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及对策
2022-12-22谢春河
谢春河
(黑河学院 远东研究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黑龙江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对俄人文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30余年来,树立了许多品牌,并初步形成了相应的交流合作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勤书记在中共黑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黑龙江省要立足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对俄和东北亚国际合作跃上新台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1]。这为黑龙江省全面推进中俄人文交流合作赋予了新使命。但2019年底以来持续肆虐的新冠疫情在相当大程度上干扰,甚至阻碍了黑龙江省的中俄人文交流合作进程,许多人文交流合作项目被迫中止。不过在此缓冲期,及时总结中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在后疫情时代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的路径和方案,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2022年初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换,中俄人文交流合作,尤其是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的人文交流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现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存在问题、路径与对策三个方面阐述如下。
一、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及概况
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主要建立在国家机制框架下。1992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文化合作协定》[2]是两国在文化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成立“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07年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是中俄人文合作重要统筹领导机构[3]。合作委员会每年召开1次会议,即使在新冠疫情肆虐下仍未中断,至2021年11月,已连续召开了22次会议。经过30年实践,中俄人文合作内涵日益丰富,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我国已与俄罗斯逐步形成了高层支持、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合作交流格局,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传媒、旅游等多领域。尤其是从2006年开始,中俄互办的国家级主题年活动,已经成为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中的标志性事件。如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地方交流年、科技创新年、中俄体育交流年等。
在中俄交流合作机制上,黑龙江省依托国家级层面的相关政策、协定、机构、组织、平台、项目,发挥自身优势,已初步形成机制化发展态势。2006年成立“中国·哈尔滨中俄民间文化交流中心”[4],为中俄人文交流合作搭建的首个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平台。“中国-俄罗斯博览会”是黑龙江省中俄交流合作机制建设的典型,正式创办于2014年[5]。至2019年,已经连续举办了6届,形成了中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良性互动机制。此外,一些合作机构以及交流平台的建立也有力推动了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建设。2006年黑龙江大学与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成立了俄罗斯首家孔子学院[6]。如今已在俄罗斯远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有力推动了中俄文化交流。2012年黑龙江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等国内7家单位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等单位成立“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后更名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对俄战略高端智库。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搭建对俄人文合作平台,在文化、艺术、教育、法律、旅游、卫生和档案等几乎全部人文社科领域齐头并进,树立了一批著名品牌:黑河·中俄文化大集,创办于2010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俄“携手青春 共享阳光”国际青年大会,始创于2011年,至2021年已连续举办11届;中俄青少年国际活动营,始创于2011年,至2019年已连续举办9届;哈尔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每两年举办1届,至今已连续举办3届;绥芬河·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始创于2019年10月29日;佳木斯·同江中俄边境文化季,始创于2015年,至2019年已连续举办5届;黑龙江省政府在俄罗斯远东举办“黑龙江日”系列活动,始于2007年,坚持了10余年。黑龙江省对俄教育合作,尤其是与俄远东高校合作成为中俄人文合作的重头戏。从教育合作机制看,形成了教学合作常态化、科研协作开放化、师生交流广泛化、青年活动品牌化、文化传播多元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机制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合作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领导不统一,合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合作领域项目众多、品牌众多,甚至实现了“一市一品牌”的发展格局。尤其是沿边地市,更是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仅黑河市就有“中俄文化大集”“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大会”“中俄边境城市展览会”“中俄合作前景的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俄青少年国际活动营”“中俄青少年足球乒乓球友谊赛”等诸多品牌项目。但站在全省高度看,很多为放养型、粗犷型发展模式,这在中俄人文交流合作初期会激发活力,起到很大成效;不过在进入深水发展期,从长效机制上而言,许多弊端就会显现出来。如各类交流合作项目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布局,进而导致力量分散,主线不突出,资源浪费,资金浪费,成效微弱,为交流而交流,为合作而合作,片面追求数量和形式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在各人文领域交流合作、人文交流合作与经贸合作上全省一盘棋的长期稳定发展机制,地方性、制度性、体系性、层次性建设均待加强。
