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2022-12-22兰艳,古英
兰 艳,古 英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退化性疾病,多发于绝经期女性、老年人,主要以疼痛、关节僵硬、脊柱变形、易于骨折为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认为与遗传因素、骨转换失衡、激素水平等相关[1]。中医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责之于脏腑,与虚、毒、瘀相关[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预防与药物治疗为主,但具有治疗周期长、价格高、不良反应大等不足[1]。灸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具有价格低、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因此,该文对灸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病因病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枯”“骨痿”等范畴。«黄帝内经»载:“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提出“骨痿者,补肾以治之”,建立以补肾为治疗骨痿的基本大法,并沿用至今。«诸病源候论»曰:“凡人血气虚,为风邪所伤,初始客在皮肤,后重遇气血劳损,骨髓空虚,遂流注停滞,令人气血减耗,肌肉消尽,骨髓间时噏噏而热,或濈濈而汗,柴瘦骨立,故谓之骨注。”提出气血虚衰、复感外邪易致骨病,表现为“骨髓空虚”“柴瘦骨立”。«脾胃论»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足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强调脾胃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非风»载:“筋有缓急之病,骨有痿弱之病,总由精血败伤而然。”筋骨之病皆因精血败伤,根本原因为肝肾所伤。
仇湘中教授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归为以脾肾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治则为补肾健脾、化瘀通络,拟补肾强骨汤治疗,临床多获良效[3]。周福贻教授认为肾虚为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之本,肾精亏虚,寒、湿、瘀等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留滞于筋骨,以致疾病反复发作,难以痊愈[4]。朱良春教授认为肾虚为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主要内因,其中肾阳亏虚占主要地位,腰为肾之府,肾阳衰微、精气不充则腰背酸而冷痛[5]。因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易致骨折,史晓林教授认为五脏亏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病因,虚则力弱致瘀,瘀血久留,酿而为毒,毒瘀胶结,损骨伤络[6]。娄多峰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出以虚、邪、瘀为理论核心的诊疗思想,正虚为其本,早期扶正鼓邪外出可截断病程;邪气侵袭为外在病机,“太过”则占主导地位;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加重疾病的因素,治疗应扶正祛邪,疏通气血[7]。
可见,诸医家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阐述有所侧重,但归纳总结后,其病因病机主要以肾精亏虚、不能充养骨髓为本,加之肝脾虚衰、浊瘀阻滞,形成多虚多瘀之证。
2 灸法的临床应用
2.1 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术部位上方进行施灸的一种灸法,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张细柳等[8]将9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碳酸钙D3口服,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加减补肾壮筋汤结合温和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欧阳建江等[9]研究温和灸法对血清骨保护素的影响,认为温和灸可能通过提高血清骨保护素含量参与成骨细胞的代谢,改善骨质疏松症状。张红石等[10]采用摘卵巢法造模大鼠研究灸法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发现雀啄回旋灸可增强骨力学特性,防止骨胶原丢失,减缓骨质疏松发展。悬起灸操作简单,不直接接触皮肤,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2.2 隔药饼灸 隔药饼灸是将药物与灸法联合运用的一种施灸方式,可将穴、药、灸融为一体,具有增强药力、加强温热效应的作用。涂鹤松[11]研究发现脐部隔药饼灸联合口服六味地黄丸治疗肾虚髓亏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后,其脊柱关节疼痛显著改善,活动功能得到提升。李芳莉等[12]将中药(骨碎补、肉苁蓉、淫羊藿、吴茱萸、田三七等)碾末后和盐制饼,置于患者神阙穴施灸,发现隔药饼灸可明显改善骨痛积分。曾宇晴等[13]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西药基础治疗,观察组联合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联合隔面饼灸治疗,穴取大椎、大杼、肝俞,中脘、膻中、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神阙、关元,4组穴位交替选用,隔日治疗1次,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骨密度(BMD)、骨代谢生化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药饼和艾灸可产生叠加作用,增强疗效。隔药饼灸安全易操作,其疗效与选穴、药饼成分密切相关,临床应辨证应用。
