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2022-12-22刘霞
刘 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经济学院,北京 100024)
2021年12月16日,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而国际文化贸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推动实现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新时代中国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培养一批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且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意义重大。
一、中国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现状
(一)国家政策助力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
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来提高文化贸易发展水平,促进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2018年6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中强调,要积极拓展新兴服务贸易,重点推进服务外包、技术贸易、文化贸易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进一步增加了对高素质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数字文化产业,积极支持和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如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高素质和高技能国际文化贸易复合型人才是数字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对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相关政策文件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要高度重视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如鼓励文化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加强海外高层次、多元化文化人才的引进等,为与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贸易相关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国际文化贸易高素质人才培养
中国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为国际文化贸易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需求基础,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基础和文化消费基础两个方面[1]。首先,目前中国文化产业规模正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进入转型升级的发展时期。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数字文化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数字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动力。其次,中国文化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为多元化的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空间。随着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日益提高,文化消费额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中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27.9%。不断扩大的文化消费规模不仅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就业,也进一步加大,对文化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种线上文化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已逐步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在线影视、视频直播、线上展演、文化场馆云体验等,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文化消费模式为未来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对高校文化贸易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国内高校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实践日益丰富
近年来,面对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广阔发展前景,市场对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国内高校对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体系、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也日益丰富。如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开设了有关国际文化贸易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直接培养国际文化贸易人才。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明确人才发展定位,以培养具有经济学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文化贸易人才为目标,借助本校的语言培养优势,提高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以自身在文化贸易学科上的积累为基础,参与成立了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等多个重要的文化贸易科研中心,将文化贸易人才汇集起来并发挥专业人才的智慧,为国家文化贸易发展建言献策;依托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点成立文化经济研究中心,聘请了国际文化贸易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并培养高端创意经济与文化贸易人才。除此之外,国内部分高校也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在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涉及国际文化贸易相关课程,也可间接培养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国际文化贸易”“文化投资与管理”“文化经济学”等课程,也能够为契合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文化贸易人才。
二、中国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在政府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向高素质、专业化、规模化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德行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德”的问题,既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也要提高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但目前中国高校在品德和德行方面的培育力度不够。现代课程内容向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人才培育的主要内容,但是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更加重要。现代高等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奉献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也有待加强。对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的立体化课程群为基础[2]。但目前高校各类课程之间、课上和课下的衔接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国际文化贸易课程的力度不够,未能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高校对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仍未能完全达到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的标准。一是学科之间的壁垒尚未打破,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技能不高。国际文化贸易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以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为基础,融入经济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存在着多元化的学科壁垒。因此,有效地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不同领域的优势资源,为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学生提供切合实际和市场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至关重要。二是国际文化贸易交叉学科的资源融合度和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体系局限于单学科的人才培养,相关资源在单学科的集聚度较高,而在国际文化贸易这种交叉学科的资源集聚度还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各学科在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上的协同作用。
(三)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推动者、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以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者,国际文化贸易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世界格局。但目前国际文化贸易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忽略了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储备和积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度有待提高。这就导致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缺乏对实际市场需求及文化元素的应用与转化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对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如果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累,便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在跨文化环境中复杂的问题。因此,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对新时代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必然要求。
(四)实践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培养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在理念和技能上必须与时俱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培育出既有渊博学识又懂市场规则和运营技能的全方位、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但目前高校在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中实践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程度不够,学生缺少更多实地了解国际文化贸易实务流程的机会,如亲赴文化出口企业或者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进行阶段性考察和工作体验,对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进行跟踪与分析等,这些实践机会和经历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在加入工作之后,对实际工作中所需技能和规则的熟悉度不够,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面对突发情况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未来我国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路径
未来我国高校要立足于新时代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合理知识结构、深厚文化底蕴、开阔国际视野、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国际文化贸易人才。
(一)塑造正确价值观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素质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要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良品质,能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充分挖掘国际文化贸易相关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教学完成价值传导。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二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课外,形成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第二课堂之间的互联互通,发挥协同效应。三是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接受德行教育的熏陶[3],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如以校史校情为基础,营造独特、积极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二)构建复合交叉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复合型和专业性是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文化贸易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既要注重文化贸易与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又要突出文化贸易专业的特色,强化区分度,建立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独特优势。如对国际文化贸易人才语言能力的训练要立足于国际文化贸易商务环境,重视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突出复合型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背景。在信息知识更迭迅速、文化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4]。要立足于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实际知识需求,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路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数字设施和平台,主动更新知识储备,不断丰富知识体系。
(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国际化视野
一是文化素养是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理解文化差异、适应跨文化工作环境的前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而且要充分了解其他国家文化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文化偏好。对目标国文化背景的了解能帮助其更好地处理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以更专业和更自信的姿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开展国际文化贸易。二是国际文化贸易人才需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需要培养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的世界格局,以开放与包容的视角思考文化贸易未来的发展。高校可开设文化类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差异。同时,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加强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教育交流,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提前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要想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或者以小组的形式针对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的热点话题进行阶段性探讨和头脑风暴,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到课上和课下各环节。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并举办相关竞赛,模拟真实的跨文化沟通场景,让学生提前感知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应变能力。三是高校可与相关文化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联合成立国际文化贸易研究中心或者国际文化贸易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贸易生产和消费的实际过程,及时关注和凝练文化贸易领域发展新成果,并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中;也可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人才开设讲座,为学生带来文化贸易的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