2.官办与民办不平衡
中俄人文交流主体为官办,民间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形成中俄人文交流长效机制。政府和机构的大力支持是推动中俄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育和形成了一批诸如各类国家年、文化艺术节、智库论坛等。但同时官办受到政策的约束和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缺少持久的动力,必然有碍于人文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的开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两国民间文化市场。在中外人文交流过程中,国外很多非官方机构参与其中,我国缺少对等的组织和非官方交流经验,如何对接就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
3.范围和成效不理想
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主体虽广泛,但合作基础仍然薄弱,民间参与的主动性不够强,可持续性较弱,影响范围还有待拓展。如跨国企业、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个人等中俄人文交流的主体参与程度还远远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影响范围不够广泛,政府与民间、非政府组织、个体层面各自主体作用的发挥还需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4.组织和统筹不明确
在以往的中俄人文交流工作中,存在大干快上、一哄而上的现象,活动时轰轰烈烈,活动后悄无声息,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人文交流工作不是一次性的,要有牵头部门、指导部门、监督部门的联动,要有设计、有规划、有方向地开展,要对人文交流的内容、组织方式有科学的定位,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并实现评估效果的有效运用,以此促进人文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5.研究和支撑不到位
中俄文化差异是影响中俄人文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中俄人文交流目前缺少专门的研究平台,现有的中俄人文交流研究平台特色鲜明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与不同文明和文化所在国建立人文交流机制时,需要有针对性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作为支撑,以便建立起对其文化的基本认知,推动在两国职能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心目中树立起能够克服中俄文化差异、形成地区合作共识的自信心。
6.评价机制不健全
中俄人文交流多年的发展状态缺少统一的平台进行分析评价,不利于后续的发展。建立科学的、专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中俄人文合作评估体系,全面了解项目运作过程,根据评估的数据结果,反映和判断人文交流运行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为中俄人文交流提供案例和经验。
三、黑龙江省对俄人文交流合作对策
黑龙江省应紧跟风云变幻的国际新形势,抓住对俄合作良机,不断创新合作路径,扩大合作范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俄文化交流合作逐渐向品牌化、机制化、全域化方向发展。在对俄人文交流合作上立足俄罗斯远东,构建区域性、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在合作模式和内容上实现创新性发展,努力构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人文共同体。①2020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上合组织成员理事会上提出上合组织成员国要“促进民心相通,携手构建人文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当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以“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为题发表署名文章,认为构建人文共同体就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和谐共生”,指出“文明能够因交流互鉴而充满生命力,秉持包容精神能够实现文明和谐”。这对“人文共同体”内涵进行了很好的阐释。
1.完善长效机制,构建中俄人文交流合作共同体
为中俄人文交流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黑龙江省应成立中俄人文交流合作专门委员会等牵头部门,在新冠疫情造成的缓冲期认真全面梳理30余年来中俄人文交流机制路径、各类项目,进行全面整合,在各人文领域交流合作、人文交流合作与经贸合作上全省一盘棋,出台优势突出适合黑龙江实际情况的指导性文件,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中俄人文交流工作机制,加强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做到重心下沉、贴近民众,为民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中俄人文交流主体应侧重在民间、非政府组织和个体层面,要加强相关知识和理念的教育、传播、实践,着力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要统筹政府部门、跨国企业、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个人等人文交流主体,引导广大民众、华侨华人、留学生等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引导中资企业和机构在“走出去”过程中坚持经贸与人文同行,将人文交流寓于中俄民众日常交往中,要使各主体相互配合,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积极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中俄人文交流具体项目运作。
经济合作与人文合作应该并重。人文先行,民心相通,充分调动中俄双方参与人文交流合作的积极性,进而反馈双边经济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如何在主动的同时激发俄罗斯方面的积极主动性,这很重要。很多合作是我们太主动,而俄方被动接受,冷热不均,难以起到应有的成效。这就需要深入调研双方的需求,尤其是俄方的需求,系统整合各类项目和机制,进行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提质增效,形成长效机制,形成双方均积极主动、共鸣共赢人文共同体。
2.加强载体建设,构建互联网+人文交流新模式
建立“新媒体合作机制”,建设中俄人文交流数据库、推动互联网+人文交流,为强化人文合作成效提供咨询服务。
首先是建立“新媒体合作机制”。媒体交流是中俄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可以与俄罗斯远东友好地区和城市建立“新媒体合作机制”,以交换的方式,用雅俗共赏的形式建立旨在宣传两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风土人情的合作信息平台。
