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治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决策情报服务体系构建*
2022-12-26袁阳肖洪
袁 阳 肖 洪
〈1.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北京 100018;2.《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北京 100191〉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发展。在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启动之际,我国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无论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均呈现交叉融合、产教互动、竞争激烈的态势。学科建设决策面临着外部环境多元化、决策变量复杂化、决策响应及时化等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1年12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上指出:“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图书文献在存史、资政、预警、导研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提供精准化、可视化的知识服务与保障。”[1]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本质上是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努力创新求变,瞄准学科建设各类主体的知识情报需求,构建了覆盖学科创新主体(院系)和学科管理主体(职能和决策部门)的服务体系。然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当前还处于离散化阶段[2],与学科建设实际工作(如院系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职能/决策部门的学科建设管理/决策活动等)的嵌入度尚待加强。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数智”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升级的契机,发挥海量文献数据管理的传统优势,积极参与高校数据治理工作,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精准化服务水平,把“资政”“预警”工作做实做深。
1 高校图书馆学科决策情报服务现状及其参与学科数据治理的机遇
1.1 高校图书馆学科决策情报服务现状
高校图书馆的决策支持服务“是以管理部门的需求为目标驱动, 以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数据资源为基础, 图书馆员利用专业的文献搜集技能和情报分析方法, 对多渠道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数据统计、综合分析, 形成系统的决策知识产品, 供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信息, 提高决策效率”[3]67-71。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为图书馆创造了面向学科管理主体(职能和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情报服务的良好机遇。“十三五”时期,特别是自2017年国家制定“双一流”政策以来,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数据分析服务(学科ESI评价分析、学科竞争力分析、学科前沿态势分析等)成为业界热点,学科服务成为业界会议的重要议题,高校学科建设部门负责人的讲座也成为学科馆员追逐的焦点。
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情报服务虽然有较好的基础[4]24-28,但服务体系化、品牌化、集成化还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高校职能和决策部门对图书馆的印象还停留在提供“成果数据”方面,对图书馆提供整体的、全面的学科数据服务能力存疑。事实上,近年建设的机构知识库,也主要定位为成果数据仓储,对科研管理部门业务支撑度较高,对学科管理支撑偏弱。厦门大学图书馆认为“机构典藏库(机构知识库)作为独立的全文仓储, 无法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双一流’建设任务所需的科研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5]74-79。
第二,图书馆的学科数据分析服务还比较分散,往往只是对少数院系提供数据服务,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整体的服务能力,除了北大、浙大等少数985高校之外,大部分高校的学科服务营销和服务品牌化建设不足。“很多图书馆没有构建完整的学科情报服务体系,导致学科情报服务缺乏持续性和低效率。”[6]69-79此外,学科情报服务集成化、平台化程度也不高,上海交大图书馆“针对学校及长期需要标杆对比的对象,也在规划设计相应的数据积累与分析平台,以期更便捷地提供服务”[7]43-50。
第三,眼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在大部分高校主管领导的心目中还不是部门优势、强势工作。在学科建设的重大活动(如刚刚进行的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绝大多数高校院系和职能部门仍然存在临时手动采数据、“翻家底”、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对标分析等痛点,更遑论基于学科发展数据为决策层提供评估结果预判和参评策略制定等高价值成果。高校图书馆未充分发挥其作为学校数据/情报中心的价值,亟须重塑并提升其服务能力。
1.2 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科数据治理的机遇
学科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状态数据涵盖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师资力量与资源,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状态数据,覆盖高校绝大多数管理部门。高校信息化建设正从“数字校园”升级到“智慧校园”,“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除了不同指标被分散存储之外,同一指标数据在不同部门也存在“一数多源”的乱象,数据治理、统一数据仓储建设正成为打造“智慧校园”的关键工作[8]。
当前,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情报分析服务仍停留在利用现有商用数据库平台进行学科对标分析(竞争力分析),数据监测对象往往只限于科研类(期刊论文类)成果,对学科的校内外发展状态掌握不完整;“知己”不足,学校内部缺乏统一的学科发展状态数据仓储。武汉理工大学在学科服务实践中总结出“学科分析评价需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源……未来如果可以把教务系统、科学发展院系统、图书馆系统甚至财务系统和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信息都整合到学科分析和评价中, 将会给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数据参考”[9]76-83。