2.3 热敏灸 热敏灸是一种新兴的艾灸疗法,施灸方式是选择热敏化态的腧穴进行艾灸,产生透热、扩热、传热、深部热、远部热、非热感等,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状态[14]。陶静等[15]选择全身热敏化效应最明显的1~3个穴位及传统腧穴进行施灸,发现热敏灸可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BMD、碱性磷酸酶(ALP)和尿钙/肌酐(Cr)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吴慧婷等[16]通过热敏灸造模大鼠命门穴(每次40 min,每日1次),检测穴位周围结缔组织及脊髓的形态学改变,发现胶原纤维随热敏灸疗程增加而表现为向心性排列,脊髓前角细胞和后角胶质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加;检测血清学指标,发现热敏灸能降低血钙、升高血磷和ALP浓度。热敏灸疗效突出的主要原因是选择热敏腧穴,配以饱和灸量,达到更好的得气感,获得更强的艾热刺激。临床应用须加强对热敏化腧穴的选择,以确保疗效。
2.4 雷火灸 雷火灸是将艾绒、中药研粉制成艾条,隔物实按于腧穴上的一种施灸方式,集针、灸、药等治法于一体,具有温补脏腑、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朱璐等[17]用雷火灸联合振动训练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0例,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多裂肌紧张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方振伟等[18]采用雷火灸疗法配合鲑鱼降钙素鼻喷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12周后,灸药组血清骨钙素(BGP)值和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CP)表达明显高于灸疗组及药物组(P<0.01),灸疗组高于药物组(P<0.05)。张勇等[19]将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口服碳酸钙D3片和骨化三醇胶丸,治疗组在其治疗基础上加用雷火灸(双侧足三里、双侧肾俞、腰阳关、关元,隔日1次),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疼痛症状明显改善,L2~4腰椎和左股骨颈BMD值显著升高。雷火灸疗效显著,但灸温较高,临床须注意安全操作。
2.5 督灸 督灸是将经脉、灸法、中药有机结合的一种施灸疗法,范围广,火热之力强,具有温通经脉、强壮补虚、平衡气血阴阳的功效。郭蕾等[20]采用补肾温督灸治疗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治疗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李志明等[21]研究发现督灸联合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药物治疗。邓聪等[22]研究督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调节作用,在身柱至腰阳关循行路线行督脉灸,背俞穴行温针灸,治疗4周后,患者的骨密度、骨质代谢指标、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表明扶正强督灸法可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成骨细胞活性,促进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等激素分泌,调节骨代谢平衡。督灸可明显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症状,不良反应小,临床值得推广。
2.6 温针灸 温针灸将针与灸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温热刺激效应强,可激发经气,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周忠良等[23]采用利塞膦酸钠口服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选穴肝俞、肾俞、脾俞,治疗后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骨密度。陈小波等[24]研究发现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调节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BMD水平,改善骨质疏松,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王琼芬等[25]将18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补钙组给予钙剂口服,温针灸组在百会、大杼、足三里、肝俞、肾俞、脾俞等穴行温针灸,太溪、三阴交、大椎、命门等穴行普通针刺,治疗3个月后,温针灸组BMD、BGP水平均优于补钙组(P<0.05)。温针灸选穴精,效力强,临床应用广泛,但须注意操作规范,防止烫伤。
3 灸法的注意事项
灸法具有简便廉效、安全性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颜面五官、头颈部血管、心前区、大血管附近和关节处禁用直接灸;注意操作规范,谨防艾灰掉落引起烫伤、水疱;热病、阴虚、伤津耗液者慎灸;妊娠期、哺乳期、经期女性腰骶部和少腹部慎灸;局部皮肤有破损、溃疡、出血倾向者禁灸;情绪起伏明显、大劳、大醉、饥饿、饱食等状态不宜灸;灸治时间、疗程应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6]。
4 小结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防止骨折、心肺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延缓骨质疏松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上多项研究表明,灸法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确有疗效,但多为临床疗效观察,缺乏动物实验研究及效应机制研究,且大部分研究疗程较短,缺乏长期随访记录或没有评估远期疗效,不能突出灸法的长期治疗效果。加之患者体质差异、病情轻重不同、灸法操作的多样化等均会对疗效产生影响,应规范操作流程,根据病程、辨证分型研究。关于灸法效应机制研究多是单一机制研究,或从炎症因子角度提出,或从激素水平方面研究,或从影响通路考虑,但灸法多种多样,或单独使用,或联合中药,或结合针刺,可能具有多重效应机制,在后续研究中,可对不同灸法的效应、机制进行分析研究。