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包装设计与实训”课程重构
——以广西高职院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2-12-23陈晶晶
陈晶晶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在全国职业教育“双高”建设背景下,学校建设与专业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之举。学校建设离不开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离不开课程建设,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对课程进行重构符合“双高”建设计划的要求[1]。根据“三教”改革的背景、内涵、路径,将课程打碎再重塑是广西高职院校践行“双高”计划的必经之路[2]。
一、广西高职院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对标“三教”改革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双师”技能失衡
1.校内教师专业技能向科研能力偏移。对于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应该并重,但在当前“唯职称论”已成为很多高校教师难以逃脱的旋涡,科研立项、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成为一些教师职称晋升的利器,这样容易使产生恶性循环,导致部分教师将很多精力放在科研上,从而影响了教学能力的提高。
2.校外教师专业技能未向教学技能转化。目前,还没有实用且适合的校外教师管理方法,因此,一部分校外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把专业技能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技能。促进校外教师“技能转换”与校外教师“生硬管理”是两个概念,前者需要更多的财力与时间,后者容易造成“一刀切”的惰性管理方式。但长远来看,校外教师要想成长,需要与校内教师相互扶持,获得更多的统筹与支持。
(二)教材内容缺乏指针
1.教材内容未体现广西广告设计服务行业的特性。(1)未体现广西广告行业性质。广西设计服务行业存在“小而散”的性质,毕业生一般主要服务上限为3~6人、下限为1~3人的中小型或微型设计公司团队,目前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中包含过多的概念认知、思维引导、创意迸发,但缺少市场需要的实用的实操、工艺环节,所以很难完成所分解出来的任务。(2)未体现广西广告行业传播特征。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目前使用的教材缺乏对于“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导入本土民族文化元素,传承本土民族文化技艺”这一领域的开发,缺少广西地区文化传播特色。
2.教材内容未与岗位要求动态绑定。(1)理论知识未绑定岗位综合需求。以中小微公司中负责包装设计的人员举例,毕业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为:速写表达;三大构成知识;计算机操作知识;字体设计与图形创意知识;常见的包装材料知识;纸盒结构知识;相关包装工艺等知识。而上述内容并没有以产品类型综合运用的形式出现在教材当中,而是随着知识展开的顺序罗列其中,使得学生只能知之却不能为之。(2)行为能力未绑定岗位综合需求。教材并没有以市场流通的实操项目制作流程为经线,以市场流通的项目种类为纬线,若以经纬线架构学生行为能力,学生应该掌握:品牌调研定位;品牌文案撰写;不同风格广告创意构思;不同材质载体图文编排技法;不同种类包装结构设计技巧;印刷、包装、广告物料制作流程与工艺;职业礼仪、团队协作创新等岗位行为能力。而这些行为能力需求都没有出现在教材的教学内容中,以至于学生无法体察所学内容的市场时效性。
(三)课程教授模式老化
1.信息化手段未能融会贯通。目前教师授课远程平台一般有QQ房间、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而且还是穿插混合使用,因为每个平台性能不同。只有遇到公开课性质的课堂教学,教师才会将各式平台与自己的课堂内容进行整体衔接设计,剩余课程大部分是“网上仓储PPT”“课前签到”“课后发布作业”“QQ留言互动”等,将信息化手段割裂使用。
2.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未能贯穿课堂。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课堂是教师讲授多,学生回应少,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需要课程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与设计出来,需要时间去不断试错,同时学生数量的有效调配也很关键。
二、以专业与行业“双向双融通”重构“包装设计与实训”课程
(一)教师如何“双向双融通”:互为师徒
