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以“常微分方程”课程为例
2022-12-22何婷婷范建华罗振国
何婷婷,范建华,罗振国
(衡阳师范学院 a.教育科学学院;b.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地方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当地各级各类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培养优秀教师的重任,其教师培养质量决定当地中小学学生培养的质量,具有奠基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在学生培养链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地方师范院校更应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而课程思政主要通过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艺术,将思想政治资源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采用渗透式的方式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共同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教育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许多困境。其中,数学专业课程呈现“脱嵌”状态,难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内容融合的效果。因此,本文在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产生背景、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对湖南省某地方师范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常微分方程”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探索,挖掘“常微分方程”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期待能为地方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更好地实施提供一些实践依据和参考。
一、课程思政的产生背景、内涵及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产生背景
课程思政的缘起与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密切相关,人才的培养受立体化因素的影响,不是由某一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理想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也是高校育人育才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雏形期、形成期、发展期、完善期四个阶段[1],每个阶段都在批判继承和创生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发展。20世纪80年代,已有一些课程具有课程思政的功能,例如,厦门大学李文清、汪德耀、张乾二三位教授在主讲相应课程时都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在讲课过程中春风化雨般地实施课程思政[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如盐入水,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借助载体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有效地、自然地吸收成长成才所需之“盐”。至此,课程思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更是全面提升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的重任。随着信息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所有教师需要深入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上海高校率先开启了探索之路,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并由点到面选择试点学校进行推广探索。现如今,课程思政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课程思政进行探讨。部分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如高德毅[4]、闵辉[5]等,而学者石书臣把课程思政视为一种课程观[6]。其实,课程思政就是指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它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7]。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并将其植入课程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以立德树人为归宿。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共赢”,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课程思政主要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即探究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将思政元素基因式地嵌入课程教学当中,通过渗透式的课程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8]。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9]这就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说教,也不是取代思政课程,更不是在课程教学中额外添加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过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艺术,将思想政治资源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采用渗透式的方式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思政的作用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凸显了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坚持了高等院校的育人导向。以建设课程体系为起点,充分提炼各门课程的价值元素,落实教书育人功能,实现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思政承载各学科的育人育才职能,不仅培养个人之小德,也培养国家之大德。课程思政指引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锤炼心智、养成品格,充分实现育人功能,并将二者合而为一,最大化达到育人育才效果。总而言之,课程思政确保“三全育人”要求的实现,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二、“常微分方程”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常微分方程”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紧扣前沿热点研究,集科学性、严密性与连贯性于一体,是深入学习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微分几何等后续课程的阶梯。数学研究者不断探索并发现判断微分方程模型、高阶微分方程(组)解的存在性等相关理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把科学家和问题研究过程的相关故事讲述给学生,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另一方面,将攻坚克难、追求真理、责任担当、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等人文情怀用来启发与激励学生[10]。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创新发明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前人著书立作,后辈查阅学习,学术便在一代代的继承中获得发展。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与著名学者的权威观点、研究成果与主流观点相悖时,要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例如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数学家丘成桐先生证明卡拉比猜想的具体过程一波三折。丘成桐先生试图寻找反例推翻卡拉比猜想,耗时三年未成功。但他坚持探索初心,又耗时三年,正面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丘先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经历值得我们深思。再如中南大学本科生刘路在校期间独立解决10多年来未解的西塔潘猜想,在国内外引起关注。用上述事例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盲从权威,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直面困难
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无论是绝大部分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还是小部分继续求学深造的,都会遭遇各种挫折和挑战。通过讲授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培养其攻坚克难和持之以恒的品格。例如,数学家华罗庚因经济困难中途辍学,还因病落下腿疾,行走不便。但他迎难而上,自学数学课程,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引起数学界轰动,从此开启数学生涯。华罗庚1936年独自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仅用两年时间,在华林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建立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在国际上赢得声誉。再如,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的数学家陈景润,独处6平方米小屋,心无旁骛、痴迷研究,终于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被公认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三)教育学生敢于担责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行各业人士都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以黄森忠教授为代表的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抗疫团队,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将数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结合,把烦杂的新冠肺炎疫情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成功研发出EpiSIX传染病传播预测系统,应用到江苏、广东、北京等地的疫情防控中,有效地预测疫情的规模及发展趋势,为控制疫情的蔓延做出重要贡献。通过这些真实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甘于奉献、敢于承担责任,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导学生践行诚信
