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优化

2022-12-27徐敬国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后勤部门高校后勤后勤

徐敬国

(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徐州 221000)

引言

后勤管理是高校开展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高校后勤都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保障,同样也是实现管理职能的必要环节。”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自身的后勤水平已经有所提升,然而基于财务绩效的视角下,现阶段的后勤管理制度与后勤实际需要存在着矛盾,因此各大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助相应的资源提升自身的后勤服务水平、能力,以财务绩效作为视角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制度,从而为后续开展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从根源上优化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层面健全后勤管理制度。

一、财务绩效与后勤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逻辑关系

高校作为处理高等教育事务的公共组织,其自身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制度相关联,管理制度依赖于高校自身的管理水平。因此其自身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管理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生活、服务创造条件,提高资源信息的配置率。换言之,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配置后勤服务资源,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高校财务绩效需要后勤管理制度的支持,只有提供科学供给,才能发挥其自身的规范功能、优化资源支出、使用,以此提高绩效。若相应的管理制度缺失或尚未健全,其自身的资金利用率也无法提升,不能有效地利用资金。后勤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借助后勤管理可以防止高校资源浪费,严格地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教学目标,将现有的资金进行统筹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从而创造更多的效益。

第二,后勤管理制度的优化需要以提升财务绩效为导向,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需规划方向、从财务绩效的角度调整自身的管理目标内容。(1)在开展经济业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效率,保障各项活动可以顺利实施。(2)激发高校活力,帮助高校纳入综合型人才,以此拓展自身的能力。(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求后勤部分人员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从根源上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的完成情况提高薪酬待遇。由此可见,财务绩效与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只有以提高财务绩效为导向,才能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

二、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建设现状

(一)逐步社会化

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制度逐渐向社会化推进,高校后勤工作进行相应的转型,逐步从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办后勤”走向市场化运作,以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勤服务模式逐渐形成。高校后勤工具具有一定的服务性、生产性,所使用的工具基本与全球范围内公共服务市场使用的工具一致。在我国尚未针对后勤服务工作进行优化改革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一般的后勤服务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办学、科研开发。从1999年起,我国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为框架,将各大高校的后勤市场进行开放,取消学校自办后勤部门,以此促进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发展与进步。

(二)管理制度初步形成

高校的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改革后,多所高校已经将与政府的合作、高校的合作逐渐分开,在此基础上转变自身的财务核算制度,将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逐渐转向高校核算方式。高校的后勤部门也逐渐从单纯服务转变为商品服务,从而使其主体关系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一方面,后勤部门可以清晰知晓高校教师、学生的生活状态、情况,体现出公益性;另一方面以市场化为背景,针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管理,使得利益协调关系更加的多样化,更加精准地实现管理工作。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为了激发后勤部门工作人员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针对他们自身的服务质量进行可量化评价、总结。针对近期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其相应的奖励,提升工作效率、质量。针对近期表现较差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其意识到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行为、举动,及时进行改正。

三、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方面存在问题

后勤服务内容较为模糊,因为任何的改革、优化过程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即需要打破当前的利益关系,重新构建相应的框架,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亦如此。现阶段的高校都与企业有着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许多后勤集团在名义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自身可以脱离高校单独实行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后勤服务机构与高校母体产权划分尚未明确、清晰,上述内容同样也是改革目标难以实现的关键原因、问题所在。

(二)后勤管理缺乏主体

高校后勤工作设立的目的、意义就是通过优化、改革通过相应的市场价格机制针对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进行管制、监管,以此取代原有的管理模式、方式。但是由于其自身受到主体制约的影响,使得其自身的监管力度无法加强,反之使得自身的独立性逐渐被削弱。由此可见,一方面高校缺乏管理主体,为保证后勤质量、效率不愿实现全新的监督手段,加上其自身涉及的后勤人员数量较多,社会影响面较为广泛,若在实行全面监管模式下产生质量问题,高校需要承担主要的社会责任,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其自身的经济损失增多。除此之外,各大高校其他主体介入渠道较少,其自身无法针对各项经济事务进行针对性管理、监督,从而使得服务意识、职责无法被体现出来。

(三)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很多高校的内部管理层、领导者存在着管理观念错误等问题,其自身对于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尚未加以重视、关注。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各大高校自身的后勤管理模式逐渐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在逐渐提升、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组织结构、经济事务程序的制约、阻碍,部分高校会将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设定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后勤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被凸显出来,失去对于经营活动的反应、监督、管理,以此影响其自身的运行效果、质量。除此之外,部分内部管理层、管理层尚未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无法最大限度让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价值,进而降低后勤管理工作的绩效。

后勤部门尚未设立相应的管理目标,没有以盈利性为目的进行市场参与,使得高校无法从繁琐的经济活动中脱离,将其自身的后勤服务工作处于盈利性、公益性两者之间,不能寻找更多的途径、方式为其找寻更多的投资机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后勤服务存在一定的偏向化,很多学生、教师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对于一些基本事项的亏损,后勤部门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弥补。

后勤部门的产权归属存在问题,产权定义较为模糊。部分高校后勤部门进行独立式经营管理,其自身的产权归于学校所有,但是在独立经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经济利益问题,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产权份数问题,使得后勤的人、事、物脱离,导致竞争主体不足,无法采取其他形式进行分配、划分。