1.校内外教师优劣势态。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校内教师在知识传授、解析、指导学生方面具有优势,不足之处是教学内容只能在自身认知范围内,一些行业数据、行业操作并不能教授给学生;而校外教师在项目引进、项目沟通、项目实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不足之处是语言组织、把握学生、总结知识点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2.校内外教师势态转变。既知彼此优劣势态,那么要想上好一门课,既应有校内教师教授,又应有外聘教师教授,同时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应共同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双方教授的内容一定是偏向自己所擅长的,那么可以利用假期将两者合二为一,同时彼此说课。这一过程是校内外教师共同成长、专业与行业相互融通的过程。
(二)教材如何“双向双融通”:专业行业共建
1.多元化设定教材内容范围。(1)行业经验。笔者对接收本校毕业生的企业进行了走访,总结出一些教学要求:第一,无须系统掌握品牌设计系统知识,对于整个项目的整体分析调研能力可以省略;第二,必须了解时下流行设计风格并具备设计能力,同时具备把平面图稿立体成像、展示设计方案的能力;第三,掌握扎实的包装设计相关软件操作技能,具备包装设计和原画插画设计能力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第四,必须知道市面上常见的盒形结构的绘制原理,同时具备该类盒形展开结构对应的图文编排能力,无须知晓包装刀版设计时刀位转角退让、纸张计算等包装结构实操知识;第五,对于印后管理掌握常用的几大类型即可。(2)专业知识。本门课程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第一,包装风格定位。当甲方或者组长给出关键词表达诉求时,学生应该具备听关键词定位风格的能力。第二,风格表达。当确定某一风格或者几个市场流行风格时,学生应该具备对这些风格的图形、文字、色彩、编排进行手绘表达及电脑呈现的能力。第三,风格实施。当风格表达呈现完成时,学生应该具备使用不同材质、综合运用印后工艺,最终完整呈现某一风格的包装设计能力。
2.模块化构建内容体量与顺序。(1)不同类型包装公司岗位要求差异。目前市场关于对口学生的包装设计岗位分类,主要有三大方向:第一种类,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职于品牌设计类公司;第二种类,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就职于包装工程类公司;第三种类,传统师徒制手艺师傅就职于包装厂房。这三类市场岗位对应包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设计环节,使学生从三个方向去学习包装设计,都能满足某一领域的用人需求。(2)教材内容体量变化。根据就业岗位特征,我们把包装设计本源造型、结构、装潢三个模块,从模块体量、发生顺序、定义范围上做了创新,将原本模块1∶1∶1的比例调整为几近1∶2∶3;将原本先造型再结构后装潢的顺序调整为先装潢(视觉形象)再造型后结构;将原本造型、结构、装潢三个模块,缩小范围定义为材料与造型、包装结构、视觉风格设计。(3)教材内容顺序变化。本课程以三大模块进行教学时,学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高职院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对视觉风格感兴趣或者擅长,学生可以在习得三大模块之后,在其中找到自身更加擅长的模块,这对将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也有所帮助,同时也可以在学习起始阶段就选择不同的模块。
3.动态化更新内容模块。(1)可拆卸“线圈笔记本”。根据上述“多元化设定教材内容范围”及“模块化构建内容体量与顺序”,本课程将采用“以风格化分类定制式工具书为主导”的方式设计整本教材,让教材内容像可拆卸“线圈笔记本”一般,让学生在今后进行毕业设计或者从业的时候都可以拿出来使用。同时在课程实操环节还会给出命题式任务让学生完成,并将优秀案例收编进教学内容,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实操环节,最终帮助完成“三教”改革背景下“新业态教材”的不断更新。(2)以种类分区并滚动替换不同时期的流行风格。教材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包括包装设计完整流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做到“点到为止”,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第二至第四章节主要通过包装设计三大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类、日化用品类、礼品类三大类的包装设计方法。从包装风格设计入手——此处风格可根据当下市场流通量最大的风格不断替换,根据体现风格的四大视觉元素——文字、图片、色彩、版式,对锁定的风格各品类包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掌握特定风格品类的包装文字、包装原画、包装色彩、包装展示和包装效果。再从三大模块中的材料与造型、包装结构入手,掌握食品类、日化用品类、礼品类三大类日用品的设计特点,并能将设计好的风格视觉形象以准确恰当的包装造型与结构立体呈现出来。第五章节主要涉及印后管理方面的知识,比如如何让包装效果通过特殊工艺再次提升,并且对工艺实施前后环节的把控进行步骤讲解与实操。
