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12-23孙凯
孙凯
(商洛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引言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指出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的物质生活,也充盈着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形成和发展了全部社会关系。“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否则人类的生活和历史就无从谈起。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还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回归。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总体要求及培养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了新时代“三全育人”和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五育融合”教育的顶层设计,是推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从政治维度上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我国的国体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办学方向,其根本目的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国战略之中发挥重大作用。
(二)从经济维度上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服务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不断地奋勇前进,各行各业的广大劳动人民付出了智慧与汗水,这些都离不开劳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百废待兴,到经过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的经济总量和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依靠劳动创造出来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新时代的青年继承劳动精神,奋发有为,担当历史重任,发挥聪明才智,用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人民幸福、国家富强都是靠劳动实现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青年大学生依然需要在乡村振兴、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航天强国、创新驱动等国家重大战略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从教育维度上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加强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撑,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劳动教育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自2000年开始,国务院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全局性、关键性作用。在“三全育人”教育格局下,劳动教育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体现在教育各阶段的环节之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加强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学习、继承和弘扬。
(四)从个人维度上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增强综合素质、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和必要途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产生活技能,通过劳动获取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通过辛苦的劳动不断磨炼大学生的心性意志,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加强对劳动的认识和劳动精神的体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成效和目的。通过劳动教育,学生深刻理解了“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为成长成才沉淀出坚忍的意志品质。
二、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足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高校的教育中其重要性和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与体现。从学校层面看,一些高校目前依然是唯分数论、唯论文论,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劳动教育面临着很大的缺失。当前部分高校劳动教育重理论说教,劳动教育实践环节较少,大学生无法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和劳动精神对于个人与国家的重大作用,从而忽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重要育人价值。从家庭层面看,家长在劳动教育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家庭对学生过分溺爱,从不让其参加与劳动等相关的家务及社会活动,把精力都集中在学生的专业成绩及技能特长方面。从大学生个人层面看,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劳动精神的培育内容和效果不实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但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新一代青年的劳动精神却日渐式微。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上缺乏劳动观念;二是行为上懒惰怕事,一干活儿就怕脏怕苦怕累;三是缺乏理性消费观念,相互攀比,盛行拜金主义和盲目追风;四是缺乏勤俭节约意识,浪费严重,不珍惜劳动成果;五是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做事不踏实、浮躁;六是缺乏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部分大学生具有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的惰性心理,没有真正地将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不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也不具备勤俭简约、乐于奉献的价值观,致使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出现了诸多问题。
(三)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和平台搭建不够
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和活动的支撑,大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覆盖面小,部分劳动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目前高校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后勤服务越来越细化,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项服务面面俱到,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劳动教育氛围不浓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教育氛围、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的支撑。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氛围不浓,主要表现在:一是无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方面的氛围不浓;二是缺乏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劳动实践的开展、劳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缺乏创新。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培根铸魂——加强劳动精神培育和劳动价值引领
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一是要在思想层面上真正认识到劳动价值观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真正做到重视劳动价值观教育。高校要将劳动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以主题党团日活动、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形式以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进行宣讲,用劳动模范及其事迹来让大学生学习和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劳动意识。二是要认识到“三观”在劳动价值观教育中的支配地位,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注重实例研究,以学术讲座、专题沙龙、案例研讨等方式,让大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组织相关劳动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劳动,让其更好地接受劳动价值观教育,达到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三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意识。关键是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及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的重大意义,使其成为大学生群体高度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从而产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辛劳的个性倾向,进而塑造自己的价值意向和人生态度。
(二)搭台唱戏——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的载体和实践平台
通过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的载体和实践平台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扩大实践活动覆盖面,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将具备良好的劳动素质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是拓展劳动助学岗位。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各种勤工助学岗位的作用,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展勤工助学岗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道理,在工作中对自身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生活作风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二是拓展校园劳动教育的活动形式与内容。结合特定时间节点,如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如“校园劳动月”“校园大清洁”“‘劳动先进人物’评选”等活动,号召全校学生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开展或参与一些劳动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三是积极创建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力载体,让大学生在劳动中身体力行,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四是不断扩展就业实习平台。就业实习是在校大学生毕业前参与的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各种生产实践活动。高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共建,通过实习就业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基本素质,使其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提升劳动素质,同时也通过实习磨炼劳动意识。
(三)春风化雨——营造劳动认同和劳动育人的舆论氛围
浓厚的劳动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认同和劳动精神。高校一方面要组织开展各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通过创建文明校园、校园净化、志愿劳动等方式让大学生人人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在集体劳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劳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劳动认同和劳动育人的舆论氛围。既要用好宣告栏、海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也要发挥微信、微博、抖音、bilibili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利用图文、视频等形式设计传播内容,以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劳动精神,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营造人人参与、尊重劳动、喜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四)协同实施——构建“家-校-企-社”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还需要家庭、企业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来抓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机制[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起基础作用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生活的基本技能,促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良好行为。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和家庭相互协作,加强反馈,对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劳动表现进行跟踪,共同制订劳动教育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将专业实习、课外实践、实训实操等放在企业里进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社会要在劳动平台的构建和信息反馈上,同学校、家庭、企业进行有效的衔接,挖掘学生的劳动潜力和主观能动性,弘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敬仰劳动的社会风气,最终构建“家-校-企-社”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发挥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