(四)人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高校的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管理工作实施和开展,对于整个后勤管理目标的实现存在着重要影响作用。专业性水平包含两个层面:(1)后勤服务人员的专职化,若相关后勤部门人员不能完成自身的实际工作,或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尚未明确,则会给后续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工作质量、效率下降。(2)高校后勤服务专业化,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其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性、协调性,这样才能让其在复杂繁琐的工作中完善自身体系、制度,帮助相关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在工作中有管理经验进行支撑,以此达到工作人员配置最大化。但现阶段的高校服务后勤机构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标准。其次,自身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在开展后勤工作时需要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标准体系、质量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满足教师、学生自身的需求。最后,现阶段的后勤管理工作中,尚未建立统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及标准体系,以至于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食品质量不达标、监管不到位、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等,从而使得学生、教师产生不满、消极的情绪。

四、优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方式

(一)妥善处理各方关系

高校后勤服务具有产业化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公益性的一面。因此,高校在实行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转变内部管理层、领导者的偏见误区,让其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需要处理好学生与后勤人员之间的关系,若后勤部门按照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高校则不再承担任何的费用,让其通过自身工作服务质量获得工资。在现行的管理制度中,后勤服务人员与高校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其自身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完全依赖于学校的决策、规定,很多的后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都是由学校直接出面,并没有按照相应的用人机制进行招聘,以此使得其自身的后勤服务下降,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后勤工作竞争力的提升。并且与之相关的后勤部门人员自身的主体意识缺失、没有任何的创意和新意,自身的竞争意识淡薄。因此,高校需要从自身的服务目标出发,正确的处理后勤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管理,使得自身的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全面化、系统化,有效降低相应的经营成本、运作成本,将更多的精力、资金运用到人才培养及研究方面。

需要处理好服务机制的盈利性、公益性,很多高校虽表面上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后勤服务制度,但尚未将真正意义的产权制度进行优化、调整。目前与高校尚未签订完全的市场契约,使得自身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无法进行及实施,在此基础上若后勤部门实施高校化,后勤部门则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身服务的对象就是高校教师、学生,以此可以随便的进行定价或贩卖。在此基础上高校的后勤部门可以在高校运营的过程中,需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后勤的收费金额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此保护后勤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动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定价,为后续开展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需要处理好成本核算的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关系,随着后勤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后勤机构服务正在全面推进成本核算工作,逐渐成为市场主体。因此,各大高校需针对购买的教学设备、生活用品等进行登记,将涉及到的每一项资产进行记录,确保每一项成本费用都能够与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吻合,以此节省相应的成本费用,提升资金周转率和使用率。

(二)建立后勤管理体系

首先,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部门,并且要求每位员工都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和学习与职位相符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1.专业技能知识;2.后勤文化知识;3.管理技能知识;4.语言培训等。在此基础上将培训分为四个环节,培训要求:高校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应当以教师、员工的需求为主,利用后勤工作满足其自身的生活、学习、日常需要。通过知晓学生、教师的需求可以尽快帮助高校判断自身发展的现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的需求,提供切实的培训咨询服务和培训方案。在开展和实施培训前,高校内部的管理层、领导者需要参与到培训方案制作过程中,知晓其中存在的问题、漏洞,及时在原有方案、计划上进行分析、补充,明确其自身的管理水平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及目标。当制定完毕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时,其中有些内容可以满足事业部的要求,但还是有少数方案不能满足其自身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完善工作流转制度,以此保证方案的完整性、全面性,使得方案真正适合自身实际发展。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利用互联网、杂志、报刊等相关媒介大力宣传后勤财务管理工作,使得每一位后勤员工、高校内部管理层和领导者都可以对于该项工作加以关注和重视。在具体实施和工作的过程中,后勤人员需要针对物价进行研究、探索,若物价一直上涨,仍无下降趋势,其自身就需要增加成本费用,这样一来就会存在着服务质量下降的风险。因此,要从提高财务绩效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和部门,针对日常产生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跟进和审查,从根源上减少违法事件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将激励机制与考核工作相结合,使得个人的服务业绩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可以使得后勤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来,提升自身的参与感、体验感。针对后勤服务设定相应的目标,将服务部门与个体绩效结合,根据个体的绩效开展考核工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自身远程运输和信息共享等优势和长处,使得财务管理部门与后勤部门可以实现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让内部的管理层和领导者可以随时随地针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浏览和查看,将分散管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转换为集中管理,从而帮助高校降低相应的成本费用。

(四)营造后勤管理文化

后勤员工才是实施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将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内部管理层、领导者需将管理观念贯彻到员工思想、意识层面,使得员工认同、接受、并主动实践。因此高校需要树立管理意识,严格的要求后勤人员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提升个体业绩,做好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提高服务品质,将管理工作进行细化,以此打造绩效型服务后勤,注重工作中的服务细节,以此更好地为高校、学生、教师服务。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保证其自身工作运行的基础条件,也是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更加需要注重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制度上优化、调整、补充、完善。从方法上,制定与绩效相关联的管理方法,激发后勤员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源上提升管理水平能力。从实际工作中,需强化内部绩效考核,从而不断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监督,及时发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减少相应的成本费用,以此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后续开展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后勤部门高校后勤后勤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新形势下煤矿后勤政工队伍的建设探析
新形势下煤矿后勤政工队伍的建设探析
国有企业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变革研究
以人为本推进后勤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浅谈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与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