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类型化”特征及“具象化”机制

2022-12-24郑春雨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类型化培育价值观

郑春雨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开放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5)

引言

在高职教育“类型化”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和优势,本文称之为“类型化”特征。挖掘、利用这种“类型化”特征,培育高职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实践者,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类型化”特征及优势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类型化”特征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五要素(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介体、教育环体)视域,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其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类型化”特征。

一是教育主体的双元性特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职业教育要“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学校和企业都是育人主体,二者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教育形式迥然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有差异。

二是教育客体的双身份特征。高职学生兼具校内学生身份和校外学徒身份,这两种身份的学习内容、相应权利及义务等方面有明显区别。

四是教育介体的多样性特征。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丰富立体,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载体,比如学校或企业的建筑设计、景观规划等,也可以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比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及教师师德,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风气等。[1]

五是教育环体的立体化特征。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既在第一课堂、在课外实践场所,又在企业岗位,学校和企业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截然不同,全方位育人的特点突出。

(二)“类型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优势

1.高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学生的专业教育、企业实践、职业发展融为一体,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由封闭校园扩展到开放社会,实现育人跨界融合,有助于丰富和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场域的扩容

高职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接受企业教育、参与企业实践,能切身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层面的深邃内涵及具体要求,深刻理解其现实意义和践行准则。这不仅有助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的载体,而且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培育的理论依据

“具象”是与“抽象”相对应的概念。顾名思义,“具象”就是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必须在依据教育客体即高职学生心理接受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具象化”培育思路的依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车田里村民有渡不能用的困局自2016年来就一直存在。如何解决这一困局,笔者进行了几番试验。2017年笔者研发出扯渡船水位变化自动升降立柱(简称升降立柱),2018年在伍家等多个渡口成功试用,为解决车田里渡口有渡不能用的困局带来了希望。本文,笔者将展示用升降立柱在车田里渡口做将机动渡改造成人力扯渡的试验。

(一)“具象化”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从人的认识规律的普遍性而言,“具象化”是指人的认识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即新的具象的辩证发展规律的逻辑起点,也是人的认识成果转化的终点。“具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现实可感、可识别,更能激发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核心要义在人们生活中落地生根。

(二)“具象化”顺应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高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来看,高职学生大多具有形象思维而非抽象思维的智力结构。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具象化”的转化过程,从生动的人、现实的事中寻找切入点,才能吸引公民的注意,实现理论从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过程。[2]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培育方式有助于推动教师惯用的抽象思维与学生惯用的具象思维之间的无缝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的理念“具象化”并有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践行力,切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子中开花结果。

三、“类型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象化”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上海考察时曾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机制,是指“施教主体充分利用可感知、可识别的具象化载体和形式,促进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认知、整合、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运行方式”[4]。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一般经由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三个环节组成,这分别对应人的品德心理结构的“知”“情”“行”三阶段。品德心理结构的任何阶段均需全方位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五要素力量。因此,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培育须坚持“三阶并进”“五素交互”,以构建同力协契、协同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

(一)以课堂教育提高价值认知,实现唯书到唯实的转化

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落实主体和推进主体。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5]要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之树丰富多彩、四季常青,关键在于采用创新的表述方式、巧用叙事风格和具体形象的载体加以呈现,让学生通过“具象化”的载体会解码、能参与,实现看能明白、听能记住、读能理解,以切实提升课堂参与度,实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无缝对接。

1.专业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界定转化为现实的生活化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具有内在一致性。专业课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基于高职类型教育特点和规律,深挖专业知识中蕴含的价值元素,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盐”入专业知识教育之“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高职色彩的内涵赋予。例如,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变抽象的“诚信、友善、公正、法治”的文本界定为具体的学生个体理想信念,通过典型人物的叙事,变“爱国、敬业、民主、文明”的价值标准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等。同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设定循序渐进的具体目标,有侧重、分重点地进行教育,让“具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因贴近学生成长需求、契合学生利益诉求而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例如,对大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对大二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法治教育,对大三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和工匠精神教育,等等。

