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

2022-12-27王少明孔令先

高教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共同体

王少明,孔令先

(西藏大学 1.马克思主义学院;2.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西藏 拉萨 85000)

一、引论

建构中国现代性知识话语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现代政治和文明秩序的内在需求[1]。作为一种现代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政治实践,同样也需要教育在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10月23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在2020年8月28日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西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以来,众多学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等核心概念,从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维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在学术领域、政治领域、人文社会领域以及民族工作具体实践中产生了积极广泛影响。2021年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飞跃性成果——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西藏作为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和国家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利用思政课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其是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西藏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是一门从历史维度“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2]的理论课,由于其课程逻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衍生、认同归属、建设进路的发展逻辑具有一致性,因此,在“纲要”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仅具有理论可行性和实践可行性,而且具有重大教育价值。本文拟结合西藏高校地域文化特点,从为何融、怎样融、融什么、如何教等方面,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西藏高校“纲要”课程教学的路径,为进一步利用思政课主渠道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做出探索和尝试。

二、基本框架:价值、原则与内涵

在近代,中华民族完成了自在向自觉的转换[3]。在西藏高校“纲要”教学中按照历史的逻辑,把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近代发展演进的逻辑讲清,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各民族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能够使各族青年进一步感知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明确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价值:明确为何融

一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纲要”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纲要”教材中涉及中华民族的有关内容和叙事,通常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以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觉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词语进行概括。比如,在教材“民族意识的觉醒”“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章节中,“中华民族”仅作为普通性、易知性的概念予以提出和指代,并没有相关解释与说明。当然这与“纲要”教材内容体系有关,中华民族是什么、其自在—自觉演进发展的逻辑并不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体认,把握中华民族自在—自觉的发展逻辑,了解各民族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权利与义务,强化自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意识。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逻辑与中国近现代历史逻辑的耦合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融入,必将丰富“纲要”的内容体系和知识体系。

二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纲要”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实效。从“纲要”课程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是对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的有效体认,而这种体认只能源自历史与当下真实的、客观的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广泛认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内的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流交往交融中,内向推动和自在凝聚了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各族人民解放的历史,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能够通过对中华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开拓辽阔疆域、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等共同历史记忆的建构与叙述,强化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重塑与再生产心理空间,促使个体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内在心理,进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有效引导各民族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提升教学实效性。

三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纲要”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与认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一便是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还没有专门的课程讲授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内容融入“纲要”,某种程度上可以补足有些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精神了解不多、把握不深的短板。结合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革命历程,全面讲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探索、现代中华民族崛起的辉煌历程,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阐释,能够让学生明白和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自在发展的,又是如何向自觉转换的。特别是可以结合西藏的地域文化特点,以藏族青年学生的主体性视角进行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和历史回忆,挖掘藏族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结合新旧西藏对比,凸显藏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跨越发展,能够使藏族青年大学生全面把握藏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在亲缘与内向联系,自觉体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与认同。

(二)原则:把握怎么融

一是与课程内容体系相融。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演进的内容体系与“纲要”课程内容体系在知识性上本身就具有同向性和相关性。“纲要”教材内容主要讲述1840年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而这一历史进程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的历史转化过程是高度契合的。在近代,中国新式知识分子和民族主义者基于现实的民族危机,把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以及民族主义思想中“种族”“政府”“国家”“中国”“人民”“主权”等诸多概念引入国内,中央政府和各民族的现代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得以萌生。五四时期社会各阶级的广泛动员,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之高扬、帝国主义列强他者身份的进一步清晰、工人阶级的政治崛起以及中国共产党参与并领导国民革命,现代意涵的中华民族观念进一步在各民族之间传播开来。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再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伴随亡国灭种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实体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确立以及民族平等、民族发展、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实施,为各民族现实中华民族被动自觉向主动自觉的跃迁开辟了道路。因此,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教材内容体系中,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既能坚持原有内容的“守正”,又能实现新增内容的“创新”。坚持这一原则的实质,是强调在开展学生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把握好矛盾的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关系,借助历史叙事恰到好处地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开展“渗透”“滴灌”,填补低年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空白,帮助他们建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性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而不是面面俱到,忽视课程教学目标,把“纲要”课开成民族理论通识课。

二是与课程教学体系相融。课程内容体系是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和支撑,但内容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纲要”课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西藏地域文化特点和藏族学生特质等具体情况,综合运行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讲授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关历史事件,穿插西藏人文历史与文化的叙述,找到藏族与中华民族的关联点、切合点,在增强对藏族青年学生情感关怀与尊重的同时,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比如,在讲授“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一小节中,首先要强调这里的“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其次,抛出问题“中华民族觉醒了,中华民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讲授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以PPT的形式展示西藏申扎县的珠洛勒旧石器文化遗址、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各类石制工具,讲述藏北申扎、双湖一带的旧石器同华北、华南旧石器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隶属相同的文化系统,青藏高原古人类与中原地区古人类之间有着共通的文化渊源[5];卡若文化一方面与传统旧石器文化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与黄河上游原始文化联系密切,是“一种吸收了西北氐羌系统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文化”[6]。中华大地各民族经过长时期、不间断的历史大交流、大迁移、大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凝聚与自在发展。通过类似典型事例的讲解,能够让藏族青年学生以本民族的视角对中华民族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体认,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三是与课程教学目标相融。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纲要”课程就是围绕这一主题,通过教学让大学生了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深刻把握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自觉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承和发扬伟大光荣的中华民族精神,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向“纲要”的融入,应深刻把握上述课程培养目标,坚持培养目标导向,为培养目标服务。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的融入,在确保青年学生达成上述培养目标的同时,强化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五个认同”。