数据治理是指通过规划、控制和实施对教育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而构建的一套持续将数据转化为资产并且服务于业务的集合[10]。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MA)依据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提出了以数据治理为核心,包含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架构、数据建模和设计、数据存储和操作、数据安全、数据集成和互操作、文件和内容管理、参考数据和主数据管理、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十个组成要素,以及目标和原则、组织和文化、方法、工具、活动、角色和职责、交付成果七个环境因素的数据管理框架[11]。
尽管高校数据治理工作可能大多由校办、发展规划处、信息中心或大数据中心等部门牵头,但是高校图书馆在承担或参与该项工作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数据管理本身是一门学科(即当前兴起的数据学科),只懂技术或只懂业务的部门无法单独做好数据管理工作。因为做好数据管理需要同时懂需求、懂技术、懂顶层设计,谙熟数据治理流程,而这恰好是图书情报人才的优势所在。高校图书馆本身还具有文献数据管理方面的优势,数据管理原本就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自身也积累了大量规范数据。此外,图书馆承担数据治理工作往往是基于第三方的客观立场。
2 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科数据治理的核心工作环节
学科数据治理工作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牵引,是在做好学科数据资源摸底的基础上开展的数据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并基于图书馆文献数据管理的传统优势实施学科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全校范围内规范、一致、权威的学科数据仓储。业界专家认为以“治理”为抓手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不仅可以为图书馆发展智慧服务提供数据支持,还可以增强图书馆发展的数据驱动力[12]。
2.1 面向学科建设的高校学科数据指标体系
学科数据治理首先要洞悉数据产生的特点。学科发展状态数据具有多源异构、时效性、 社会性、突发性、交互性和高噪声等特点,非结构化数据多,数据的实时性也较强,大部分数据都是随机动态产生的[13]。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学科竞争力分析服务中就提出其“产品均采用多种数据源、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除了整合商业性数据源之外,“还采用基金项目、科研奖励、基地平台、专家团队以及国际大学排名等开放数据信息”[14],“为实现前瞻性研究,北京大学图书馆尝试使用了用户关注数据和用户搜索数据”[15]36-44。
要从海量、多维、无序的学科发展数据中构建学科建设决策支撑依据,还必须明确数据体系范围。学科发展数据体系,一方面要包括学科发展环境数据,还要根据“四个面向”[16],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构建学科建设环境数据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对表征学科发展产出的数据指标(如人才培养数据、科研活动数据、社会服务数据、学科舆情数据等)进行实时采集。
建设学科发展数据体系还可借鉴学科监测评估体系。比如“双一流”学科监测指标体系( 5 个监测项目、14 个监测要素、43 项监测点)、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学科点合格评估(其中“博士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有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再结合学位点申报与管理、教育部学科规划、校内学科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文章构建的高校学科数据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面向学科建设的高校学科数据指标体系
2.2 学科数据治理流程及核心工作环节
高校学科数据治理是指依托学科数据指标体系(见表1)对多来源的异构的学科发展状态和事实数据进行采集/对接、清洗、规范、标引、入库,最终转化为直接服务学科建设决策的统一数据仓储,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学科数据治理流程
学科数据的采集、清理和规范一直是高校学科情报服务工作的痛点和难点。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科服务实践认为“特别是人名清理和机构识别, 即使只是本校的师生和二级机构, 识别起来也非常困难, 且效率低下”[9]76-83。北大图书馆在学科分析服务实践中提出“众多数据库来源的数据, 在进行学科划分时存在诸多问题”,“放在同一个学科体系下进行对比分析需要建立精准的映射关系”[17]13-21。这些挑战性工作塑造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工作门槛和职业竞争力,而学科数据治理的核心环节无论是数据采集,还是数据的规范化、标引及数据仓储建设都是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优势所在。学科数据治理的核心工作环节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学科数据治理的核心工作环节内容
3 基于统一数据仓储的学科决策情报服务工作体系
上述经过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的学科数据仓储达到“可用”标准之后,对学科建设作出的科学决策就有了重大价值,也为设计学科决策情报产品打下了基础:一是在于数据指标体系类型全面、数据来源丰富、数据维度多元,解决了决策信息不完备、不充分以致无法真正实现“知此知彼”的问题;二是在于数据更新及时,实现对学科状态的实时监测,解决了竞争决策的“战机捕获”问题;三是搭建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大数据平台,可以采用仿真决策的模型,将学科建设课题进行沙盘推演和决策模拟,进而提升决策研究的学科化水平。
综合国内外学科决策情报服务实践,结合笔者所在团队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文章构建的基于统一学科数据仓储支撑的学科建设决策情报服务工作体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在学科数据仓储支撑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可构建起面向学科建设全过程的服务,一是为学科建设主体(院系)提供学科建设进展情报、学科发展状况分析、学科资讯和舆情分析等服务(见图2中的“院系学科建设服务体系”);二是为学科管理和决策主体提供学科规划与发展、学位点申报辅助决策、学科发展水平监测、学科/学位预警分析等服务(见图2“学科管理与决策服务体系”);三是为高校决策层提供学科建设决策驾驶舱服务。“驾驶舱”是一款为学校领导提供的指标分析型系统:①可打破数据隔离,实现指标分析及决策场景落地;②通过详尽的指标体系,实时反映高校的运行状态;③将采集的数据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地展示出来。
4 高校学科决策情报服务应用场景设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例
