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探究与实践
2022-12-23李建江杨瑞霞朱小奕
李建江,杨瑞霞,朱小奕
(青岛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1]。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更是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价值塑造是育人第一要务,要将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教育之道,以育人为根本。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实际行动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3]、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但是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教学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存在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取向偏离主旋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才兼备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课程思政的准备
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的“思政化”,而是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专业课教师要扮演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角色,做好课程思政工作,为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避免“贴标签”“两张皮”式的课程思政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准备。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随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导者,首先需要在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党的先进理论等方式,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做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支持者,在思想与行动上当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凝练思政元素,做好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要从专业知识中挖掘育人元素,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教师要坚持以学为中心、以效果为导向,深入挖掘、凝练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找准育人目标、完善教学设计、有机融合课堂等途径,开展好课程思政工作。理工类专业课思政融入点包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科技强国、学术观、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同时,思政元素选取要体现时代特色,尽量从当代学科前沿新发展事件中寻找育人元素,这类素材更新颖,学生更容易接受。
课程思政效果的好坏也取决于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学设计要选择好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与时机,将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同时,认真设计思政语言,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说出来、做出来,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分享优秀科学家事迹时,使用“科学家都是人类优质男”这样的网络梗让课堂活跃起来,这类网络流行语学生非常熟悉,十分有利于提升课程思政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学生间的流行语,使其真切体会到教师育人的真心。
(三)课程思政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思政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学生参与度低,教育效果不理想。课程思政应该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相结合,创新课程思政方式,如可将课程中各类育人元素制作成微课、短视频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结合的融合式思政。也可通过课堂互动选择题、投票题、弹幕、投稿、小组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思政场景,提高学生课程思政的参与度,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的思想政治育人效果。
二、“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无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专业课,该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与严谨性的课程特点。作为理工类课程,课程思政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环保意识、正确学术观等方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创新创业信心、核心价值观、严谨务实的工作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决心,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基本原理篇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指导,如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这些育人元素都可与课程中的基础化学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点融合,进行课程思政。如在学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时,讲到改变温度、浓度或压力等因素可以带来化学反应方向的变化,这就是由压力、浓度等因素的量变带来反应方向改变的质变结果。又如在学习弱电解质解离理论时,我们提到当在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时,由于引入了相同的阴离子醋酸根离子,引起同离子效应,导致弱电解质醋酸解离度大幅下降。同时,由于体系中也引入了钠离子,会引起盐效应的产生,有导致醋酸解离度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下虽然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对醋酸的解离度起到相反的影响作用,但由于同离子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最终效果还是导致醋酸解离度大幅下降。在这里,同离子效应是主要矛盾,而盐效应是次要矛盾,这个结果使学生感悟到,在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二)科学精神篇
科学精神是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体现的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价值取向[5]。科学精神作为一类典型思政育人元素,体现的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它包括批判与怀疑精神、创新实践与探索精神等多个层面,可学习优秀科学家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是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选取“无机化学”课程内知名科学家作为科学精神思政融入点,以唐敖庆、徐光宪、李玉良、吉布斯、能斯特等中外科学名家的先进事迹为育人元素,从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伦理等角度切入思政话题,用先进的事迹激励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索精神,敢于求真、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能斯特是德国化学家,获得192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其为人谦逊,尊敬师长,热爱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在电化学、热力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在学习他的科学事迹的同时,也关注到他身处德国纳粹时代,当时他的科学研究屡受纳粹干扰,进一步谈到当今世界的冲突事件,让学生感悟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国家认同感。
在学习“吉布斯判据”时,讲到著名化学家吉布斯一生热爱科学研究,淡泊名利,他曾经为了科学研究在耶鲁大学免费工作9年,当霍普金斯大学高薪相邀时,吉布斯仍选择留在耶鲁大学工作。如果以金钱来评价他的行为与决定,会觉得他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正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却赢得了伟大的科学声誉,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习“固体的结构与性质”时,由石墨晶体结构延伸到石墨烯、石墨炔的结构分析。2004年石墨烯的发现对当代碳化学影响巨大,李玉良院士深受触动,当今碳材料发展竞争激烈,中国也需要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碳材料,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终于在全球首次合成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石墨炔材料,开辟了碳材料研究的新领域。
科学研究通常都伴随无法预知的挫折,我们要学习科学家永不言弃、坚持探索的宝贵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适当地接受此类“逆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国情怀篇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是个人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是个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可。这种情怀意识有利于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形成同频共振,与爱国情感融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课程教学中选取徐光宪、卢嘉锡、唐敖庆等化学名家的科技报国、强国事迹,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例如,学习原子结构知识时,能级分裂和能级交错是学习难点,选取旅美归国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的徐光宪院士的事迹作为思政元素。1951年,他响应祖国号召,返回祖国建功立业,把科学研究开展在祖国大地上,在原子轨道能级领域提出了徐光宪规则。另外,徐光宪院士提出的萃取理论攻克了稀土分离世界难题,实现了大规模稀土分离和提纯,使中国稀土提纯技术和加工能力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卢嘉锡院士在1945年怀着“科学救国”的壮志毅然返回祖国,在原子簇化学领域为祖国赢得了科学荣誉。还有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院士,他在1950年返回祖国开展科学研究,对我国化学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借助这些老一辈归国科学家的典型科学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助力学生树立科学自信,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同时学习科学家们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四)原理哲理篇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比如讲到化学反应自发过程时,学习到焓变、熵变、温度等因素可以实现一个反应的自发进行,讲到这里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人若要自发成功需要哪些因素呢?学生可以想到要提高学历、考资格证书、锻炼交际能力等方面。通过这个实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付出努力,人不可能自发成功。通过这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也能从专业知识学习中感悟出人生道理,激发奋斗精神。在学习配位化学的配体离子序时,会学习到强配体替代弱配体的知识,顺势引导学生学会居安思危,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才能始终立于生活和工作的不败之地,这些思政融入点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事物的发展是有科学规律的,在讲授酸碱理论、价键理论时,可以告诉学生这些理论的形成是通过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才实现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懂得这些基本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网红”现象,正确认识成功的规律,辩证看待社会热点,鼓励学生养成勤奋扎实的工作态度。
(五)环保理念篇
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厚植绿色化学发展理念,将课本知识拓展到学科前沿领域,采用最新科技素材进行课程思政,通过科研实例将育人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有效提升了育人效果。
在讲授原电池章节时,学生学习了原电池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借助一次性原电池的随意丢弃导致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观,激励学生投身于创新研究,开发绿色电池回收工艺,助力环保。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锂电池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电化学的发展,学好电化学、研究锂电池,都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际行动,体现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体会中央绿色生态理念的前瞻性、战略性。同时,进一步启迪学生思考:未来大量锂电池退役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我们该如何行动?激发学生投身于开发绿色锂电池回收工艺研究的决心意志,解决锂电池“退役”带来的环境风险问题。
(六)学术价值观
学习专业化学知识是为了建功立业,决不能让专业知识成为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帮凶。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正确地加以应用,其带来的负面危害不容忽视。借助社会热点事件(如在加拿大发生的留学生精准投毒事件等)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这些涉案人都熟悉化学品性质,采取了不易被发现的投毒方式危害他人生命安全,这是典型的有才无德。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专业教育中必须重视道德观、伦理观的教育,防患于未然。同时,高校教师也是科研主体,要在教学中结合科研经历,给学生分析发生的典型学术不端案例,在教学中提倡学术诚信,反对学术不端和精致利己主义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一环,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型人才。“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等手段,开展了系统、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环保意识和学术价值观,为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了有益帮助,实现了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为相应课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