2.公共课教师发挥中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思政课教师、基础课教师等公共课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以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为基础,创新方式方法,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需求的“共生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以学生可感、易知、能触的立体、鲜活、饱满的素材,获得学生“想”学又“享”学的积极效果。例如,巧用“脱贫攻坚战”解读“富强”,妙用“中国抗疫故事”讲述“平等”“敬业”,活用“中国精神”阐释“爱国”“民主”,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抖音小视频,通过精挑细选“挖存量”,丰富培育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通过宣传学校“敬业之星”、选树“诚信之生”等,以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做流量”,提升本校师生影响力和荣誉感,实现师生同频共振,为培育学生爱校荣校情感“强能量”。

(二)以心理滋育促进情感认同,促进形而上向现实生活的转化

学生经由第一课堂获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必须经过情感的发酵才能入脑入心。情绪情感是人的大脑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在人的心理认同实践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校合理运用具象化情感认同载体,有利于使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现实生活图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新”又“入心”。

1.建设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环境,以环境浸润人

生活世界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场域。学校从加强文化建设的角度,发挥教育环体的空间场域功能,把食堂、宿舍、体育场馆等各种教育、服务场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地。利用视频让理论栩栩如生,如播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片、公益广告,及影片《战狼》系列、《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情绪情感上的感染力及想象力,实现价值引领,滋育爱国情怀和增强中国自信。巧用图像让概念动人心弦,如在适当空间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漫画、图片,通过视觉上的直观性强化思想引领。借助音乐实现时空勾连,如在休闲时间播放由中央文明办、央广网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歌曲征集传唱活动的入选歌曲,通过听觉上的冲击力浸润“中国精神”。

2.建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际环境,以人格感化人

根据情境互动心理作用的原理,教育者营造蕴含价值引领的校园精神环境,有利于通过高职学生易于动情的“小切口”,讲好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的“活教材”。高职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典型示范,会产生课程育人与人格魅力影响人的双重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培育与“三全育人”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风”[6]树敬业标杆,机关教辅人员坚持言传身教的工作作风立友善典范,后勤服务人员坚持为学生服好务显奉献精神。要求学生做的事,教育者与之躬亲共做;要求学生学的知识,教育者与之躬亲共学;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则,教育者与之躬亲共守。全体教职工“行不言之教”,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品德的坚守中育人,有利于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以和谐关系滋养学生心灵,以良性互动反哺学生德行,发挥思想启迪、价值引领、情感认同等隐性教育功能,于无声处培树学生正确“三观”、促进人格发展。

3.发挥网络阵地的具象传播优势,以形象启迪人

互联网时代,面对高职学生知识习得“新常态”,应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成丰富的新媒体矩阵,打造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情感厚度的网络育人阵地。以逻辑清晰、画面优美的理论秀及时澄清错误认知,旗帜鲜明地宣传正能量,为学生送去“明辨定心丸”。以简洁大方、自成体系的图解或漫画常态化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一改专业刻板的“高冷范儿”,变为学生喜欢的“小清新”。用结构紧凑、系统完整的微视频宣传典型、透视热点,弘扬社会主旋律,以强大的网络攻势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整合学校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搭建校园网络新闻立体平台,适时开展互动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讲堂,播放学生自导自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心理剧等,构建可亲可信、可知可感的精神家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在线上,“赢”在网上。

(三)以实践培育推动价值践行,巩固外化于行到固化为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内外化统一的过程。高职院校除了通过课堂教育晓之以理强化学生价值认知,借助心理滋育动之以情增进学生情感认同之外,还要通过多种“具象化”载体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成果,充分利用高职类型教育特色与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并以导之以行的魄力和持之以恒的韧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为常。

变抽象理论为具象生活,可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在第二课堂主题活动和学生社团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践行“平等”“公正”“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同辈互助、团结合作精神;变抽象理论为具象实景,可通过利用顶岗实习的实践舞台,激发学生职业认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强调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功能,凸显企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人格示范效应;变抽象理论为具象实例,可以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载体,通过自我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通过自我管理践行敬业奉献;变抽象理论为具象仪式,可利用仪式所构建的时空场域,以重大节庆日或重大事件为契机,组织开展专题性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情感、思想、信仰在“具象化”的仪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

四、结语

明晰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类型化”特征,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的精准性和培育方式的针对性,而顺应、满足高职学生“主体性”成长需求的“具象化”培育机制,则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类型化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析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新闻形象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宁浩的安魂曲与迷魂记——兼及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类型化
新都市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