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学术诚信是学术道德素养和个人品格的集中表现。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完善学术诚信建设,是所有高校责无旁贷的要务。近年来,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例如,2020年中国65篇数学论文涉嫌批量造假事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也严重污染了我国学术科研环境。在课程思政中,组织学生就这起学术不端事件展开讨论,通过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道德教育,增强学术道德意识,提升学术诚信水平。引导学生理性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对于考试舞弊、剽窃或篡改实验数据、毕业论文代写等行为,学校要做到“早防范”“零容忍”“严处理”。以此加强学生诚信教育,自觉提升自身道德水准,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三、“常微分方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提炼思政元素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工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效传授给学生至关重要。为了将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入专业知识中,教师需要深钻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和革新教学方法。笔者从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养和改革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探讨“常微分方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石,专业课教师需深钻教材,探究课程的背景,归纳课程的特点,凝练课程蕴含的价值取向,优化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在优化课程内容时,思政元素要自然融入专业知识点,不能硬性植入、勉强搭配、胡乱组合。例如,通过特征根方法得到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但是对于欧拉方程来说,不属于该类分方程,通过引入变量代换可以将欧拉方程化为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进而得到欧拉方程的通解。这样自然地向学生传授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去伪寻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化归思想方法。通过我国数学家生平事迹,鼓励学生继承并发扬他们钻研刻苦、不怕困难的科研精神。在实施课程思政时,结合教学内容,因课而异,不能教条化地嵌入思政元素,而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专业课教师熟悉教材后,应合理构建教学设计,在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等方面融入课程发展历程、历史人物、成功经验、公开问题等思政元素,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纪录短片、人物简介等方式来传递,打造生动、富有特色和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资源。阐述一个小案例、展示一张小图片、播放一段小视频,使学生的理解更彻底、记忆更牢靠、印象更深刻,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用心设计教学,润物无声育人”之境界。例如,在讲授线性微分方程与常数变易法时,探讨一类伯努力方程的求解及求解情形,引导学生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最后通过播放伯努利家族简介小视频,让学生了解为了共同目标需要一代代人努力奋斗,更加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二)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提高育德水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个人的教育理念与“三观”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目前很多专业课教师并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专业背景,也没有马克思主义有关知识的储备。为了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能力建设,提升其育德能力,笔者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打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团队及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方面进行探析。
1.转变专业课教师传统教学观念。长期以来,部分大学专业课教师提出只要深挖教材,吃透教学载体,认真备教材、备教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达到教育教学预期效果,就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其实,教书的本质就是育人育才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11]因此在教书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要避免育人育才“两张皮”。为此,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岗前岗中培训、学术讲座、宣讲等活动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消除思想误区,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意识到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非但没有破坏原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降低教学效果,反而提高教学效能。
2.打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团队。单靠专业课教师的个人兴趣、力量或“单打独斗”,很难挖掘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因此需要组建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务处的有关教师、校内外专家学者和学生组成。首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反复研究并总结提炼潜在的思政元素,并就如何融合、实施达成共识,专家进行审核和分析,确保课程的有效运行。其次,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的问题,研究团队不断调整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的内容、方式,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开发且不影响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结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大调动了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教学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专业课教师要熟知思想政治教学系统并能运用自如,可以采取自修、常规训练、相互自学、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的内容,掌握其精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学基本能力与素质。同时,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既要关心、理解又要加以全面的研究,不但了解其知识储备、生活情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综合能力等,更要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态度、情感状态等,以便因材施教,提高育人成效。此外,还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艺术和掌控课堂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详细分析学情,结合专业背景,选择最优教学方式,切忌牵强附会。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凸显育人成效
教师在关注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同时,更要侧重学生思维和品质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更要引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使命,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探索真理的本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敢于挑战、开拓创新的精神。面对难以理解且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滋生畏难情绪,教师若采用传统教授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育”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及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时,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建立学习小组,团结协作,积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课前十分钟,各小组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课堂小测试形式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该专业课程学习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该课程的育人效果。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新举措和新方向,一些一流高校课程思政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但课程思政在地方师范院校推广任重道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中凸显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全面、精准地实施课程思政,是师范院校服务地方教育、振兴国家教育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