学科决策情报服务要走向产品化、平台化,还需要在服务体系顶层设计(见图2)的基础上对具体服务本身进行设计。同时,只有在服务设计上做到了针对性、实用性,能切实解决院系学科建设管理者的需求痛点,有明确的应用场景,服务才能做到标准化、平台化、品牌化。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设计要做到“加强深度需求调研,应更多地与学校行政部门沟通,融入院部、融入企业,及时获悉和掌握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6]69-79。
图2 数据仓储支撑的学科建设决策情报服务工作体系
2021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在“十四五”开局以及教育部开展第五轮学科评估之际,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从外延式扩张进入内涵发展之际,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决策的科学性,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是当下高校图书馆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4.1 学科规划决策
“学科规划”是通过明确学科发展的建设目标和定位,谋划学科建设的路径、方法和行动方案,并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条件和成效考核方案[18]。做好学科规划,要经过环境扫描、评估发展现状、寻找自身优势和潜力方向、制定目标及明确目标实现路径等工作环节。
如何评估“环境”和“自身”?如何找“方向”和“目标”?高校图书馆可站在全球和全国的学科发展视角来审视本校和对标学校的学科知识体系贡献,科学定位本校本学科的发展目标。根据学科数据仓储的“科研情报”和“科研项目”等基础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学科增量知识体系包括哪些研究方向(主题);在知识创新方向上,各院校的贡献程度(数量+质量);本校在知识创新方向上的已有贡献等,进而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近5年的学科发展矩阵(如图3所示)。
图3 “马克思主义理论”近5年的学科发展地图(部分)
不同学校的同一个学科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优势,图3中的纵轴是学科的研究方向(主题),圆球大小表示该方向的发展强度。比如在“和谐社会+互联网+构建”这一研究方向上,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具有较强的优势;在“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研究方向上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实力突出。通过学科发展矩阵(亦称学科发展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本校的学科发展特色和对标学校的发展优势。
4.2 学位点申报对标
一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博士)被高校视为学科建设的里程碑,学位点的成功申报往往也是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除了少数自主审核的单位之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都要经过国务院学位办统一组织评审,竞争较为激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19]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的基本学术要求:近5 年,学科带头人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少于10 项,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骨干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少于8 项等。
笔者将学科数据仓储的“科研情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符合基本条件的高校有哪些?入围高校的学科整体实力如何?通过分析发现,在设有马克思主义学科硕士学位点的高校中,2016—2020年核心期刊单一作者最高发文量在10篇以上,且总被引量处于高被引、较高被引区域的高校有26家(详见表3)。根据“博士学位点学科带头人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少于10项且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要求,这些高校都有通过申请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机会。
表3 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申报实力对比分析(部分指标)*
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上述学科发展情报分析除了可在学位点申报时进行评估对标,也可以对已有学位点的学科发展状况(尤其是学术产出情况)进行动态预警,以辅助学位点进行动态调整。
4.3 学科发展水平评估
学科发展水平评估有多种方式,最复杂的莫过于采用学科简况表进行数据填报、核查和评审的方式,如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有25项评估指标[20]。对于普通高校或院系而言,自行开展如此复杂的学科评估成本会很高。高校图书馆为了研判学科发展水平,可通过研究学科发展的指标与上一轮学科评估结果的相关度(相关系数)遴选出关键指标,以此预测高校在下一轮学位评估中的位次变化。
笔者经计算发现,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项的评估结果与相应评估期高校核心期刊发文数量、承担的社科基金数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数量等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这表明该学科与三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度。笔者通过分析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A+的高校自2016年以来在核心期刊发文、承担的社科基金、荣获的教育部奖项等的数量(见表4),可以对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预判。
表4 马克思主义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预判
笔者经分析发现:东北师范大学的核心期刊发文量虽仅有418篇,但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多达29个,名列第二,使其具备较大跻身A+高校的优势;清华大学核心期刊发文量及社科基金项目量均少于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故其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跌出A+高校层次的风险;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发文量高达1 295篇,在所有高校发文量中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二,其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望冲击A+。要对学科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还可以结合各校该学科的名师数量、教学获奖情况(即表1数据仓储中的“人才培养”数据)等进行进一步研究。
