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2-12-24赵亚丽马翠霞敬文娜
赵亚丽,马翠霞,敬文娜
1郑州市中医院妇产科,郑州 450000
2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河南 濮阳 457001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女性,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且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升高,据不完全统计,发病例数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以上[1-2]。目前,临床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雌激素、肾上腺、体质及遗传等因素有关[3]。此外,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因阴道不规则出血而就诊,因此,多数患者可于疾病早期就被确诊。手术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手段,但目前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4],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术前未接受相关治疗;③无相关手术禁忌证;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②凝血功能异常;③存在心、肺、肝等功能异常。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0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4),对照组患者给予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患者年龄(55.38±4.97)岁;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Ⅰ期34例,Ⅱ期1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6.39±5.18)岁;FIGO分期:Ⅰ期31例,Ⅱ期23例。两组患者年龄、FIGO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于腹正中向左绕脐位置做一长20~25 cm的切口,进入腹腔后切断子宫圆韧带,闭合输卵管狭处,切开阔韧带的前后叶,并分离疏松的结缔组织,切开膀胱腹膜反折,把膀胱向下推到宫颈外口,切断子宫双侧的动脉、静脉和骶髂关节韧带,环切阴道穹窿后再进行淋巴结清扫,清扫区域为髂内外、髂总、腹股沟及闭孔区。
观察组患者给予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将上界设定为肠系膜下动脉,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清扫区域为右侧下腔静脉、左侧腹主动脉,最后至骶前,发现肠系膜下动脉附近的淋巴结有异常时则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至肾静脉处。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②术前及术后1个月,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2 min,离心半径8 cm,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包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使用全自动酶标仪测定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伤口愈合不良、下肢静脉血栓、尿潴留及肠梗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的比较
2.2 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CEA、HER2、CA1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CEA、HER2、CA125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CEA、HER2、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81%(8/54),与对照组患者的5.88%(3/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1,P=0.135)。(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也称为子宫体癌,病变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上皮,且远处转移及肌层浸润的可能性较大[5]。研究指出,中国每年新增子宫内膜癌40 000例,病死率约为17%,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6-7]。尽管目前关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较明显,多数患者可于疾病早期确诊并接受治疗[8-9]。但目前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这也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10]。但目前临床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应该给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仍存在争论。有研究认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低,因此采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效果并不显著,且可能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11-12]。但也有研究认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更具优势[13]。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但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但对患者的转移淋巴结清扫也更为彻底。且两种手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表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出血风险,不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安全性较高。
CEA、HER2、CA125均是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疾病进展、预后的关键肿瘤标志物,三者对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较高[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CEA、HER2、CA125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CEA、HER2、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改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这可能是因为CEA、HER2、CA125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通过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行清扫,有效提高了淋巴结的清扫质量,避免遗漏阳性淋巴结,有效降低了CEA、HER2、CA125水平。本研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8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清扫淋巴结会造成淋巴回流受阻,导致下肢淋巴水肿,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提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给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效果确切,有助于全面清扫淋巴结,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