有企业频频曝出失信事件。政治领域的“面子工程”、“掺水数字”。学术领域的学术不端等也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腐蚀,“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混淆,使人们普遍感觉到,加强诚信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二、来源维度:习近平诚信观的源头活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报告、讲话、指示等方式,从历史、理论、价值和实践等层面对诚信建设做出了重要阐释,内容涉及新时代如何承继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提升诚信大国形象等方面,构成习近平诚信观的源头活水。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证了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阶级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资本家的诚信道德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信用思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构成进行了批判,揭示出资产阶级的诚信带有强烈的欺骗性,一些自称“诚实和正直”的资产阶级庸俗文人常常打着“自由”、“诚信”等道德规范的幌子,用“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3]来款待我们,以达到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目的,我们必须运用无产阶级的诚信的道德武器对资产阶级道德加以分析、批判。列宁更是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的虚伪性,认为诚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

党中央几代领导人一贯重视诚信建设。毛泽东诚信思想的核心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他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才是最诚信的革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上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欺骗和恐吓的老当。”[4]告诫全党不诚信的主观主义态度和作风“拿了律已,则害了自已;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5邓小平指出:“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不是我们这一代才有的。”[6]江泽民要求领导干部要“诚心诚意为广大群众谋利益。”[7胡锦涛则号召全党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新时代,习近平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8]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诚信思想,结合世情、国情进行了创造性阐述,“不忘初心”就是习近平诚信观的鲜明特色。

(二)历史来源:中华传统优秀诚信文化

习近平诚信观深深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传统优秀诚信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哲人的“人无信不立”,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都蕴藏着极富时代价值的诚信思想。先秦诸子普遍意识到诚信道德规范对人们生存发展、生产生活和文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各家各派均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推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从一种社会潜意识形态上升为显意识形态。诞生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圣哲先贤,完成了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理论架构,提出了指导后世千年的诚信道德基本伦理范型。[9]

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之说;孟子讲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指出“养心莫善于诚”;董仲舒在继承孟子的“五伦”诚信思想后将“信”上升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影响后世千年。法家将“信”列为治理国家,维护统治权威的三条纲领之一。汉唐时期诚信被提升到君王治国政策之高度,内涵政务诚信的某种要素。宋明理学家们则将“诚、信”上升为道德本体论来进行哲学思辨演绎,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周敦颐提出“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朱熹更是将“诚”上升为天理、天道的地位来推崇,强调“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明清时期诚信则从哲学思辨转向经世致用,诚信“契约”的实用性更多体现于商业贸易和经济往来中,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综上,诚信思想始终贯穿中华民族的历史始终,这为习近平诚信观的形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养料。

(三)价值来源:塑造“大国形象”

全球化促使国际间诚信交往成为一种常态。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是时代主题,同时,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仍然存在,背后复杂多变的原因中诚信因素是值得高度重视的。诚信作为建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核心要素,在全球外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诚信建设既关乎国民道德素质,又体现民族和国家形象。塑造中国“大国形象”是习近平诚信观的价值来源,“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美丽的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的地区与世界大国形象、亲和而有活力的开放大国形象”是习近平外交新提法,真诚地体现了中国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信,国之宝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事访问时引经据典阐述了其诚信观,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他说“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在出访韩国时重申了“‘无信不立’是中韩两国人民共同恪守的价值理念。”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表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在阐述中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时则引用了庄子“凡交,近则必相糜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的典故。习近平诚信观彰显了“大国形象”的价值意蕴,为中国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了国际共识。

三、实践维度:习近平诚信建设重要论述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诚信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取向主要是“以政治忠诚为统领,以建立现代化经济诚信体系为抓手,以制度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为重要着力点,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一)政治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诚信自古即为执政之道。《荀子·义兵》曰:“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管子·枢言》记载“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古今同理,政治忠诚在民众心中起到导向作用,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对此尤其重视,多次使用“不忘初心”、“鱼水情”、“赤子之心”来表达党对人们浓厚的情感,告诫党员干部要忠诚于人民,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10]

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重要论述中对政治忠诚的具体对象进行了分层设定。首先,忠诚是对全体党员的普遍要求。他指出忠诚是党员对党的“第一身份”、“第一职责”,要始终严守政治规矩,“对党忠诚,光明磊落,公道正派。”[11]牢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12]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做到不越界、不越轨。其次,忠诚聚焦“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必须对党忠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修养、讲诚信、讲廉耻。再次,忠诚突出重点领域。习近平常用“掌握枪杆子”、“掌握笔杆子”、“掌握钱袋子”、“掌握印把子”比喻忠诚需要突出关注的领域,强化建设信用政府。概言之,政治忠诚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13]

(二)经济诚信:建立现代化经济诚信体系

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建立现代化经济诚信体系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之义。诚信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和交往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化解经济主体在交往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的稳压器,是建立现代化经济诚信体系的道德基石。

首先,诚信是引领改革的动力。习近平多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将诚信建设引向深入,引领改革、助力改革,承载改革的现实难题。其次,诚信是抑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良药。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经济诚信的前提与基础,是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国家治理的有力抓手,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他强调,针对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要通过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诚信的奖惩机制,从而达到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要让制假售假、见利忘义、违法败德行为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再次,企业诚信是建立现代化经济诚信体系的基石。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要把守法经营,诚实守信作为企业兴盛之本。国有企业要按新发展理念,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创新发展、带头讲诚信。而对非公有制企业则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促进其健康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人士做到爱国、守法、诚信。事实上,发挥诚信资源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既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建立现化化经济诚信体系的现实需要。

(三)文化诚信:以制度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不只是观念、规范、心理,更是人们外化的行为习惯以及与此相应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诚信文化建设在不同场合做过不少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和制度举措上为新时代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以制度力量强化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建设,是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2014年,中央文明委颁布的《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首次从制度层面推进国家诚信建设,提出了加强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记录,采取“曝光失信当事人、限制严重失信人高消费”等多手段对失信行为进行了精准打击。针对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长效机制,习近平指出,要通过联合征信,消除“信息孤岛”,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惩戒机制建设,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14]为了推进制度的有效落地,习近平多次深入到青少年中循循善诱,强调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既体现个人的德,也体现国家和社会的德,这种“德”对于社会、个人都具有基础意义,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最大公约数”内化成为自己的基本道德,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实践证明,对全社会失信被执行人信用进行制度监管、警示和惩戒,是遏制失信、欺诈行径的杀手锏,而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和诚信建设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诚信文化建设的向前快速发展。

习近平关于诚信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这一重要论述,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要求相契合,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是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公民诚信道德素养以及提升国家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诚信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