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干预在新辅助化疗骨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12-24马红娜秦乡音徐春杰张卫红程瑞娟贾清云
马红娜,秦乡音,徐春杰,张卫红,程瑞娟,贾清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骨科,2核医学科,3乳腺科,郑州 450000
骨肉瘤是原发于骨组织的恶性肿瘤,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少年,且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1]。其典型症状是疼痛、关节活动障碍和肌肉萎缩,除造成患者运动系统功能受损外,随着肿瘤的转移还可影响患者呼吸系统等多个重要系统功能[2]。随着新辅助化疗技术的完善以及发展,该治疗方式已在骨肉瘤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且相关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3]。研究指出,化疗药物虽能保证骨肉瘤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患者机体的吸收能力、代谢能力以及分布、排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致使患者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甚至对预后造成影响[4]。因此需对患者予以合理的干预,以达到最佳治疗目的,提升新辅助化疗的效果。常规干预主要围绕疾病实施相关措施,但忽视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特殊情况,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发现其存在诸多弊端,而系统性干预可对患者心理、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等予以干预。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系统性干预在新辅助化疗骨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新辅助化疗的骨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活检或手术确诊为骨肉瘤;②经影像学检查明确无远处转移;③无放化疗禁忌证;④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器官衰竭等;②患有精神疾病或依从性差;③无法接受随访。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88例骨肉瘤患者,按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n=43)和研究组(系统性干预,n=45)。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1~58岁,平均(27.06±3.72)岁;Enneking分期:ⅡA期23例,ⅡB期20例;病变部位:胫骨上段11例,胫骨下段8例,股骨上段7例,股骨下段12例,腓骨上段2例,其他3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10~54岁,平均(25.38±4.23)岁;Enneking分期:ⅡA期24例,ⅡB期21例;病变部位:胫骨上段12例,胫骨下段7例,股骨上段7例,股骨下段14例,腓骨上段3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至出院前予以干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干预:完善患者化疗前的相关检查,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定期观察患者的尿液、大便颜色以及性质,嘱患者规律作息时间、适量运动、注意保暖以及个人卫生等,进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并予以用药指导等。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干预。①心理干预:由于疾病的困扰加上治疗过程较长,使患者心理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易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因此予以有效的心理疏导十分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鼓励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树立患者的自信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情况以及患者的病情,以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告知患者新辅助化疗的优势,提升患者治疗的积极性,改善患者不良情绪。②感染预防干预:在干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血常规的观察,对于来院探视的亲友,设定规定的时间并尽量减少探视,预防交叉感染。并于患者住院期间定期对环境以及医疗器械进行消毒,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③肝肾功能保护: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时易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因此需鼓励患者多饮水,日均饮水量超过4000 ml,以确保患者日均尿量大于3000 ml,针对饮水量大但尿量少的患者,根据医嘱采取利尿药物促排,以降低对肾功能的损伤。④加强对患者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干预,指导患者正确清洁皮肤、黏膜;对于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根据医嘱给予恩丹西酮、地塞米松治疗,并为患者按压内关、足三里穴以减轻症状;对于眼部不适者,根据医嘱给予滴眼液湿润及清洁。
1.3 观察指标
1.3.1 随访情况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采取门诊或住院的随访方式,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肿瘤复发率以及肿瘤细胞坏死率。肿瘤复发判定标准[5]:病理检查可见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并出现疾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肿瘤细胞坏死判定标准[6]:组织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出现大面积的凝固性坏死、细胞崩解甚至消失。
1.3.2 并发症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反应、感染、肝肾功能异常、发热、病理性骨折以及口腔黏膜炎。
1.3.3 生活质量 于干预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7]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本研究分析情感职能、认知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5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肿瘤复发以及肿瘤细胞坏死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随访1年的生存率、肿瘤复发率以及肿瘤细胞坏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随访1年的生存、肿瘤复发以及肿瘤细胞坏死情况的比较[n(%)]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胃肠道反应、感染、肝肾功能异常、发热、病理性骨折以及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2.3 生活质量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情感职能、认知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情感职能、认知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情感职能、认知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骨肉瘤是一类以肿瘤细胞产生结构不稳定的骨或骨样组织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为间叶组织原发恶性骨肿瘤,该疾病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等部位[8]。当前,对于骨肉瘤的病因尚未明确,相关研究显示,下肢负重骨在射线、基因遗传、病毒感染、急性骨炎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使细胞结构发生改变与该病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9]。新辅助化疗为骨肉瘤治疗的首选治疗方式之一,术前使用多柔比星、氨甲蝶呤以及长春新碱等药物循环治疗1次后,再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10]。新辅助化疗主要目的为尽可能缩小瘤体,减少肿瘤细胞扩散至周围组织,以便为患者后期的治疗建立较佳的根基,减少不良预后因素,降低复发风险,提升患者的生存率[11-12]。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在进行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易造成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感染、肝肾功能异常、发热、病理性骨折以及口腔黏膜炎等情况,继而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致使部分患者失去对于治疗的信心,从而引起患者依从性降低,无法长时间坚持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产生严重影响[13-14]。故在患者治疗期间予以干预十分必要。
鉴于此,本研究将进行新辅助化疗的骨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予以常规干预与系统性干预两种干预方式,旨在探寻提高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干预方式。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存率、肿瘤复发率以及肿瘤细胞坏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这与王贵芬和王新艳[15]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见,仅提高干预质量并不能改善治疗效果,还需临床医师对治疗手段进一步研究并完善,以获取治疗效果的提升。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显示,研究组患者胃肠道反应、感染、肝肾功能异常、发热、病理性骨折以及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采取系统性干预可有效降低骨肉瘤患者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继而有效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安全性的提升。考虑原因为,系统性干预通过对新辅助化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予以预防性干预,较大程度地降低了一些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对比两组患者SF-36评分得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情感职能、认知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系统性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系统性干预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予以及时调节疏导,并通过提升患者及家属对骨肉瘤的相关认知,提升了患者对治疗的重视程度和依从性,促使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生活具有一定规律性,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从根本上降低了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系统性干预可有效降低骨肉瘤患者新辅助化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