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2022-12-24陈晓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企思政高职

陈晓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2019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要求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要“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标志着现代学徒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进入深入实践阶段。但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管理环境的变化,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改革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现代学徒制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促进二者同向同行,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之重。

一、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现代学徒制总结为: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校企之间开展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共同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在岗培养、在岗成才的培养模式[1]。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将“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转变为“校企双元”的,突出在岗培养、在岗成才的,在企业真实生产岗位上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管理方式的冲突带来的挑战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由学校延伸至企业、车间。学生的身份转变为要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学徒。由于现代学徒制刚进入深入实践阶段,缺少成功的范式,企业与学校的管理权力、职责的划分未实现制度化,在管理方式上仍存在着一定的混乱。

学校的管理具有人文性、柔性,而企业的管理更具纪律性、刚性,两者的差异导致管理方式常常存在一定的冲突。尤其是在学生学徒期间的德育水平评价管理机制上,是以参照企业实施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主,还是以学校的评价标准为主;是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组织纪律,还是职业行为规范、工作态度的考评等。现代学徒制带来的学生管理空间和学生管理制度的变化,亟需找到更加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二)校企双师队伍建设不足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学校,由学校中的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的骨干力量,通过思政课程教学、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学科教学等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相关的教育。然而,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由学校变成了学校、企业;参与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变成教师、师傅;教学的客体由学生变成了学生、学徒。这样一来,就给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不熟悉企业运作模式,不了解企业职场文化,缺乏基于生产岗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难以开展基于企业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企业主要以企业师傅带学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培养。企业出于培训成本和学徒生产价值的考虑,更注重学生的技能,缺乏与学校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意识。且企业师傅缺少教育教学经验,在实践指导过程中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创新精神、企业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学生的技能训练中。企业师傅与学生间的师徒关系常常缺少情感认同,缺乏荣辱与共的道德激励,师徒关系淡薄,学生无法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也影响着职业素养潜移默化的传递。

(三)校企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比,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学生的教学空间由学校变成学校—企业,教学课堂由教室变成教室—车间,并且不断交替切换。学校育人文化和企业生产文化环境的差异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校企文化差异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企业在办学理念上的冲突。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企业倾向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进而造成了学校和企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侧重点及具体做法不同。二是学校、企业在办学目标与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学校和企业的办学目标与价值取向明显不同,一个追求社会责任,一个讲究经济效益,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冲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对校园文化及人才的培养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不利影响,让原本高雅脱俗的大学文化可能呈现出自利化、公司化倾向,增加了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2]

(四)学习内容及形式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课时、教学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思想政治课程是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承担着对学生思想道德、人格情操及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导航与引领,是整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系列课程通常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课程的设置和有效开展进一步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思政教育的有效性。[2]学生在大二开始深入企业开展学习,而企业受其逐利本能的影响,往往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学生与企业相关的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素养的养成等。

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岗培养、在岗成才”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间亟需做到层次互补,有机融合,促进现代学徒制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在校期间是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的学习,学习载体包括思政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等,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统一性、被动性。而学生在学徒期间,远离单纯的校园环境,身处复杂、多元的社会、企业环境,加之教师对学生在企业的情况缺乏深度的了解,跟踪指导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主动的自我感知为主。在此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冲击,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现代学徒制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各高职院校应该紧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学徒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的不同方式和路径。

(一)统一共识,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下学校和企业必须强化“双主体”意识,共同研究制定学徒制教学标准体系,破解包括思政教育课程在内的核心课程组建、学徒评价、企业师傅选聘等问题。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放在和技能训练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发挥各自优势,整合校企德育资源,并且制定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来保障工作的实施。

从主要的操作方法来看,一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作用,探索实施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相适切的学生管理模式,建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平台。如借鉴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开展班级的管理;通过梳理学校、企业相关的管理规定,对标校企的人才培养标准,引导学生制定从学生到优秀学徒的成长目标;指导学生制定一系列行动计划,对学生的计划实施情况定期督促和考评;建立“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学生绩效管理指标,对班级进行“绩效管理”。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力量,在企业、在车间成立党团工作小组,成为学生间、师生间、师徒间沟通交流的纽带,启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是建立学生思想沟通机制。建立“一生一案”的学生成长档案。以辅导员为主导,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师傅间的信息沟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需求,适时疏导学生学徒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加强对学生校园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引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上,应融合学校的评价和企业的评价标准,探索实施“绩效考核+德育评价”的新型复合评价方式。“绩效考核+德育评价”的评价模式,保证了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学校对他们的思政教育要求,真实了解学生的实训效果,有效贯彻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宗旨;此外,也充分考虑了企业对员工“绩效管理+职业操守”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学生在注重技能学习的同时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政教导[3]。

(二)齐抓共管,强化“校企双师”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校内教师具有扎实理论素养的同时,应该深入企业,参与挂职锻炼、调研、项目开发等,熟悉企业运作模式和企业用人需求,发掘育人素材,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其次是完善企业导师制度。一是制定企业师傅选聘标准。明确企业师傅待遇、考核、选聘条件等。要确保选聘德才兼备的企业人员作为企业师傅。企业师傅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技能,正确的三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且愿意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二是要加强企业师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应用上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促进富有教育性的师徒关系的形成。

(三)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企业的真实生产岗位开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职业院校在精神理念、环境建设等方面,要充分发掘企业优秀文化的引领力,丰富职业文化的内涵,实现校企文化的共构共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文化育人工作,有助于校园特色文化的构建,也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职业文化的认同。

一是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职业教育办学特点,深度融合地方传统文化、企业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在专业文化建设中按照贴近专业、贴近行业、贴近企业的原则,从不同专业从业岗位群特有的人文和企业精神特质出发,提炼专业文化精神要义,搭建校企文化育人实践平台,形成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在商贸类专业群中,可结合现代商贸职业特质提炼“重诚信、善沟通、会经营、精服务”的专业精神;借鉴古代传统书院制,打造商贸文化书院社区,以书院社区为平台,汇聚企业、学校的专业学科教育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持续积淀文化内涵,形成专业特色的精神品格。

二是要联合企业开发企业文化课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场所学习理论、企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弘扬匠心文化,促进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的认同,对本专业的职业认知,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教育中能更好地融入企业。

三是要利用好第二课堂。如引导学生走访企业,参加企业各类文娱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员工来校开设讲座、面对面交流;开展企业相关的实践技能大赛;开展走进企业的主题征文等,使得学生在企业文化相关的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启发。

四是在学校的环境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要素。在宿舍、教室走道、宣传栏等校园重点区域融入企业文化的装饰设计等,比如企业工匠、大师的先进事迹宣传,企业文化精神标语、职业标准等。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感知企业的文化氛围。

(四)创新理念,构建协同式课程思政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下,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专业技能的现代学徒制和注重思想教育的课程思政应做到相互渗透,有机融合。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坚持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统一目标的同时,考虑不同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应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和企业精神,以及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的身份特点,科学设置教学方案。在教学内容中重视应用性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将企业文化、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其次,要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改革。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引。最后,积极发掘现代学徒制中的德育元素,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基于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和岗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

此外,要进一步转变课程教学方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角色中学习,要对各种隐性的、显性的、碎片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内化。在学校,教师应将理论教学和学徒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学习生活、生产实践的点滴中发掘德育元素,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将学习内容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企业,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言传身教为主,注意对学生用理性的语言进行教育与引导;学校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师傅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适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反馈,及时对学生思想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学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创新教育手段,形成教育合力。

三、结语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学校和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彼此间的协作,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促进学徒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