其次是建设中俄人文交流数据库。在大数据时代,有必要建立中俄人文交流信息数据库,并随之建立起相关的动态监测、危机预警、信息发布等制度。要利用多渠道、多途径将中俄人文合作30余年实践中生成的信息进行收集、甄别、加工和共享,同时依托黑龙江省俄语人才众多的优势,收集翻译俄罗斯相关数据信息,以此建立中俄人文交流数据库和案例库,基于中俄人文交流过程中的事实、数据,再辅之以专家智慧,加强深度分析,做好综合研判,为中俄人文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务实管用的咨询服务。
最后是推动互联网+人文交流。网络人文交流具有参与面广、传播速度快、传播空间大、传播成本低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特点容易被青年人所接受。在后疫情时代,要着力延展中俄人文交流空间,创新线上平台,探讨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交流活动,联合打造精品交流项目。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可以联合搭建网络共享视频平台、购物平台等,开发中俄民众可以互动的即时聊天工具,以此有效促进中俄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沟通和感情交流。
3. 强化管理,建立人文交流评估机制
首先是建立人文交流评估机制。中俄人文交流多年的实践证明必须对交流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建立起包括准入机制、过程监测、效果评估在内的评价体系,才能保障中俄人文交流工作正常有序发展。中俄人文交流涉及领域广、项目分散、成果众多,建立评估机制,明确评估内容是关键;中俄人文交流活动的运作情况更是评估的重点,俄罗斯民众对于人文交流项目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也应当纳入评估范围。建立评估体系,能够强化危机预防和处理能力,通过评估及时发现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修正。
其次是搭建人文交流研究平台。中华民族文化和俄罗斯民族文化各有特点,差异明显,但也具有共性。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一致性对于促进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至关重要。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整合黑龙江省高校、研究机构相关学科资源,成立黑龙江省中俄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承担中俄人文交流中主要的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操作,产出学术专著、政策咨询、社会评论等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举办学术研讨会、系列讲座、高端论坛、深度访谈等活动;加强对中俄文化的研究,找到相互融合的途径,推动中俄文化的互动,联合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使研究基地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科研机构、高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中心,为促进中俄教育、科技、人才、经济等多领域的切实合作提供智力支持,为中俄人文合作提供有效的学术和人才支持。中俄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要致力于充实中俄人文交流的内涵,真正着眼于中俄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推动中俄人文交流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中俄关系探路者、辅路者、护路者的角色功能。
4.构建“官方引导、民间主办”新模式
打造青年交流品牌、培养人文交流人才,为中俄友好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特别是要创新青年交流,厚植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期望各国青年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青年中的留学人员是对俄人文交流的中流砥柱,他们成长在国内又有海外生活体验,有广泛的国内外人际关系和丰富的不同文化交流经验,是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要加强对青年留学人员的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其内引外联、牵线搭桥的优势,使他们成长为促进中俄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要打造青年交流品牌项目,积极探索与俄罗斯大中小学开展学校结对、教师结对、学生结对的网络中俄人文交流的新模式,推动人文交流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要发挥黑龙江省中俄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人才培养的优势,加强中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整合多学科力量,大力培养出一批既在俄罗斯有长期生活经历,又有扎实学科基础和学术功底,同时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球视野,并能深刻把握中俄关系发展的青年人才;试点在黑河学院等位于中俄边境口岸城市的高校建立“中俄双语学院”,培养精通汉语、俄语,熟悉中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领域,扎根本国传统文化精髓,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继续创新俄罗斯来华留学项目,在办好“孔子学院”等特色品牌基础上培养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国情的知华友华的俄罗斯青年人才。
5.推进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文化产业合作
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俄语人才优势,以及利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黑龙江片区的各种政策优势和人员互动的方便条件,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各个领域的对俄人文交流的同时,积极为国内其他地区的对俄人文交流提供平台服务和人才服务,打造黑河、绥芬河自贸区片区的“文化特区”,积极推进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建立文化产业园,互办文化产业交流活动,打造全国对俄人文交流基地。发挥黑龙江省资源优势,做大旅游、医疗、康养方面的合作交流。近年,赴五大连池进行旅游+医疗+康养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已形成很好的品牌效应。建议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做大五大连池景区,深入研发文化附加值高的旅游康养产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其中,让更多的俄罗斯人了解中国文化并将之带回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