(三)教法如何“双向双融通”:师生企三方联动
1.师生企联动教学形式。学生根据每学期该课程不同的任务要求组成不同人数的小组,围绕该企业项目、赛事命题开展设计实践。要求每组学生不超过4人,设小组长1名,组长与老师和甲方一同设定品牌定位,同时负责项目进度和成员分工等统筹工作。根据前期得到的定位信息准确划分执行内容及要求给小组成员——设立包装结构设计师、包装视觉设计师、印制前文件管理及印制后品相管理三名角色,学生根据各自特长与兴趣进行选择。
2.线上线下一体教学模式。拥有高职艺术类院校教学经验与对应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学生更适合“不断完成既定量化任务”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线上配以“趣味测试”,线下配以“任务导向式教学法”,以任务为线索串联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将学生接触的线上教学知识与线下教学分步骤指导融会贯通。
3.师生企联动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根据包装设计课程重组建立“作品—产品—商品”的评价考核平台。当教学成果形式不断转化,评价方也会随之变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接触行业标准,避免固化学生,让学生局限于单一思维。
出品方:作品——课堂上老师根据知识点布置的教学任务;产品——赛事平台命题方根据自身产品卖点设置的命题任务;商品——合作企业将真实项目带入课堂的项目任务。评价方:作品——教师点评或者师生互评;产品——赛事命题方准许的获奖数量与级别;商品——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参观点评与对学生由作品通往商品的“买账”力度。
三、“三教”改革背景下“双向双融通”重构专业课程路径
(一)分型管理、内外紧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对于教学型、研究型教师,严格执行分类管理教师,不仅仅在职称评定中体现,在日常培训、教学、科研、竞赛中都应有所体现,让教师更加明确自身努力前行的目标,“学有所成,业有专攻”,有的放矢地运营整个专业教学团队。
执行“校企结伴”校内外教师共赢管理模式,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术业专攻方向与企业的校外教师结伴,与其一同切磋教学技能,攻克技术成果转化难题,这种模式既培养了校外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有利于校内教师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校企结伴”是除“企业实践”外,另一种更加灵活可行、符合当下校内外教师工作特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多元化、模块化、动态化建设教材
将“岗位”对应“知识”—“专业知识”变成“技能存储”—“技能储存动态更新”。不同属性公司对应的相同名称的岗位也会出现实际岗位特性差异,将学生所去公司刚性技能对应成可模块学习的知识点与技能点,配以相关黏性高的任务逐步实现技能储存。同时这些公司的刚性技能和教学中黏性高的教学任务联动配型市场环境,做到动态调频。
(三)多平台混合与多方联动教法
线上平台配以“通俗化专业知识、趣味游戏、虚拟仿真”,线下讲台配以“知识点、技能点分步骤导向任务”,以“套环式任务”为线索,串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内容,将学生接触的线上教学知识与线下教学分步骤指导相互融会贯通。
学生可以扮演老师、甲方的角色评价老师与乙方代表,角色扮演不仅体现在日常课程教学任务设定、任务分配中,也可以在评价环节里,让学生提前接受来自同学、教师、平台、企业、社会的评价,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广西高职院校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组正是在不断尝试中总结经验,在市场不断变化中蝶变,没有一门课程在一个时代只需变革一次,也没有一门课程重构一次就能到位。专业行业的“双向双融通”促成教学成果性质的转换,使得课程重构立于“三教”改革背景之下。同时,在教师培养上做到“私人定制”,在教材内容上做到“多元差异设置”,在教法实施上做到“混合与联动”,实现广西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对于“包装设计与实训”这门课程的学习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