5 高校图书馆构建学科决策情报服务体系的路径分析
经上述研究笔者发现,无论是高层的学科情报服务体系布局设计,还是中层的学科决策情报服务能力建设或底层的高校学科数据治理,均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学科决策情报服务应当是高校图书馆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发力方向。培育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竞争力,还要在如下4个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5.1 建立健全数据馆员制度
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建立以开展学科数据治理工作为基础的学科情报服务馆员队伍,必须积极引入和打造数据馆员团队。在国外,科研产出的海量数据促使科研环境朝着数据密集型方向发展,面向科研数据,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数据馆员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数据馆员被认为是“具有一定数据素养,能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获取、存储、共享、再利用等环节进行管理,并能为用户提供专业数据服务的图书馆员”[21]。
高校图书馆设置学科数据馆员岗位沟通群,要明确数据馆员的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和能力清单,建立岗位人才招聘、引进和培训制度,完善岗位考核激励制度。浙江大学图书馆“除了积极招收具有情报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之外,还会对没有情报背景的新入职员工进行为期一年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程培训”[4]24-28;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除选派馆员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各种专业会议进行培训和熏陶之外,特别加强了馆内馆员培训的针对性”[7]43-50。在建立部门/馆员激励机制方面,有学者指出“一些决策服务项目可以通过立项或接受专项资助的方式来体现服务价值”[3]67-71。
5.2 自建联建学科数据平台
对于以学科数据治理为基础的学科决策情报服务来说,构建学科数据平台是提供服务的基本路径,“在开展学科情报服务过程中,数据的分析与展示都离不开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软件应用,应建设为情报服务产品提供专业软件的支持和学习平台。在数据平台建设过程中,还应通过购买或者自建等方式,建设资源利用绩效分析平台”[6]67-79。
学科数据平台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全校统一的学科数据仓储,这是一项信息化建设项目。因此,需要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极申请立项(自建),或者参与到当前学校数据中台的建设过程中(联建),并将该项工作及时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往往存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情况,高校数据馆员要做好数据指标体系设计和数据采集、加工等数据治理工作规划,同时在做好总体设计和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外部软件厂商的作用。
5.3 制定产品服务标准规范
高校学科决策情报服务要打造品牌,服务产品化和标准化是根本实现路径。服务产品化的前提,是在做好产品体系布局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用户需求,对服务流程、规格和标准、交付形式、价格体系进行详细设计。在以往的学科服务实践中,“需求方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甚至能够提供分析思路和指标体系,在分析前期准备阶段,重点是与需求方的多次有效沟通,并取得需求方对数据源、分析方法的认可”[17]13-21。
在产品布局中,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往往规划了类似于“学院级、学科级、学校级”的服务层次布局[22]。在服务规范和品控管理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在制定《ESI学科评估报告工作规范》《学科评估服务规范》等”[7]43-50。服务规范及品控策略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在与用户的互动中细化服务规范、提升服务质量,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要有工匠精神,通过提供精益求精的产品服务倒逼学科服务团队能力的提升。
5.4 深化整体服务专业能力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学科决策服务已经不能单靠粗放的计量“数数”。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高质量论文”等指标已经不再关注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而更加注重论文产出对学科前沿发展的重大贡献。学科研究前沿分析正在成为学科情报服务新的热点,“前沿解析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组成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团队才能完成,需要建立有效的长期的组织机制”[15]36-44,建设专家库并发挥专家在前沿主题识别和成果同行评议中的作用,将成为学科情报服务的必备操作。
此外,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高校学科交叉已成常态,如何面向交叉学科开展服务,“设计出面向问题解决的知识服务产品和对跨学科研究的分析、评价和预测方法, 是摆在学科馆员面前的严峻挑战”[5]74-79。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高校学科服务团队必须加强学习、深入实践、勇于挑战,不断提升整体服务专业能力,从而建立起高校学科情报服务的高端品牌。
6 结语
文章以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决策情报服务能力支撑高校学科建设科学决策为目标,初步构建了包括推动学科数据治理建设学科数据仓储、面向院系/职能管理/学校决策层提供学科建设情报服务在内的工作体系,剖析了高校图书馆提升学科决策情报服务整体能力的主要路径。图书馆是参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学科数据治理的生力军,高校学科馆员、数据馆员已迎来深入开展学科数据管理与情报分析服务的时代机遇。
图书情报一体化原本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但是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一直偏弱,近十年来才有增强的趋势。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浪潮中,高校图书馆应以拓展学科情报服务内容为契机,实现图书情报服务一体化融合和自身地位的极大提升。
(来稿时间: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