(三)内涵:把握好融什么

“纲要”根据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三个历史时期分设上、中、下三编,共11章。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按照“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演进逻辑,中华民族从提出、传播、自觉、认同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清末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与演化;民国时期现代性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传播;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整体自觉;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广泛认同。结合“纲要”的三篇,中华民族共同体讲授内容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与之对应: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与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整体自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与强化。

一是在“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部分融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与确立”相关内容。比如,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可以首先融入历史上中华民族的自在形成和发展、清末“民族”概念的引入。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必然涉及戊戌变法以及梁启超。在这里就可以引入梁启超的“大民族”观、“五族大同”观以及“中华民族”概念,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五族共和”论及“中华民族”观基本形成的内容。

二是在“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部分融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整体自觉”相关内容。这部分可以结合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后“中华民族万岁”等政治口号以及党的二大提出的“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最低纲领,讲授一体化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特别是结合全民族抗战的讲授,重点融入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以及中华民族的整体自觉等相关内容,着重讲授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再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伴随亡国灭种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中国各族人民命运相连的一体性意识空前强化。亡国的危难与战争的创伤构成中华民族深度认同强大而深厚的现实政治基础,战争中“民族危亡”“民族复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败类”“亡国奴”等政治口号的广泛宣扬,广播、歌曲、宣传标语等各种政治符号反过来有力地涵育、推动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自觉和体认,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得到大普及和整体自觉。这其中,可以穿插少数民族代表为民主革命和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等内容,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强化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坚决同分裂势力作斗争的感召力。

三是在“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部分融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与强化”相关内容。“纲要”下篇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关内容。结合相关章节,可以用专题的形式开展讲解,向学生介绍党的治藏方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内容,以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进一步了解。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重点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内涵、意义、问题和挑战、机遇以及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责任和义务等内容,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知,教育引导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和发展做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

三、路径:把握好如何教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在各族青年大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举措。作为国家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西藏一方面宗教文化氛围浓厚,高校藏族青年大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另一方面西藏地处国家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西藏社会现阶段不仅存在着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而且存在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极端民族主义和达赖集团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利用,抑或是西方国家的刻意操纵,都严重销蚀着藏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8]。特别是在“后达赖”向“达赖后”转变的关键时期,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紧向校园渗透,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影响校园立德树人任务的开展。西藏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争夺人心的交锋紧张激烈。因此,在西藏高校教好思政课意义重大。西藏高校教师教好 “纲要”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系统融入,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方面。

一是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大部分为藏族青年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主体性视角,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其他藏族成员相比,藏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忧患意识较强,伴随着身份的转变、生活环境的变化、文化氛围的不同,进入大学的藏族大学生更直接地与汉文化及其他文化接触、交流与融合,文化适应和社会认同的考验与困境在他们身上更加的明显[9]。上文提及,找到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联结点,能够激发个体内心成就感和自尊感,拒绝不确定性身份,促使个体产生成为共同体成员的内在心理动力[10]。因此,在讲授中华民族整体自觉相关内容过程中,可以穿插叙述包含藏族同胞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抗日的事迹,通过根基性和情感性联系的回忆,增强藏族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二是丰富教学手段,用好影像教学。“丰富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是影像教学发挥的潜在价值”[11]。与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相比,影像教学更加生动鲜活,包含的内容比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沉浸感更强,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知。当然,在选取相关影像时,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且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像。比如,在讲授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同抵御外侮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红河谷》等民族团结经典影片,进一步强化各族青年学生尤其是藏族青年学生的历史记忆,提升青年大学生保家卫国、爱我中华民族的意识。

三是开展科学研究,增加教学内容知识储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7]把中国近现代史融入32个学时的教学,对“纲要”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本身就有着较高的要求,再把专业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知识融入讲授,对“纲要”课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大多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涉及时事政治、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知识,对于民族理论这一全新学科领域可能较少涉及,因而可能需要专业理论的全新建构和储备。“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7]。新时代,对于处于反分裂斗争前沿的西藏高校“纲要”教师而言,要肩负起教好思政课的重任,需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坚守“大思政”的理念,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紧紧围绕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五个认同”,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研究,拓展学科研究视角,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理论的交叉和融合,以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认可,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各族青年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终生受益。

四是积极利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历史叙事挖掘与建构。“地方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对学生具有现实感与亲和力”[12]。较之严肃的课堂教学,课后积极利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能够极大提升教学实效。与课堂相比,到各类地方历史文化教育场所参观学习和自主研究的方式更加生动,学生置身这样的价值空间,对历史文化资料的感受会更加具体鲜活,能够在增强沉浸感、历史感的同时,巩固和提升对于历史事件的感悟和体会,进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强化行为反馈。西藏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比如有江孜宗山抗英遗址、谭冠三纪念园、拉萨烈士陵园、八一农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布达拉宫、小昭寺等著名历史文化遗产,有昌都卡若文化遗址等古人类遗址。当前,西藏高校的“纲要”教学中对这些资源还没有很好的利用,部分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很好地开展历史叙事的挖掘和建构工作。因此,“纲要”课教师有必要按照历史的逻辑,在尊重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的历史叙事挖掘和建构,积极利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好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涵养作用,在历史文化沉浸中教育增进各族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一步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四、余论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在—自觉的奋斗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于中华民族近现代探索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奋斗过程之中。钱穆认为,现代中国的历史学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教育问题,即用怎样的历史知识塑造中国人的情感、认同与智慧,让国人热爱国家与民族[13]。在西藏高校,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中华民族的学理内涵,增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感知,提升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极具现实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在“纲要”教学过程中,不能刻意回避宗教在西藏的消极影响以及宗教代表人物所实施的民族分裂活动。相反,必须要把历史的来龙去脉全面详细地向各族青年学生讲清楚,教育引导他们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分裂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行为作斗争。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爱的共同体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